• 话语构建与现象批判/文学宁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话语构建与现象批判/文学宁夏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5.84 5.6折 46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牛学智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01772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6元

货号30293412

上书时间2024-05-2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  录

编一?批评话语构建
主体性话语与理想主义处境/003
民间民俗文化、类型化与国家话语的取代/022
被规定的身体、欲望主体与文学批评的身体性话语/047
消费社会、新穷人与文学批评的日常生活话语/072

编二?文体类型审视
“微理论”与长篇小说批评基础话语/099
“小诗学”与诗歌社会学批评话语/128
当前中国小型叙事及其批评理念问题/155
当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思想审视/181
当前短篇小说创作文化价值趋向及其问题/198
散文话语、流行价值与文化风向/230

编三?思潮现象批判
文学的“个人主义”与社会学的“个体化”/241
“典型论”与社会分层/259
“个体危机”与作为内在性机制的“文化自觉”/271
近年来人文价值观忧思/282
内在性个人经验与知识技术主义/302
批评是否到了该有终极关怀的时候?/321

内容摘要
作者在批判性分析中发现了中国当代批评界的误区和盲视,体现出一种更接近真实批评意图的理论眼光,创造了富于洞见的独特批评话语,清扫了既有文学批评战场。

精彩内容
主体性话语与理想主义处境“工具论”之后的一系列文论话语实践,其实一直在社会学话语,或者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下,默默地做着回归文学理论及文学规律的努力。而这样的回归,总是受制于特定历史阶段的制约,因此,当远距离审视了一些典型的批评话语后,反倒觉得中国当代的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生疏,他们在共同书写自己的心灵体验时,早已把西方话语进行了本土化的内化处理,至少是镜像式移植。这样的工作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方法论年”开始时断时续地延伸到了当下。如果把方法论以来凸显得比较显眼的纯粹方法论看作是一种话语追求,那么,显然在这个可称作主导性话语追求的背面还潜伏着另一条很难概括,形象也较为模糊,但生命却贯穿至今的批评话语脉系。当过了批评的具体语境反过来重新审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启蒙话语、底层话语、解构话语,乃至日常生活话语的清晰演变线索时,对于某些文学现象,总感觉批评行为显得漏洞百出。这些文学现象似乎在当初并没有体现出它们应该体现的魅力。这时候,主导性批评话语早已开始了更加漫长的行旅,捕获新的猎物成了批评追逐的惯性。留在文学现场收拾残局的总是一些非主导性、边缘批评家,他们的眼光始终紧盯着文学最古老的一面。那种不管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始终研究个体的人在剧变着的世界中的内心感受,通过创造个人话语的方式为时代提供证词,发出了主体性的微弱声音。如此一来,除了解构话语、启蒙话语、底层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主体性话语实际上扮演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起码是新世纪以来的中坚角色。其中自然折射着西方话语与本土话语的重叠,或者时间错位。因为在主体性话语内部,充斥着各种话语的角逐。它们具有怀疑主义气质,也拥有解构主义的法宝,甚至有时候,还是理想主义的变调。总之,这里说的主体性批评话语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它在守成中警觉新话语形式的侵扰,这一点使它具有了历史主义气质;守成的同时,它又在不断地变换着省察对象的触角,这一点又使它格外注重人的情感演变。所以历史主义只是它的一个基础,在众多关联话语中辨析文学及其批评的内心独白是其重要属性。
西方现代性主体性与中国“反现代性主体性”思潮涌动、流派纷争、主义林立,在多元化鼓荡的浮躁氛围中,反过来审视颇有点平静的主体性话语,既是对当代文学在思潮跟进上怎么也慢不下来的回应,也更是对理想主义在今天文化语境处境的审视。主体性话语中,启蒙话语与人道化理想主义是两个相关联的区域。前者反映着主体性话语的变异,后者折射着主体性话语与文学现实的某种脱离。也就是说,启蒙话语在书写主体性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启蒙”与“五四”新文化启蒙仍然是其选择的话语后备,而人道化理想主义则是直接地彰显文学的社会功能。摇摆在这两者之间的主体性话语,毋宁说就是矛盾本身的再现。
毫不讳言,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主体性与西方的主体性不可能拥有泾渭分明的话语界限。置身其中,我们只能以个体的有限感知,体会我们动用主体性话语的迫切性,却无法考证西方主体性历史对中国主体性的确凿影响。中西方主体性话语都参照着差不多相近的主体主义哲学这个共享的知识资源,不同之处只在于,西方主体性话语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其根植的主体主义哲学;中国的主体性话语在渊源上远距离受惠于该哲学,在功能上却远比西方主体性话语含混。因为西方主体性话语从建构之初,就设置了一个“同一性思维”作为其支点,笛卡尔的“我思”、康德的“先验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等等,直到后现代主义的“强力意志”(尼采)、“存在”(海德格尔)、“差异”(德里达)、“非同一”(阿多诺)、“疯狂”(福柯)等,才被相继解构;而中国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同一性”与“差异”(即个体性)被经常混用。当同一性使用率较高的时候,差异不是走向完全肉身化的欲望,就是把社会伦理底线作为颠覆的对象,差异性反而成了最没有理论意义的概念。反过来,当差异占上风,同一性被决绝地置换成中心、权威、僵化一类假想敌,然后经受贬值的历史宿命。这时候,西方的主体性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话语对象的转移,而中国的主体性却只在话语的垂直关系上做文章。这种垂直关系简单说,就是用人道话语解构政治极权话语,用欲望话语解构公共事务为核心的人文话语。其后果可想而知,当人文话语不堪忍受走向崩溃的那一天,以琐屑、破碎为圭臬的日常生活细节就会占领空间。琐碎的生活事象不是没有主体性,而是说琐碎本身意味着主体性的瓦解。这与西方主体性走过的路是不完全一样的。西方的主体性理论和主体性话语,虽然内部也许趋向于“主体的隐退”,但对外向来以强悍标识。即是说在后现代主义占上风之前,西方的主体性基本上担任着话语输出的角色,它代表着优越的精神来源。相对于西方主体性话语,东方就是一个贫血的、理性匮乏的和需要拯救的主体,在给东方施加精神压力、制造身份危机的同时,西方主体性经历了由建构走向解构的过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