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学前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学前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7.72 2.8折 2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宋广文

出版社山东教育

ISBN9787532879182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8元

货号2726808

上书时间2024-05-2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如果教育不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诱导出来,唤醒其生命感、价值感;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宋广文等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广大家长、教师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喚醒”孩子的心灵,引导其和谐发展、健康成长。这也是将本书取名为《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的意义所在。

目录
儿篇
第一部分  成长目标
一、生理的发展
二、动作的发展
三、认知的发展
四、言语的发展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
六、个性的发展
七、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
一、生理发展问题
二、动作发展问题
三、认知发展问题
四、言语发展问题
五、情感发展问题
六、社会性发展问题
七、其他

幼儿篇
第一部分  成长目标
一、生理的发展
二、游戏的发展
三、语言的发展
四、认知的发展
五、情绪的发展
六、意志的发展
七、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部分  心理百科
一、饮食睡眠问题
二、常见疾病及生活卫生习惯问题
三、智力发展问题
四、行为习惯问題
五、情绪、性格问题
六、其他

内容摘要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儿女健康成长,不希望儿女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的父母肯定是没有的,然而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确实是个难题。中外的心理学研究和实践均表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很关键,但也很难。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发现孩子的潜质,唤醒孩子的内心,而最佳的教育当然便是用“心”来育“心”。《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学前版)》就是要告诉父母怎样才能走进儿女的“心”。
只有真正走进儿女的心,才可能真正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本书,试图以心理学的经典与前沿理论和视角,详细介绍孩子从0岁到18岁身心发展的过程和变化,针对孩子在成长、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家长、教师等提供专业、科学的心理学解答和具体的方法指导。
真正好用的儿童教育读物,不仅容易读懂,关键能带给你开锁的“金钥匙”。本书通俗易懂,易于操作,阅读时犹如倾听一个个资深心理学专家的娓娓道来。
宋广文主编的《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学前版)》从系统的理论高度审视儿童成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实际经验,对家长进行指导。

精彩内容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一)婴儿情绪的发展1.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儿童的情绪发展具有生物进化的根源,通过婴儿的面部表情和其他外显行为,我们可以捕捉到婴儿基本情绪发展的轨迹。
婴儿一出生就会表现出满足、兴趣和痛苦。
新生儿已具有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4种表情。
到3个月左右,满足变成了快乐或者激动。比如
看到妈妈的脸时,兴趣变成了惊奇;比如在玩躲猫猫游戏中发生他们意料之外的情况时,痛苦很快会演变成厌恶和悲伤;比如尝到已经变味的食物,他们会表现出厌恶;母亲不陪自己玩了,他们会表现出悲伤。
愤怒的表现最早出现在4个月时。大约在同一时候,婴儿对自己的四肢有了足够的控制,可以把令人不快的刺激推开。
5~7个月时,婴儿会表现出恐慌。出现不熟悉的成人时,婴儿会变得警觉,他们会躲开目光,变得慌乱。这种“陌生人焦虑”具有适应意义,因为这时候婴儿开始爬行了,这种警觉可以让婴儿避免爬离照料者太远。
2岁婴儿有了20多种情绪反应,如对人的亲爱、
尊敬、同情,对事情的好奇、羡慕,关于评价的惭愧、失望、否定性质的厌恶、愤怒以及恐惧等等。这时婴儿已经具有了所有的基本情绪。
2.婴儿情绪、情感的社会性发展婴儿最初的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遗传本能,常与婴儿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
新生儿已经能够对合适的触摸、声音和动觉刺激
等做出微笑的反应。这时的反应是反射性的,不具有社会性意义。
2~3个月时,婴儿首次表现出社会性微笑,即看到一个人的脸的时候会表现出微笑。有时,社会性微笑伴随着咕咕叫,这是婴儿表达看到另一个人时的快乐的方式。
3~4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对适宜刺激大声发笑,出现“天真快乐反应”。
这时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无差别和无选择性的,他们对主要抚养者和对陌生人的微笑都是一样的。
4个月以后婴儿开始出现有差别和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
地笑,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
专家提示发挥婴儿的“天真快乐”婴儿出生十几天之后,就隐隐约约地开始了人生
第一次微笑。这是他们对满足温饱等生理需要所做出的第一个反应。
大约在第2个月末到第3个月初,可以明显地看到儿童的“天真快乐”反应,即每当看到经常照料他的父母或熟悉的人时,婴儿就会注视成人的脸,手脚乱动,甚至面带微笑。
“天真快乐”反应不仅仅是婴儿饥、渴、饱等生
理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活动。当婴儿困倦、不安时,父母的出现同样会使婴儿产生这种反应,对于陌生人则无此现象发生。可见
,“天真快乐”反应是儿童最初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形式或是“社会关系”。
早期教育应该针对婴儿需要与成人进行情感交流
这一特点,经常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刺激,激发其“天真快乐”的反应。例如,新鲜的玩具,优美的音乐,父母引逗或突然出现,都会引发婴儿的“天真快乐”反应。
研究者认为,“天真快乐”反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导致某些儿童呆痴、精神分裂的原因之一,有的婴儿甚至因此而夭折。据观察,孤儿院里的婴儿由于缺乏固定的代理人,缺乏与成人的感情交流,虽有好的营养和医疗,但看上去他们很一比伤,天折的也较多。因此,成人与婴儿多接触,加深对婴儿的爱,充分发挥“天真
快乐”反应,对婴儿身心极为重要。
3.婴儿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反应婴儿的情绪反应与婴儿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能力是紧密相连的。
新生儿已能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如成人张嘴,新生儿也跟着张嘴;成人微笑,新生儿也表现出高兴的表情。
在最初几个月,婴儿就能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把握照料者的情绪。
大约在4个月时,婴儿就对“面对面交往”的结构和时机变得敏感。他们凝视、微笑、发声,就是希望自己的社交伙伴做出相似的反应。
大约在5个月时,婴儿能够把面部表情视为有组织的模式,并能够把声音中的情绪和说话者的相应表情相匹配。
7~9个月婴儿能将他人的面部表情作为一个整体模式加以识别。如婴儿能将积极表情与消极表情区分开来,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这表明婴儿能理解情绪表达的意义。
1岁左右的婴儿能利用他人的表情作为社会参照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
也就是说,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婴儿会主动从最信任的人那里寻求情绪信息来解释该情境。这是婴儿情绪理解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P43-4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