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46 3.2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葛晓音 著

出版社北京

ISBN9787200145441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1577468

上书时间2024-05-2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葛晓音,女,1946年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获北大中文系中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89年起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唐宋散文》《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古诗艺术探微》《山水有清音——古代山水田园诗鉴要》等。

目录
目錄

田园篇

陶渊明(四首)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和郭主簿其二移居其二

孟浩然(一首)过故人庄

王维(三首)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陆游(一首) 游山西村

隐居篇

谢灵运(二首)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

庾信(三首) 幽居值春 山斋 奉报穷秋寄隐士

孟浩然(一首)夜归鹿门歌

王维(十五首)桃源行 山居秋暝辋川集(选十三首)

韦应物(一首) 寄全椒山中道士

游览篇

阴铿(一首) 开善寺

杜审言(一首)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孟浩然(二首) 临洞庭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王维(四首) 蓝田山石门精舍终南山华岳 汉江临泛

常建(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

李白(三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西岳云台歌 庐山谣

杜甫(二首) 望岳 登高

韩愈(二首)山石 衡岳

白居易(一首) 杭州春望

杜牧(一首) 山行

徐俯(一首) 春游湖

行旅篇

谢朓(二首)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王湾(一首) 次北固山下

王维(一首) 宿郑州

杜甫(二首) 石柜阁 旅夜书怀

欧阳修(一首) 晚泊岳阳

苏轼(一首) 游金山寺

附录讲稿(二篇)澄怀观道 静照忘求 ――中国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

内容摘要
本书是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葛晓音教授的古代山水田园诗赏析文集。详细解读了从陶渊明开创田园诗起,至宋代苏轼止,共25位田园诗人的55首诗歌。全书按照山水田园诗产生的各类环境和相关主题分为田园篇、隐居篇、游览篇、行旅篇,4个部分,依次评述田园诗人的写作风格、领略田园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部田园诗赏析作品。

精彩内容
山石山石犖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后贬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时升为刑部侍郎,因上表谏阻皇帝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最后官至吏部尚书。韩愈主张尊儒排佛、反对藩镇割据,并倡导古文运动,是唐代著名的大儒和古文家,散文成就极高。
韩愈博学多才,古文滔滔雄辩,以写作散文的才力和学问来写诗,就形成了韩诗的一个重要特点:以文为诗。所谓“以文为诗”,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古代诗话中的一种印象式的评论,大体指诗人采用或吸收散文表达的一些手法和特点来写诗,比如在诗里发议论,或者采用文章的布局章法等等。以文为诗的表现方式会产生一些弊端,例如描写过分细致,平铺直叙,缺乏诗歌的跳跃性,不够含蓄有味等等。但是也会扩大诗歌的表现力。成功与否要看具体作品,不能一概而论。山水记游诗是适宜于吸收散文手法的一种题材。中唐和宋代的一些诗人力图使诗歌能像散文一样具体详实、有头有尾地表现出较长时间的游览过程,自由地抒发议论,虽然写出了不少缺乏诗味的押韵之文,但是也有一些成功的作品,韩愈的《山石》就是其中的一例。
《山石》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韩愈当时任节度推官。七月在洛阳,与两三个友人到洛北惠林寺去钓鱼,当夜宿于寺中,次日归去,有感而作此诗。从表面看,这诗犹如一篇平铺直叙、文笔简妙的游记。然而一句一景、移步换形,层层展开黄昏、入夜、黎明等各个时分的不同画面,贯注着游人从中领悟的人生乐趣。一所荒山古寺,经诗人用浓淡相间的色彩点染之后,不但处处呈现出幽美的境界,而且渗透着诗人的特殊个性。
开头四句写诗人黄昏时进入山寺的过程:“山石犖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前句写沿着小路在高低不平的山石中穿行的经过,后句写到达山寺的时间以及黄昏蝙蝠乱飞的情景。开门见山地点出山寺环境的荒凉僻静,黄昏中的山色、寺景随着交代到寺的路径和时间步步展现。而且一起调便见出诗人崚嶒的骨相:“犖确”两字形容山石的棱角不平,却也能令人联想到韩愈很不随和的性格。韩愈一生刚直不阿,不肯趋附权贵。苏东坡曾说过:“犖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就是用这首诗的第一句来比喻韩愈的性格,但也确实看出了《山石》取景及其格调与诗人性格之间的内在关系,可说是韩愈的知音。这两句选景取山石蝙蝠,遣词用僻字拗调,以怪景硬语导入幽境,倍增新奇之感。
接着在升堂坐阶的过程中就势捕捉住乍到寺中的第一眼印象:“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支子”即栀子花。用“大”和“肥”这两个极俗之字形容芭蕉、栀子吸足新雨之后的饱满水灵,也是一种反传统的手法,但这里用得十分恰当,因为刚刚坐定,天色又暗,不能细细鉴赏,只能得出一个花木都长得很壮的粗略印象,所以用俗字比雅词更能传神地表现诗人久居世俗、偶出尘外的清新感受。
接着诗人被寺僧引到佛殿里观看壁画:“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寺僧说画和以火照画都与前面的叙事步步紧接,文意没有一点中断,因而自然暗示出天色由昏变黑、游人自外入内,丝毫不露转换的痕迹。“稀”字一语双关,不仅赞美古迹的珍奇为世所稀有,也写出了古旧的壁画在烛光下影影绰绰的图像,使以火照画这幕情景本身就显现出一种秾丽而略带神秘的情调。
看完壁画,就该吃晚饭睡觉了:“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铺床拂席,是僧人为诗人留宿寺中做准备,连同设置羹饭等一系列动作,平直琐细,像散文一样铺叙,似乎是诗里可以省略的情节。但是写得亲切朴素,寺僧的殷勤和寺中生活的清苦也可由此见出,而且传达出诗人自得其乐的神情,所以语言虽然平淡却兴味十足。
躺下以后,诗人却睡不着:“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入岭光入扉。”渐渐不闻虫声,月光照进门内,是已到夜深的情景。这里只是从静卧之人的听觉和视觉去写时间的流转,而山寺深夜的静美意境、诗人一夜不眠的复杂思绪,都历历分明。
紧接着是从夜深到天亮离寺的过程:“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天明离寺,信步走去,由于晨雾迷漫,不见道路,上上下下在云雾之中到处走遍。这两句写空气的迷濛清润,与夜间的澄澈清朗各臻其美。古人有“烟霏雨散”句,此处用“穷烟霏”写平明真景,又照应黄昏雨后的兴象,何等自然现成。由于诗歌一开头就是上山到寺的情景,没有细写周围的景物,因此正好借天明以后下山的过程,补足了山景:“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山色烂漫为远望,松枥十围为近观。“山红涧碧”用概括的颜色写出满山花叶繁盛,溪涧水流清澈的美景。“十围”指十人拉起手来才能合抱的树干直径,一路走去常可见到这样高大原始的林木,更可见山中的深幽。这两句写出景物的远近层次,同时在景色转换之间也暗示了云开雾敛的天气变化。正如苏东坡所说:“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时。”前面既然说满山烟霏,那么要看见山红水碧,必然是云雾收敛,晨光泄漏之时,远处的景色才能尽收眼底。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两句对渡涧的情景作了一个特写,借此与题目和开头的“山石”呼应:赤脚踏在山涧中的石头上,水声激激清其耳,山风吹衣入其怀,耳目为之全新,身心任其荡涤,是何等惬意!诗人在世俗中蒙受的尘垢,可藉此冲洗一净,所以自然引出以下的人生感叹:“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人若能够在如此美好的大自然中自由自在,不受官场的羁束,就足以快乐地渡过一生了。所以诗人不禁反思自己和二三好友,为什么到老还不肯回归自然呢?这段感想出自为景物触发的真情,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论语》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结句由此化出,暗示想要在此归隐的意思,更见韩愈的儒者本色。这里虽已点透诗人从暂游山寺所悟出的人生乐趣,但背后还有一层不屑久居幕下的苦恼、渴望摆脱他人羁束的意蕴可供回味。
这首诗以游记首尾完整、层层深入、篇末结出感想的记叙手法为纲,以诗歌直寻兴会、融情于景、触目生趣的传统表现方式为本,画面层次丰富,色调绚丽清爽。虽然整个过程写得寸步不遗,但是处处流露出对山寺环境的清新感悟。因此是一篇以文为诗的成功之作。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