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制服徽章艺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9.91
5.7折
¥
88
全新
仅1件
作者唐思 编 著作 谢亮 主编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ISBN9787510706790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200804910
上书时间2025-01-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唐思,谢亮资深制服徽章文化研究者,《号角》创始人及主编,曾主编《深度战争》,主要作品《德国空军制服徽章鉴赏》、《德国陆军制服徽章鉴赏》、《SS制服徽章鉴赏》、《二战苏德军服图说》及多篇有关世界勋赏文化的文章。
目录
前言
苏联红旗勋章鉴赏
双龙宝星:第一枚中国勋章
德意志的骄傲:德国1939年版铁十字勋章鉴赏
工农代言者:图说前苏联及各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证章
前进,达瓦里希:苏联国家荣誉制度发展简史
红色普鲁士: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陆军制服徽章鉴赏
万国勋章汇(A)
内容摘要
《号角》是专门以勋章、制服等军事历史文化收藏为主要内容的年鉴读物,由资深军事制服徽章文化研究者唐思主编,秉着专业、系统、全面又不失趣味性的编撰理念,权威收录世界各国近现代各类勋章、制服及其发展历史。本书融合“号角”创作团队的精细考证,接受多国专家顾问的严格把关,得到世界三大拍卖行、军品商的大力协助,呈现给读者趣味知识与极致视享的盛宴!
第I卷推出《双龙宝星——中国第一枚勋章》、《红旗飘飘——苏联红旗勋章鉴赏》、《德意志的骄傲——德国1939年版铁十字勋章》、《王家荣耀——普鲁士霍亨索伦王室勋章》、《冷战正前线——东西德陆军常服对比研究》、《人民的权力——苏联苏维埃代表证章欣赏》等精彩文章。
主编推荐
★资深制服徽章文化研究名家唐思(reichsrommel)、谢亮(孤单是永恒)率其团队倾力打造,最专业的创作质量
★来自德、苏、美等9位国际顾问协力严格把关,最权威的史料数据
★BeneMerenti、HermannHistorica等国际拍卖行参与实拍供图,独家超高清图片
★中国唯一军事制服徽章专题读物,得到世界同行认可的中文品牌
★豪华厚重锁线精装,值得一生收藏的华美图文
★赠送《坦克世界》“战争老兵礼包”1张:巧克力×2、自动灭火器×3、大急救箱×3、大修理箱×3、122mmZPCR炮弹UBR471P×20发(S系IS-6金币弹)
??大型军事网游《坦克世界》在全球运营以来,受到世界各地玩家的热捧,用户突破6000万,历经139亿次交火,成绩令人瞩目。
精彩内容
1862年,同治元年正月,太平军战果累累,连克数城。经过连续几轮的激烈讨论,内忧外患的清廷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冒险的决定??利用洋人的力量“借师助剿”。在过去的一年中,清政府曾经先后拒绝了英、美两国抛来的助清廷“压平内乱”的橄榄枝,直到太平军攻克宁波、杭州,进而进攻上海,清廷才意识到自己似乎已经没有了选择的余地。
这一年对于一个叫做华尔(FrederickTownsendWard)的美国人来说,同样意义重大。正是这种政治风向标的转变,成就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辉煌。
三年前,27岁的华尔带着自己的淘金梦,以一名商贸人员的身份来到了中国。但是,生意场的摸爬滚打并没有给他带来期待中的财富,倒是得益于早年的军事训练和冒险活动,经由记名道杨坊举荐,意外地成为了清廷洋枪队的教头。积年卓有成效的付出,终于在清政府明确接受外国助剿后,得到了回报??他先后率领洋枪队在多次大捷战中的优异表现,以及更易中国服饰的亲善行为,为他赢得了四品顶戴和清廷的传旨嘉奖。而在此之前,从未有外国人获得过清政府的公开奖赏。不久之后,华尔又被破格赐予副将职衔,并且成为了第一个拥有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自鸦片战争之时,为了应对“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清政府意识到了引进外籍人才的必要性。早在华尔之前,船政、铁路、矿务等方面都已经不乏外籍要员的身影。当时用来吸引人才的主要策略是“高薪”。就拿福建船政来说,一名外籍洋员月薪可达四百两,就连新人也能拿到二百两。与此相差悬殊的是,再能干的中国雇员收入也不及洋人的三分之一。就连洋人自己都承认即使在本国也很难达到这样高的收入水平。美国人何天爵在《中国的海陆军》中就写道:“两位外国军官到天津当教练,契约五年,薪水比他们以前的收入高很多。”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清政府一直认为洋人唯利是图,除了重金礼聘外,无需其它。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在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的奏定章程中,也只规定了汉教习的奖励规定,而“洋教习因只图薪水,不求官职,未经议及奖励”。
这种认识随着外籍人才数量的激增、其所发挥作用的日益扩大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少官僚和实业家都开始主张对做出贡献的外籍人才予以奖励,以达到激励的效果。在苏松太道吴煦为华尔邀赏的照会上,这种转变显而易见:“惟西人喜功好胜,每羡中国红顶,深以得此为荣,如蒙天恩,赏给副将衔,以示破格奖励,则华尔喜如所望,必更欢欣鼓舞,以图报称。”
华尔先例一开,后来者不断,以至于李鸿章得出了一个结论??“应募来华各员,尤以得中国官号为荣”,提出只有不分中外,论功行赏,才能够昭显“中外一体之意”。只是,对于洋人的赏赐关乎国体、外交,不能草率行事,必须从长计议。翻阅《筹办夷务始末》以及当朝的一些奏折,不难看出,当时清政府为了遴选出一种恰当的奖赏方式,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不过,那些传统的形式都被一一否定,比如赐职衔不符合礼制,也大多流于虚职,恐怕弄巧成拙,招致埋怨。而顶戴花翎对于身着西式服装的外国人又不便于穿戴。这些奖赏偶有为之尚且说得过去,要是作为定制大范围推广实在不妥。
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原则非常明确??最终的奖赏形式,必须是洋人喜闻乐见,又不至于让清政府捉襟见肘。经过一番商议,共有四种奖赏形式突出重围,成为了初步试行的备选,它们是:传旨嘉赏、通知各国自主奖赏、赏赐银两,以及赏赐功牌。
一番实际的运行下来,孰优孰劣立见分晓。前两种赏赐形式对于清政府而言无疑是最省时省力的,但在洋人看来不过是一纸空文,不是没有实际价值,就是难以兑现。同治二年(1863年),一位在天津“助剿”有功的英国领事,在得知自己将得到“本国自行奖赏”的奖赏时,居然回复说“情愿只领功牌”。
而对于银两财物的赏赐态度,在船政监督日意格写给一位法国友人的信札中表露无遗??“我手下的人将收到允诺的四万法郎的奖赏,而我自己可以得到二十万法郎的奖金,且只要皇上高兴,我还能得到新的封赏……这是一份不错的交易。”显然,对于洋人而言,财物的赏赐自然多多益善。问题是这样的赏赐并不是小数目,倘若受赏者相互攀比,赏金节节攀高,大清朝的国库早晚会吃不消。
幸好还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备选??功牌。所谓功牌,最早是清朝发给八旗军功人员的奖赏,上面书写所立功绩年月,钤用兵部印,常见的有类似于奖状的纸质和银质两种。洋人对于功牌的热情倒真是令清廷颇感意外,莫非洋人骨子里还是对“天朝上国”心存敬畏?
其实不然。真正的答案多少令清政府有点没面子,洋人对功牌的热衷理由很是简单,只是因为它的样子看起来有点像西方的勋章。当时的清政府有所不知,此时西方世界正陷入了一场几乎病态的“勋章热”。
勋章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为了区别战场上每位骑士的身份,每个骑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标志。这些标志会出现在战衣、盾牌、旗帜以及印章上。后来一些专门制作的勋章又被用来表彰功绩。一场疯狂的“勋章竞赛”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贵族阶层被取消之后。此时人们把对贵族身份的渴望转移到了对勋章和勋位的痴迷上,甚至有人公开贩卖假的授勋公函,而购买者仍旧乐此不疲。
法国的维埃尔?卡斯泰尔伯爵就曾充满不屑地在他的日记中抱怨道:“在外交界,人们肯定会被勋章淋个湿透,永远都干不了。现在外交官的职责仿佛就是到世界各地去展示那些文明或野蛮国家的绶带、十字勋章以及绶章。”连“野蛮国家”颁发的勋章都被当做炫耀的资本,可见勋章不问出处,难怪平时趾高气昂的洋人会为了一枚大清国的“勋章”耍起了无赖。
这个近乎荒诞的真实故事被记载在维埃尔?卡斯泰尔伯爵的《回忆录》中,讲的是法国驻华公使拉萼尼(MarieMelchiorJosephThéodoredeLagrené)向清朝皇帝索要“勋章”的糗事。
话说这位法国公使在一次赴中国签署商业协定后,偶然看到了一件“水晶扣”,误以为这是一枚高级的勋章,便开口索要。中国的使臣告诉他,水晶扣只能够授予大臣,并且要通过一次考试才能获得。从这样的答复推断,维埃尔?卡斯泰尔笔下的“水晶扣”很可能是一枚顶戴或者带印章的水晶带钩。不过拉萼尼可不管这么多,他对勋章的渴望早已冲昏了头脑。遭到拒绝的拉萼尼居然扬言拿不到这枚水晶扣,就不会离开中国,并且真的一住就是六个月。最后中国使臣无计可施,只得拿出一串质地相似的项链,哄骗说黄种人的治安法官都佩戴这样的项链表明身份。最后,拉萼尼拿着这串珠子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中国,并在回到巴黎的第一时间就向人炫耀自己此行的“意外惊喜”。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维埃尔?卡斯泰尔伯爵前脚挖苦拉萼尼有“勋章病”,后脚又半遮半掩地抱怨说,自己只有5枚勋章,而他的朋友们都有“15枚、20枚,甚至有几人还有25枚”。
洋人对勋章的痴狂,使清政府得出了“功牌为洋人所重,无论或赏银两或赏物件,均不可无功牌”的结论。
??摘自《双龙宝星:中国第一枚勋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