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86
1.1折
¥
26
全新
仅1件
作者[春秋]老子 著 任犀然 编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75537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26元
货号1202896430
上书时间2025-01-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一章众妙之门
第二章功成弗居
第三章圣人之治
第四章和光同尘
第五章多言数穷
第六章谷神不死
第七章天长地久
第八章不争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
第十章明白四达
第十一章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不惊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致虚守静
第十七章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大仁大义
第十九章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物或恶之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宜戒轻躁
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常德乃足
第二十九章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不以兵强
第三十一章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不自为大
第三十五章往而不害
第三十六章柔弱刚强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
第三十八章处实去华
第三十九章贱为贵本
第四十章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或损或益
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圣无常心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善抱大道
第五十五章物壮则老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福祸相倚
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治国烹鲜
第六十一章各得其所
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为大于细
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
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不争之争
第六十七章持保三宝
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矣
第七十二章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民之轻死
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功成不处
第七十八章柔之胜刚
第七十九章报怨以德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
内容摘要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从老子著的《老子道德经(精)》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精彩内容
第一章众妙之门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非常名③。无名,万物之始④;有名,万物之母⑤。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②道:用语言表达出来。③常:恒久不变。④名:这里指道的名称,文化思想。⑤名:用语言表达出来。⑥徼(jjà0):通“窍”,踪迹的意思。⑦玄:幽昧深远。
【译文】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名,是天地的开端,有名,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解析】
这是《道德经》的第一章。本章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是第一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关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陈鼓应在其《老子译注及评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为: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三、道是万物的本质,它通过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就不存在。四、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五、道是物质世界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摧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六、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七、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八、道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由是观之,道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凭主观想象臆造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道,只能与道背道而驰。既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道,那如何才能认识道呢?鉴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抽象的概念,即“无”和“有”这两个名来一窥道的真正面目。所谓无,是指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婴儿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道的实质。
所谓“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与此相对应,“常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常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常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汉字的组字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义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的意思。在这里,不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常无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统称为“玄”。玄意为深奥而不可理解、不可测知。“大道无形”,变化多端,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回过头来看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无和有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这些概念统称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P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