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体系 全译插图本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9.4
5.1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英)艾萨克·牛顿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75191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2856417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作者:艾萨克·牛顿(1643—1727年),有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被公认为有史以来伟大和影响最深远的科学大师。他于1661年求学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5年毕业,并提出二项式定理,次年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微积分学说,并开始光谱和望远镜的研究。1864年,他开始写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703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705年被安妮女王封为爵士。
译者简介:潘海璇,女,大连理工大学毕业,主要翻译方向为字幕(影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等)、剧本、书籍、公司与产品介绍、商务文件、论文等。参与项目有:《加冕街》《远古外星人》《博物馆的奥秘》等。
目录
编者序/1
宇宙体系/1
[1]天体是运动的(2)
[2]在自由空间中圆周运行的原则(3)
[3]向心力的作用(4)
[4]确定的证据(5)
[5]凡行星皆存在向心力,向心力指向每个行星的中心(7)
[6]向心力与到行星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8)
[7]远距离行星绕太阳运行,其接近太阳的半径所掠过的面积正比于时间(10)
[8]控制地外行星的力不指向地球,而指向太阳(12)
[9]在所有行星空间里,环绕太阳的力与到太阳的距离平方成反比(13)
[10]环绕地球的力,与到地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一结论以地球是静止的为假设(13)
[11]假设地球在运动,也能有同样的证明(14)
[12]向心力反比于到地球或其他行星的距离平方,这也可由行星的偏心率和回归点的缓慢运动证实(15)
[13]指向各个行星的力的强弱;强大的环日力(16)
[14]弱小的地球力(17)
[15]行星的直径(17)
[16]视直径的更正(18)
[17]为什么一些行星密度小,另一些密度大,且所有行星的力皆与该星的质量成正比(20)
[18]天体还展示了力与被吸引物体间的另一种类似关系(21)
[19]地球表面物体亦遵循此规律(22)
[20]类推的同类性(24)
[21]类推的一致性(24)
[22]相对极小的物体,吸引力微不足道(25)
[23]朝向地表的力,和物体量成正比(25)
[24]这说明,指向天体的是同样的力(26)
[25]这种力随着行星表面向外而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递减,向里则与到行星中心的距离成正比减小(27)
[26]力的强度以及在个别情况下引起的运动(28)
[27]所有的行星皆围绕太阳运行(28)
[28]太阳和所有行星的公共重心处于静止状态;太阳以非常慢的速度运动;太阳运动的解释(30)
[29]行星绕太阳旋转,形成椭圆,其焦点位于太阳中心﹔其接近太阳的半径所掠过的面积,与时间成正比(30)
[30]轨道的大小,及其远日点和交点的运动(32)
[31]天文学家早已清楚的一切月球运动,都可根据上述原理推出(33)
[32]由此可以推导出一些不规律运动,但迄今为止未能观察到(34)
[33]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在既定时刻)(35)
[34]由月球的运动,推导出木星和土星的运动(35)
[35]行星绕自身轴均匀地相对于恒星旋转,这一运动良好适用于测量时间(36)
[36]月球以类似方式绕其轴自转,由此产生了天平动(37)
[37]地球与行星的二分点岁差和轴的天平动(38)
[38]海洋每天必定涨落各两次,且在日月到达地方子午线后的第3小时,水位优选(38)
[39]在日月位于朔望点时潮汐优选,在方照点时潮汐最小,且发生在月球到达子午线后的第3小时;在朔望点和方照点以外,潮汐产生的时间会从第3小时,稍微移向太阳达到中天后的第3小时(39)
[40]当日月最接近地球时,潮汐优选(40)
[41]二分点时潮汐优选(40)
[42]在赤道外地区,大小潮汐交替出现(41)
[43]潮汐差因外加运动的持续而减小,优选潮汐可能在每个月朔望后的第3次潮汐出现(42)
[44]海洋运动会受海底阻碍而减速(43)
[45]海底和海岸的阻碍带来了各种现象,例如大海每天也许只涨潮一次(44)
[46]潮汐在海峡中的涨落时间,要比在海洋的涨落时间更不规律(45)
[47]较大且较深的海洋里,潮汐较大;大陆海岸的潮汐比海洋中央岛屿的潮汐更大;以宽阔通遒面朝大海的浅海湾,潮汐也更大(46)
[48]从前文所讲的原理可推断月球运动受太阳扰动的力(47)
[49]计算太阳对海洋的吸引力(48)
[50]计算太阳在赤道处引起的潮汐高度(48)
[51]计算在纬线圈上由于太阳引力产生的潮汐高度(50)
[52]在朔望时和方照时,赤道上潮汐高度的比例,取决于太阳和月球的共同吸引力(51)
[53]计算导致潮汐的月球吸引力,以及由此引发的潮汐高度(51)
[54]太阳与月亮的引力难以觉察,唯有在海面涌起潮汐时才能被察觉到(52)
[55]月球密度约为太阳的6倍(53)
[56]月球与地球的密度比约为3∶2(54)
[57]恒星的距离(55)
[58]彗星可见时,根据经度上的视差可知它们比木星更近(56)
[59]纬度视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56)
[60]视差也证明这一点(57)
[61]彗头的光表明彗星位于土星轨道附近(57)
[62]它们下落至远远低于木星轨道之处,有时低于地球轨道(59)
[63]彗尾在邻近太阳处的显著光辉也证实了这一点(60)
[64]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根据彗星头部的光可以推断它接近太阳时的光线大小(63)
[65]太阳区域的大量彗星,可以证实相同的结论(64)
[66]在彗星头部越过与太阳的结合点之后,彗尾的量级和亮度要比相合之前的大,这也确证了这一点(65)
[67]彗星尾部由彗星大气产生(65)
[68]空气和蒸汽在天空中十分稀薄,非常少的蒸汽就足以解释彗尾的现象(67)
[69]彗尾以何种方式从其头部产生?(69)
[70]彗星的不同表现证明了彗尾来自大气(70)
[71]由彗尾可知,彗星有时进入水星轨道(71)
[72]彗星按圆锥曲线运动,其中的一个焦点位于太阳中心,引向该中心的半径所扫过的面积与时间成比例(72)
[73]这些圆锥曲线近似于抛物线,而这可根据彗星速度推断出来(73)
[74]彗星画出的抛物线轨道穿过地球轨道球体的时间长度(73)
[75]1680年彗星通过地球轨道球体的速度(75)
[76]它们不是两颗彗星,而是同一颗;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测定,该彗星以什么样的速度沿怎样的轨道穿越天空(76)
[77]表明彗星运动速度的其他例子(77)
[78]可确定彗星运行的轨道(77)
附录/85
牛顿略传/86
牛顿研究/138
空间、引力与无限性/216
A惠更斯和莱布尼茨论宇宙引力(216)
B能责备他不这样做的人,也不是惠更斯(249)
C重力是物质的基本性质吗?(262)
D虚空与广延(281)
E罗奥和克拉克论吸引(287)
F哥白尼和开普勒论重力(291)
G伽桑狄论引力和重力(294)
H胡克论重力与吸引(299)
Ⅰ伽桑狄论水平运动(306)
J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308)
K笛卡尔论无限和无定限(313)
L上帝与无限(315)
M运动、空间和位置(319)
人名译名对照表/325
内容摘要
《宇宙体系》是艾萨克·牛顿为他的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编所写的初稿,是科学目前的一部重要文献,用力学原理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少有关于宇宙运行的完备科学体系。
本书共78篇论题,简述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前两卷所建立的原理,再将这些原理用于太阳系和彗星实际运行轨道的推算上,通俗地阐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并由此研究了地球的形状,解释了岁差和海洋的潮汐,探究了月球的运动,同时确定彗星的轨道。在本书中,牛顿没有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而是结合天文现象来分析,只使用了少量的数学语言,便将这些令人感兴趣的内容解释清楚,使得其内容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附录部分收录了《牛顿略传》《牛顿研究》和《空间、引力与无限性》,介绍了牛顿的生平和主要成就,以及当时主要的科学家、哲学家对牛顿的主要学术观点的论战和评价,是阅读《宇宙体系》时重要的补充和参考资料。
主编推荐
编辑推荐:
《宇宙体系》是牛顿为大众写的一部科普作品,也是理解牛顿思想不错的入门读物。不同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该书鲜有公式、命题、定理,而是用78篇语言简练的短文通俗流畅地阐述从苹果落地、潮汐现象,到月亮、地球、太阳的运动之中的原理,解释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天体间力的关系,分析了潮汐问题以及彗星运动问题,搭配精美的图片和大量背景资料,将学术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正是在这部书稿中,牛顿用通俗流畅的文笔,阐释了从地面上到天空中所有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原因,不仅展现了他的科学成就,更让人看到了他的博学多才,带给读者轻松的阅读体验,为大众读者理解天体物理学推开了大门。
本书的附录部分由《牛顿略传》《牛顿研究》和《空间、引力与无限性》组成,前两篇对牛顿的生平和主要成就作概述,第三篇选取了17世纪主要科学家、哲学家,如惠更斯、莱布尼茨、笛卡尔、克拉克、胡克、伽桑狄等对空间、引力等概念及世界观的论战,大大地丰富了原书稿内容。阅读本书,有利于加深读者对天体运动的认知、对万有引力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