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捂暖教育生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3.54
4.5折
¥
30
全新
仅1件
作者段伟 著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78191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0元
货号1202101035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段伟,男,1965年12月生于湖北英山,自由撰稿人,黄冈市英山实验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黄冈名师,大别山区种子教师,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其作品多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以及人民网和光明网等,公开发表教育随笔及言论超过百万字。
目录
读书旅行
1 要读一些需要“啃”的书
2 阅读是种安静的力量
3 我阅读和思想的进化史
4 我的学术生涯
5 Hold住教育信念,做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
6 读书人的气场
7 读书是种“翻墙术”
8 读和写是教师成长的咖啡伴侣
9 用文字捂暖教育生活
10 每个人撑起的都是中国的一片天
11 追寻教育理想的卓越使者——读《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12 —群名师的诗意浮雕——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13 知行合一六十年——读《于漪知行录》
14 夸美纽斯:孤独的拓荒者
15 轻奢之旅,另眼看山河
16 印象塔吉克斯坦
17 吉尔吉斯斯坦:中亚腹地边缘性存在的国家
18 哈萨克斯坦:雄鹰之国
19 绝尘——访列夫·托尔斯泰故居庄园
20 映象锡兰:只愿长醉不愿醒
21 “阅”在旅途
22 读闲书又念书
23 我是名师,但我有些平庸
生活碎片
1 嗝咯老李
2 办公室里的女人们
3 茶心如雪
4 劝酒式社交,可以歇歇了
5 从“普天同庆”到“桑巴荣耀”
6 莫言代表中国作家兑现世界“诺”言
7 屠呦呦获诺奖让中国学界悠悠头痛
8 阎肃:一片丹心向阳开
9 浪费笔墨,与网共舞
10 九头鸟的方圆观——2013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随想
11 世上总有更重要的事——2013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随想
12 山上的风景——2014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解读及下水作文
13 有一棵大树——2015年湖南卷高考作文解读及下水作文
14 老姐冏中之悟
15 斯人已去,诗心永存
16 老家门前的桥
17 樟木箱子
18 父亲是一本书
19 母亲祭
20 当年炸米香
21 故乡在心中
22 乡愁
23 村庄是一块精神胎记
24 孩提的那些事
25 乡村那些事
26 乡里乡亲
27 打糍粑
28 难忘那顿年夜饭
29 碗中乾坤
30 酒人糗事
31 五味杂陈三局棋
32 不堪回首的“情诗往事”
33 有没有那样一首歌
34 恩师余常松
35 我的四位好老师
杏坛语丝
1 快乐地点一盏灯
2 万景秋最美
3 夜的随笔
4 “读”过暑假
5 对教师节的纠结折射出对教育的纠结
6 英语走下“神坛”?
7 春节随想
8 —场同学会风波的贫富差距之痛
9 好教师当如出色的“根雕师”
10 “部编本”语文教材这么做就对了
11 不可坐视教育人才“东南飞”
12 基础教育亟待化解的“多”和“少”
13 快乐课堂不是硬给学生“挠痒痒”
14 感恩教育,别搞花架子
15 微课缘何不受教师待见
16 学校自我炒作背后是片面“政绩观”
17 做一只“优雅的刺猬”
18 孩子们为何不感动了
19 “一带一路”需要中国版的“跟我学”
20 传统文化:从“有意思”到“有意味”
21 翻书刷屏两相宜
22 码字人的“书”事
命运就是一个花皮小包楸——《用文字捂暖教育生活》整理断想
博学者的引领(代后记)
内容摘要
一位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最大的特点是生活在一个语言世界里。但语言在脑海里是碎片,是颗粒,只有拥有思想才能使语言生动、活跃起来,进而使思想也更加丰富起来,在思想的统摄与驾驭之下,语言才有了别样的光芒。
一句话可能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本书也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走向,这样一些改变都来自思想上的转化与提升。总有一天,我们会告别学生,告别讲台,我们留给学生的往往也是思想。
留下一些思考后的文字,就是写作。忘却了物质与功利的影响,我思故我在,正是确证了我们还有另一种神圣的存在——思想。
以上是段老师写作的初衷,也是《用文字捂暖教育生活》这本杏坛随笔想要表达的,从中你定能看到段伟老师一路成长的点点滴滴,从中受到一些启迪。
精彩内容
要读一些需要“啃”的书
我以为,要想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在“上台阶”式的阅读中不断提升,就必须摒弃那些庸俗、低俗、烂俗的书。也就是说,读书要追求精神“进化”,最好是读需要“啃”的那种书,即经典和原著。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进大学时到图书馆借书,我向一位图书馆理员请教:“我是新生,应该借些什么书阅读呢?”他说:“先找一些经典和原著打基础吧!”旁边有位教“训诂学”和“典章要籍和检索”的老者笑眯眯地告诉我,他能从一年级学生的借书卡上的借书记录中预测出这些学生将来的成就:毫无规律胡乱借书的难有希望,借书卡上空空荡荡的令人叹息,借书卡上密密麻麻的也叫人摇头。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其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
因而先要做一点打基础的工作。垫什么底,就会建出什么样的楼。因此要尽量把底垫得结实一点。四年时间不长,要选择一种省俭方式,而最省俭的打基础方式就是选读经典和原著。我听了很感动又受启发。
为何要多读经典和原著?因为经典和原著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典所不能比拟的,“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经典不仅仅具有无可复制的文学性,更是著作者表达和交流的工具。经典要表达的多是作者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不会刻意迎合什么,自顾自驰情抒怀,至多是等待有分量的读者。曹雪芹在“寒冬噎酸?,雪夜围破毡”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经典大多关注事物的内部,触及事物坚硬的内核,旨在揭示生活的本质。对于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出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是大报小刊追逐之“八卦”,人们往往好奇“爱河饮尽尤饥渴”而忽
视驱动故事萌生、推进的内力。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废寝辍食,锐意穷搜”地描绘了主人公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
由于经典过于在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大多“冷脸示人”,少了轻盈妩媚的姿容,往往让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易对经典产生隔膜,以至无缘触及来自人类杰出大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品读季羡林等编著的《禅与东方文化》和一些大家的散文随笔,经典的显性轮廓逐渐清晰,转而形成了一个明确的认知。那就是,但凡经典的作品,莫不是作家用自己的心血凝结而成,人融于文,人文合一,莫不是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完美统一。
季先生的作品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其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他的文字朴实中蕴含幽美,静穆中饱含热情,飘逸中不失遒劲;淳朴亲切的娓娓道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凸显着一代学人的人格魅力。很多时候,不知是季先生的作品感染了我,还是季先生的人格感动了我。
常听到人们说:原著总是艰深的,“经典太难懂了,我啃不进去”,不如读第二、第三流的作品省力。当然,人各有志,选择读什么旁人不能干涉,但不得不说:仅仅为消遣读书,就会被那些稀释了的书籍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也会难有提高。
读经典和原著的确很难,但如果费点力地深入到书里,你便能知其足可以一当十,给人指点迷津,费些力也是值得的。毕竟,注释本和今译本隔了一层。真正的读书人,要截断众流,还归本义,最好少看赏析类作品,因为解读和赏析可能导致“先人为见,迷人眼睛”;真读书、能读书的人应从解释者的角度跳出来,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心去体悟原著,学以致用,择善而从。
慢啃《汉书》,方知班固批评太史公“是非颇谬于圣人”;重观《史记》后“温故而知新”,常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丰富感,皆与班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评价有关,风物互证中,让我们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
作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牛嚼”顾名思义:老牛白日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
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反刍,以嚼烂嚼细。他指出,我们对需要精读的经典和原著也应该这样“熟读玩味”,嚼得极细再吞下。与其花时间去挖无数个浅坑,不如专注地凿一口深井,因为甘甜的泉水总是深埋在地下。
“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这段话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我则想借它来说明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读者的角色与经典一样重要。经典很难读懂,炼的是耐心,磨的是心性。《尤利西斯》部头很大,它用意识流表现手法,描述了都柏林一个苦闷的小市民在某一昼夜间的琐碎经历。这样的作品,需要以一种宁静、平和的心境去咀嚼。20年前,始读《道德经》,感觉很难懂,但我还是坚持“啃”下来了,读了一段时间,感觉我古文水平提?了许多,对世界的认知也变深刻了一些。阅读《传习录》时,我陡然发现自己不再只是“照着讲”,偶尔也会“接着讲”,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随之也有了较大的改变。这一经历似乎印证了无论是“照着讲”还是“接着讲”,最终还“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原刊于《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6日)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