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馆发展十一讲
  • 文化馆发展十一讲
  • 文化馆发展十一讲
  • 文化馆发展十一讲
  • 文化馆发展十一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馆发展十一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1.35 6.1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国新 主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71136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2293264

上书时间2024-12-02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言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给各级文化馆的阵地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然而,近十多年来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应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扎实推进,又给各级文化馆(站)线上服务的迅速升级、创新发展带来了契机,出现了“线下关门、线上开花”的奇特景象。

 

在这一特殊背景下,2020年3、4月间,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国家公共文化云”的鼎力支持下,中国文化馆协会顺时应势、精心组织,推出了“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系列网上讲座交流活动,获得了业界同人超乎预料的热烈响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成效,产生了超越行业的广泛影响。截至2020年6月20日,11场讲座和互动交流的网上专题主页浏览量累计已达652多万人次,总点播数308万次,总点赞量79万次。在网络直播阶段,总收看人数超221万人次,单场直播*在线人数27万人;直播点赞总数29万人次,平均每场获赞2.6万人次;互动评论总数近1万条,单场*评论数3031条。

 

这一连串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可以做如下几个比较。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统计,近年来,全国文化馆(站)从业人员每年接受业务培训的总人次大约在100万以上(2017年161.49万人次,为近年来*;2018年118.6万人次),这次为时一个月的11场讲座交流,现场直播加上后续回放,到2020年6月下旬参与总人次超过了近年来全国文化馆(站)年度培训总人次峰值数量的近4倍。目前,全国文化馆(站)从业总人数为18.5万人,这次讲座交流活动单场*在线人数27万人,说明参与其中的不乏文化馆(站)领域以外的人士。2006年至2011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曾经组织过一次荣获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被称为中国图书馆发展史上一大创举的大型基层志愿巡讲活动,历时六年,走遍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共培训全国图书馆系统的馆长和业务骨干3000多人。比较一下这些数字,可以看到这次讲座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业界同人对文化馆事业发展和服务创新充满期待、不辞责任、热情参与,可以看到已经有为数不少的界外人士对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馆事业发展寄予了关心和关注,也可以看到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业务培训覆盖面、实效性的巨大变化。

 

“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系列网上讲座交流活动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选准时机、精心设计、各方面通力合作、以内容和形式创新来赢得受众的一次实践。

 

*,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有力协调是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中国文化馆协会组织专家对活动的总体内容、风格特色进行了研讨定位,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对这项活动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协会秘书处以专班力量联络协调讲授专家,进行宣传推广、技术保障和现场调度。11场专家讲授和线上交流背后,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第二,讲授和交流内容紧扣事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性问题,理念传播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选题新颖、内容充实、回应关切、引发思考,是这次讲授交流活动成功的根本保障。11场讲座的选题,涉及疫情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长远影响、文化馆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馆服务数字化智慧化与社会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以及各级文化馆服务的创新实践。这些题目既是关系事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又是当前文化馆服务亟须大力推动的实践性问题,有媒体概括为“讲座内容直击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痛点和热点”。讲授专家经过了精心遴选,都在相关方面有长期研究或实践经历。再加上专家们对这次疫情期间的特殊讲授高度重视、认真准备,从内容到形式着力追求创新,从而使讲座交流活动的吸引力得以持续保持,业界同人的参与热情持续不减。

 

第三,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表现方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为互联网环境下文化馆(站)专业培训的形式创新做出了探索和示范。在今天,把一场讲座由线下搬到线上并不难,而这次讲座交流活动的探索和示范之处,是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多种展现方式和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如来自张家港文化馆、温州“文化驿站”、东莞文化馆和上海群艺馆的几个创新案例介绍,或现场实景展示,或精彩活动回放,或邀请“操盘手”介绍,或现场采访式对谈,多样化方式穿插其间,大大增强了现场感和观赏性。线上互动交流环节在开讲前就通过网络广泛征求提问话题,网络直播过程中即时留言提问,循环往复之中延展了话题,深化了思考,凝聚了共识。传播形式和表现手段创新既是这次讲座交流活动的突出亮点,也为今后常态化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同类活动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提供了示范。

 

第四,敏锐地抓住了疫情防控前期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关闭、阵地服务暂停的窗口期,有利于更多的界内外同人参与。这次讲座交流活动创造了我国公共文化领域专业培训参与人数前所未有的新高,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时机恰当。疫情防控期间,许多从业人员居家防疫抗疫,有较为充裕的网上学习时间;阵地服务暂停,许多文化馆(站)有可能组织集中观看,有的还组织了专题学习分享。当然,能够抓住恰当的时机推出恰当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组织者的敏锐性、责任感和行动力。

 

本书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系列网上讲座交流活动的实录。编辑出版本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值得铭记的2020年伊始疫情防控期间业界对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留下历史记录,另一方面是让讲座中的新理念、新思考、新创造得以在全行业继续传播分享、交流互鉴。全书定位在“实录”,从讲座顺序到每一讲的流程,都保留了原样。主讲人的讲稿、在线交流文稿,都是根据现场音频整理而来,编辑成书时仅做了有限的文字修饰。为了体现现场感和互动性,每一讲都选录了一些网友的现场留言,以展现现场反馈。这次讲座交流活动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如行业权威媒体《中国文化报》做了专题报道;《天津日报》这样的地方权威媒体也以“公共文化服务的未来在哪里”为题,对讲座交流的内容做了全面介绍;各地也陆续有一些文化馆(站)组织收看学习的报道,这是活动产生广泛影响的写照。这次讲座交流活动原本是一次纯粹的网上交流活动,现在由数字化记录变为书面文字记录,同时也提供二维码指引读者由阅读书面文字转向观看讲座视频,也算是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尝试。

 

受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的委托,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承担了本书的编辑成书工作。本书得以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各位主讲专家的授权,同时要感谢中国文化馆协会秘书处、国家公共文化云运营团队的辛勤奉献,感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鼎力支持。

 

李国新 赵保颖
二〇二〇年六月


【书摘与插画】

 
 
 
 

商品简介

本书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系列网上讲座交流活动的实录,讲座涉及疫情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长远影响、文化馆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馆服务数字化智慧化与社会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发展,以及各级文化馆服务的创新实践等主题。编辑出版本书的目的,一是为值得铭记的2020伊始疫情防控期间业界对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和讨论留下历史记录,二是让讲座中的新理念、新思考、新创造得以在全行业继续传播分享、交流互鉴。本书可为主管和广大关心中国文化馆事业发展的人士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是文化馆理论和业务学习的良好范本。



作者简介

目录

*讲 当前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王全吉(1)

第二讲 疫情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影响的思考 李国新(17)

第三讲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若干思考 杨乘虎(35)

第四讲 对数字文化服务的几点思考——以张家港市文化馆为例 李立群(63)

第五讲 谈重大主题群众文艺创作 戴珩(77)

第六讲 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毕绪龙(95)

第七讲 文化驿站——把总分馆建成市民精神文化的加油站 柳升高(115)

第八讲 文化馆高质量发展之路漫谈 金武刚(133)

第九讲 智慧 品牌 社群——对未来文化馆发展的几点畅想 黄晓丽(157)

第十讲 谈谈文化馆的开放性…萧烨璎(177)

第十一讲 文化馆发展中的社会化问题思考…范周(197)

附录一 讲座安排基本信息(221)

附录二 讲座开场宣传片《她,就是文化馆》解说词(223)

附录三 讲座交流活动总结回顾“彩蛋”短片(226)

附录四 媒体报道(227)

附录五 各地参与动态(228)


【前言】

主编推荐

为应对新时代的挑战,直击文化馆事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性问题,中国文化馆协会特组织召开“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系列网上讲座,邀请11位专家就文化馆人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度讲解,结合实践工作,总结经验,提出建议。本书为讲座内容的精粹,通过文字记录,为广大读者和文化馆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