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构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4.14 5.0折 4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海闻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8765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1201528316

上书时间2024-12-02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海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靠前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任颋,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        本力,经济金融网主编,《证券时报》《新世纪周刊》《财经日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南方都市报》《腾讯大家》等媒体专栏作者。

目录
篇  全球经济的变动与变革世界经济及政策挑战中的三次“剧变”预算压力、不平等及国际流动时代的税收改革中央银行是否权力过大?中国再平衡:企业债务方面的国际经验第二篇  中国经济的谜局与破局中国未来面临“硬着陆”还是长期停滞:错误的警告或真实的威胁?中国经济“新常态”:当前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中国经济周期及长期潜力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与中国经济增长转型中国城市的人力资本分化股市的现状和未来第三篇  经济战略的重启与重构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侧补充:软预算约束的终结宏观经济形势:政府政策与未来增长动力从“十三五”规划看中国经济的新阶段与新布局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保增长、促转型升级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新型城镇化如何在“新常态”下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四篇  企业转型的要害与要务如何面对不确定性重塑企业家精神转型:为什么中国需要一套品牌战略?美国电影业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对策未来几年“赚大钱”的逻辑附录  拐点下的对话——破解中国经济的谜局“被粉饰的诅咒” “一城独大”不好吗?泡沫之中,当局者迷 “错的”是渐衰的你们,而非宏观经济学

内容摘要
    后金融危机时代,优选政治格局面临洗牌、经济前景动荡不安;中国这一轮经济增速回落已超过五年,结构转换、模式重建和风险释放导致经济继续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新常态”下世界与中国经济面临何种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底在何方”?供给侧改革会给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大数据与金融创新又将如何盘活中国的资本市场?实体经济能否借助资本的翅膀转型升级?    《重构:经济新格局与新思维》包含多位靠前外经济学者和决策者的研究分享以及企业家们的实践探索,探讨了优选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供给侧改革下的企业机遇、互联网与共享经济、新产业投资热点与金融创新、公司治理与持续发展、创业与创投等热点问题,对读者把握当前世界与中国经济形势以及了解经济政策演变脉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主编推荐
    《重构:经济新格局与新思维》:新常态下的新格局与新思维。    大视野:同时关注优选经济形势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    多视角:既包含靠前外有名学者的研究分享,也有来自政界人士的非常不错解读,还有企业家们在新形势下探索企业转型之路的思考。

精彩内容
    宏观经济形势:政府政策与未来增长动力海  闻北京大学教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我想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另外解读一下政府的某些政策,很主要的是谈一下中国未来增长的空间和动力。一、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中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比较困难。我很近去了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几个国家,国外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是比较悲观的,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很可能会“硬着陆”。确实,从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可以看到,GDP连续5年下滑且增长率低于8%,这一点可以说是30年来没有的。2016年季度的GDP增长率(6.7%)比2015年全年(6.9%)还要低。这是一个现象。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为什么说GDP增长率低于7%的话,问题比较严重?很近20年,中国经历过两次经济衰退:一次是1998年,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遇到了挑战,当时的任务是保8%。另一次是2009年,2008年优选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又遇到挑战,当时的任务也是保8%。现在根本不敢再提保8%,因为目前GDP增长率实际上连7%都不到,1991年以来次低于7%。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直往下滑的。媒体也问,货币增加以后是不是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中国的通货膨胀根本不是问题。从稍长的趋势来看,现在的生产者价格指数还在负增长区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正常不正常?这一点是大家关心的。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实际有三个原因:个原因是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永远保持10%的高位增长,当前的增长放缓是一个正常现象,这就是我们说的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过渡到中高速增长是正常情况。现在算不算中高速?现在还不算中高速。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现在面临的宏观经济周期并没有结束。一个国家只要搞市场经济,经济就必然会有波动。优选经济发展基本上有过以下几个周期:20世纪80年代初优选有一个经济周期的低谷,90年代初有一个低谷,21世纪初也有一个低谷。这些低谷与中国也有关系,中国也一样,80年代初有一个低谷,90年代初有一个低谷,21世纪初有一个低谷。2008年优选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照理也应该有一个低谷,但由于当时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国的经济发展上去了一下。我认为,如果当时没有这个刺激性政策,中国可能仍然处在2008年开始的一个经济周期。就像一个人,本来过一段时间就要发烧、生病,但是如果没有让它自然发出来,而是强制压下去,问题并没有解决。可以说,这次仍然是2009年经济衰退的一个延续。第三个原因,对中国来说,这次的经济衰退又与前两次不同。1998年和2009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不景气,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经济放缓的影响。但是这次不一样,这次经济衰退,全国的GDP增长率是6.9%,但是东北地区甚至华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数。这段时间,主席、赴东北调研,希望采取措施稳定东北经济。与此同时,华东、中部以及西南地区,经济保持了很好高的增长速度,优选的是重庆,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超过10%,沿海省份均超过8%,深圳是8.9%,在深圳根本感受不到经济在发生严重的衰退。如此说来,此次经济衰退不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冰火两重天”。经济增长不平衡的背后反映了什么?产业的不同。三大产业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全国GDP的增长速度在下滑,但是下滑很厉害的是制造业,农业的总体增长在放缓但基本稳定,而服务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再看细分行业,全国的经济增长率从7.7%下降到7.4%,2015年下降到6.9%,但农业的增长率基本稳定在4%左右,制造业下降得比较厉害,服务业虽然也下降,但是仍然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率。在经济继续下降的时候,2015年的服务业逆势而上,增长率从2014年的8%提高到8.3%;批发和零售业的增长比较明显,增长率从2014年的9.8%提高到2015年的12.1%;金融业的增长速度从2014年的9.7%提高到2015年的15%。所以说,今年中国反映出来的经济衰退,跟前几次的宏观周期不一样,其背后是产业结构的问题。为什么现在会出现产业结构问题?这里面既有经济体制的问题,也有国家进入中等收入时期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又未及时调整所引发的问题。当然,之前的经济衰退也有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增长过一段时期就会放缓一点,都是因为产业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比如20世纪70年代初,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很快,首先解决的就是温饱问题。当人们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以后,需求就发生了变化,当时的需求主要是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等。所以,中国在1984年进行了改革,对80年代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初步调整,确定了一些民营企业如服装厂、自行车厂、收音机厂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到了90年代,这些需求被满足以后,经济发展又有一个放缓的过程。后来通过引进生产线,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从军工业走向耐用消费品生产。90年代末,需求本身再次发生变化。当时大家有钱,但是钱还不够多,基本的家电需求都满足了,下一步的需求是住房和汽车。可当时的金融机构并不能支持大家去买房子和汽车,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放缓了。21世纪以来,很主要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住房和汽车。现在又到了需要调整产业结构的时期。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与之前还不一样,前面几个阶段都是对物质的需求,现在开始是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更高。中国不再贫穷、不再短缺,中国需要的是高质量的产品,包括金融、法律、文化、教育、医疗等,还包括制造业方面。所以,中国现在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宏观经济周期放缓,更重要的是面临着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的结构调整阶段。为什么这次的衰退期比较长?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7年了,可能还会延长一段时间。因为这次的结构调整不像之前的阶段,之前只是“感冒”,过一段时间就好了,现在是得了一个比较重的病,需要“动手术”,需要时间恢复。所以要有思想准备,这次中国经济调整的延续时间,不像之前,3—4年就调整好了,这次可能需要6—8年的时间进行调整。关于调整时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L”形趋势,但我认为这不是趋势,“L”形趋势是短期的,不会一直这样下去。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很危险,可能会“硬着陆”。什么叫“硬着陆”?经济出现很大的问题,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继续下滑得比较厉害,这是所谓的“硬着陆”。这是悲观学者的评论,特别是国外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评论很悲观,宣扬中国问题很严重。我认为虽然经济在下滑,但是对中国问题的判断,还必须考虑两个特殊的因素,所以我不会那么悲观。个因素,中国还处在起飞阶段。中国所处的历史状况与欧美不一样,欧美国家已经完成经济起飞,现在是处在高空稳定的状态,而中国正在起飞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还处在青春期,不管是经济体制,还是增长潜力,仍然存在很多发展空间。第二个因素,中国还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政府的力量还存在,这一点是欧美国家做不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以后,老在美国的声望很高,但是正好遇上经济衰退,他很想稳定经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减税政策、刺激财政政策、宽松货币政策等,但是政府没有实施政策的能力,国会不同意老提出的很多措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中国不一样,政府保证不会让中国的经济出现很大的危机,所以这一点也是应当考虑的因素。这里我进一步解释一下什么叫起飞。历目前任何一个国家,迟早都会从传统经济发展到现代经济。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Walt Rostow)把国家的经济发展比喻成一架飞机起飞的过程。一个国家在大部分时间属于传统经济、农业经济,随后,迟早会变成现代经济,如欧盟国家、东亚国家,包括一些东南亚国家。中国台湾地区地区的经济水平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与内地基本是差不多的,人均GDP是一百多美元,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经济起飞了,现在发展成了新型的工业经济。从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也起飞了。起飞是一个经济体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的特殊阶段。所以,看中国经济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去跟欧美或者其他没有起飞的国家比。起飞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足够的动力,否则会出问题,比如战争或者重大问题的爆发。动力一定要存在,动力主要来自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始“起飞”时,主要动力是农业,大部分人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工作;随后是工业化,也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本身就是动力,像火箭上升时有特有的动力系统。另外一个动力是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农民会逐渐地进城,这也是历目前专享的一段时期。在农业社会,农民是不进城的;发达国家的农民不需要进城,剩下百分之几的农民也不进城。只有在这个历史阶段下,农民逐渐进城,当然所谓逐渐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一个国家从70%、80%的居民是农民变成只有10%、20%的居民是农民,这个过程就是城镇化。中国还处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发展动力依然存在。我们可以用人的成长周期理论解释。人在成长过程中也有这样的特殊时期,就是青春期。青春期是人长得很快的时候,虽然会得病,但是问题不大,在成长时期,很多小病随着身体的慢慢成熟,会被战胜。这就如同中国现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相信中国的问题有其特殊性,有其特殊的缺陷,但也有其特殊的潜力。二、中国的政策面对经济下行,政府通常会采取什么政策?中国现在有什么政策?1929—1933年,优选经济曾经出现过一次很好严重的衰退,叫作经济大萧条。这次大萧条是从美国纽约股市狂跌开始,引发了优选长达4年的各种经济衰退。2008年,优选股市也是大跌,有媒体报道说,这是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用了很多严重的词来形容。但是,这一次与1929—1933年不一样,因为人们在错误当中学习和吸取经验教训以后,总会纠正。就像治病,几十年前,得肺结核、痢疾就能死人,现在不会了,因为有了很多药方。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就是药方之一,在经济不景气或出现严重衰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货币供给来稳定增长,经济学称之为“凯恩斯主义”。1998年、2009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都是用稳增长的措施,增加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有两个主要政策,一是货币政策,二是财政政策。大家熟悉的货币政策是增加货币供给。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季度,中央大量地使用了货币政策,包括降准降息、降低银行准备金率、降低银行利率以及增加货币,这些都是刺激总需求的措施,会推动人们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相关影响是,当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本国的货币就会相应地贬值。很近人民币持续贬值,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6.1、6.2到现在的6.7,引起了靠前社会的关注。很近人民币再次贬值,为什么?本币要贬值,以刺激出口。传闻美国要加息。美国跟中国相反,美国是病好了,经济开始要爬坡了。美国是防通货膨胀,防过热就要提高银行的利率;中国是要防经济过冷,要升温,所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宣称要提高利率,这就会造成.人民币的进一步贬值。人民币是否存在贬值压力?只要中国经济不景气,美国经济过热,人民币一定存在贬值压力。从总需求角度来看,人民币贬值对中国经济也有刺激作用。货币贬值以后,出口就会上去,因为部分商品相对便宜了。货币政策很近广受争议,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刊载了一位非常不错人士的文章,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争论和关注,这篇文章实际上代表了中央在一段时间里的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现在很主要的任务是保增长,所以要用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种声音认为,现在不能再增加太多的货币,不能再提高杠杆,所以更多的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前段时间有分歧,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后,基本步调一致了。中国不要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因为今年所面临的不是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不是没有钱的问题,而是调结构的问题。当然经济继续下滑也不行,特别是东北,经济继续下滑就会导致失业。这时候财政政策可以作为保增长的一个重要政策。什么是财政政策?就是政府花钱,通过工程建设直接进行投资,创造就业,拉动经济,包括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很近的扶贫。扶贫实际上是一种财政政策,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让生活水平比较低的人得到更多的收入,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通过他们的消费增加对整体经济的总需求。像深圳这些地方政府的钱较充足,教育、科研等都是政府该花钱的地方,都属于财政政策。因此,面对这样的经济衰退,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增加总需求来拉动经济,主要方法是增加货币供给或者增加政府开支。现在的情况是要保证经济增长,但面临的问题是要同时调结构,否则不能解决经济衰退的根本问题。中国现在是在“发烧”,不仅要把“高烧”压下去,很主要还要把引起“发烧”的根本问题解决。“发烧”的原因可能是“长了一个瘤子”,是否要“动手术”?所以,现在不仅仅是维持现状的问题,很重要的是调结构。中央现在对于调结构的态度很好坚决,不但要维持现状,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调结构就是除了刺激总需求以外,要调整总供给。主要政策有:,减少过剩产能。像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强,这些产业在中国不是夕阳产业,造成产能过剩的是制度问题。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相对于需求,供给更大,这叫产能过剩。第二,对某些行业去杠杆。由于使用杠杆后,有更多的供给,就需要把过多的供给减下来。第三,降低企业的负担,我们称之为降成本。中国跟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供给政策不太一样,当时美国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石油危机以后,企业成本很高,一方面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企业大量地倒闭。在这种情况下,里根总统还是用凯恩斯的做法去刺激需求,结果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这是供给方面的问题,光靠刺激需求解决不了。他后来开始想办法,降低企业成本,大量地给企业和个人减税,这是80年代里根实行的供给方的改革。中国总体需要增加供给,局部需要减少供给,要让企业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有生产能力。但中国企业的负担比较重,所以要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很近的“营改增”就是降成本的一个措施。要发展供不应求的产业,这是补短板。我们如何理解中央一会儿说保增长,一会儿说调结构?实际上两极目标都要保证。保增长,确保经济不要大幅下滑,但同时要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手术”一定要动,再不动,经济衰退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不了,将来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就是总体思路:一方面要保增长,仍然要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特别是针对一些经济特别不景气的地区和行业;另一方面,要调结构,要在总供给方面进行调整,使供给和需求更加平衡。治理过剩产能的具体措施有:首先,淘汰“僵尸企业”,兼并重组。其次,城镇化。当然,城镇化是涌向有发展机会的城市。如果城镇没有就业机会,是不会有人去的。此外,控制对过剩产能行业的贷款和投资,对产能短缺的产业放松管制、降低成本、鼓励创新等,都是对刚才政策的解读。三、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我们不光看现在,还要看未来。企业家能否成功,很重要是在于有没有眼界,越是不景气的时候,越要看到希望,乐观的心态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企业家要乐观地去分析将来的潜力。我个人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很好重要的动力。,改革和发展服务业。一个国家发展程度越高,服务业的比重越大。因为服务业与居民消费相关,百姓在吃饱穿暖后,会将更多的钱放在健康、生活、娱乐等消费上。中国人已经开始把大多数的钱放在消费上。每次从上海出发的游轮都是满的,而且游轮公司是由外国企业经营,说明它们很早就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机会。我们自己怎么能够更好地看待中国将来的发展机会?中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现在才刚刚达到50.5%,世界平均是70%左右,美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是78%,将近80%。美国的农业很发达,但产值只占GDP的1%;美国的制造业也很发达,包括军事和航空,但是产值只占GDP的20%;美国大部分是服务业。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服务业让居民消费更加方便。消费是否能够拉动经济,和消费网络、消费便利有一定关系,和互联网、电商的发展也有关系。2015年我国的零售业务增长速度超过12%,说明零售渠道的设施和普建逐渐完善,这将为中国进一步的消费增长提供很好的基础。另外,要注重产品的附加值。今后,中国的产品不应仅注重生产,而且应注重品牌建设。欧美的服务业品牌对产品所加的附加值很好高,很多中国人到巴黎买LV包,LV包为什么那么贵?因为品牌价值高。所以,中国确实到了重视品牌建设的时候。但是大家不要认为中小企业不需要品牌,将来的附加值不仅仅是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是可以快速改进的。很近马云说,很多企业生产的假冒产品的质量,不比正牌的差。确实是,但这实际上是一个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假冒的企业没有品牌,而且侵犯了他人的品牌。所以现在不只是产品质量问题,而是怎样建立自己品牌的问题。中国服务业的潜力在哪里?以两个行业为例——医疗健康行业和文化产业。首先,美国的医疗健康行业产值占GDP的17%,整个制造业产值只占GDP的20%,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的表现。国家发达的时候,会把大量的钱投入健康领域。因为物质生活很便宜,占的比重很低,因而可以把大量的钱放到健康上。日本的医疗健康投入约占GDP的10%,英国也是10%左右,世界平均在10%左右。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产值目前占GDP的5.5%,说明还有增长空间,距离达到日本的水平至少还有5%的空间。其次,文化产业的产值在美国占到GDP的20%—30%,这很好重要。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有对音乐、艺术、电影等文化产品的需求。日本的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到GDP的20%,韩国占到GDP的15%。中国的文化产业的产值只占GDP的3.8%,不到4%,说明中国存在短缺与发展空间,这当然需要改革。没有改革,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和文化产业都无法发展。 中国的文化产业有两个问题:一是体制,二是能力。美国有些电影的前瞻性很强。比如《阿凡达》,除了技术以外,这部电影的理念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其本身是一种科学的引领。前段时间的《火星救援》,可以在电影里看到很多未来的东西,它在引领这个国家的科技,引领这个国家的视野。这是能力问题,值得我们学习。第二,城镇化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的城镇化刚刚走了一半,还有很长的路。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是低于90%的,但中国的城镇化率现在才50%。日本只有2%的居民是农民,韩国的这一比重是5%。首先,城镇化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很强。中国的高速公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远远不够。我对美国的个印象就是,你可以开车到达任何一个地方,很多地方进去以后可能也就是一个小镇,没有多少人,但是高速公路基本上都可以到达。虽然中国的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建得也不少,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较大。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进城以后需要家具、家电等基础设备,这些行业并不是接近的夕阳产业,只是相对过剩而已。其次,新型城镇化带来了对包括环保、节能等产业的需求,还有两亿农民要进城,他们具有很大的消费潜力。第三,制造业现在到了一个创新和整合的阶段。首先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既包括应用型创新,又包括基础科学的突破。所以创新不仅仅是企业的事,还包括科研单位,现在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创新的投入仍然不够。其次,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很重要。除此以外,商业模式创新也很好重要。同样是制造业,怎样跟互联网结合?怎样跟服务业结合?服务业需要接触制造业,为制造业服务。但制造业如何创新商业模式也是很好重要的,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到了兼并重组的时候。中国面对的短期宏观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但是长期问题是产业结构的问题。产业结构的问题有:一是需要服务业的改革开放,二是需要制造业的兼并重组。现在制造业都是“小而全”,这在初级阶段是可以的,因为以价廉物美为重。美国的制造业不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只生产一个零部件,真正进行产品配套的是大企业。中国未来制造业的趋势是兼并重组,是要通过市场而不是接近通过政府的兼并重组。中小企业要做到大企业里面的“大而专”。专很重要,中国很多制造业企业生产很多产品,有一定危险性。企业在很小的时候不难解决生存问题,但这个阶段过后,市场发生很大变化时,你如果没有精力集中做一两个产品,你的产品是达不到要求的。所以,为什么制造业必须兼并重组?不仅仅是为了淘汰所谓过剩产能,更重要的是为了加强未来制造业的科研创新能力。比如,辉瑞制药每年有100亿美元的科研投入,通用汽车每年有40—50亿美元的科研投入。制造业将来必须做研发,才能保持高精尖,但做研发是要有实力的。第四,实施“一带一路”靠前化战略。“一带一路”是一个新的拓展空间。中国之前的眼光是看着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发达地区,现在这两个地区的市场基本饱和了,发展空间有限。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在这两个地区发展空间都有限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哪里是发展的洼地,哪里有发展的潜力。从学者角度看,“一带一路”确实是一个新的市场开发点。从中国的利益来看,短期利益是市场开发,长期利益是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重要机遇。我们不接近从经济角度考虑,还要让优选分享中国的增长成果,这是一个很高的高度。中国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