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大夏书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大夏书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8.04 5.1折 5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忠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90717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55元

货号1201921838

上书时间2024-10-12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魏忠,博士,上海海事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副教授、管理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MBA/EMBA导师,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上海市科技创业导师,8个国家信息标准起草人。曾经作为主板上市公司创始高管参与创办了上海格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2004年创办上海庚商教育智能科技集团并任董事长至今。获得2018年上海高教成果一等奖。己出版《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怎样的革命》《静悄悄的教育变革——创造的思维半径》等专著。刘道玉先生专门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赞其为“中国教育实验精神的践行者”。

目录
目录前言  智能时代何以需要教育智慧? 1PART 1 慧谷:数字时代的实体价值课堂还给人生,校园映射云影 3教育三体,我本混沌,你别忽悠 10教育即负熵,学校何耗散? 13人工智能发力,教育如何护航新实体经济? 16可计算社会的教育进化 19如何从一个创客网站计算它的民科程度? 22苏东坡的好运气 28资源要富,活动要苦,评价要贵 31AI教育的学科脑洞 37教育者的偏差 40差之毫厘不做丹 43教育信息化的后发劣势 46PART 2 慧眼:信息时代的设计变革当大学成为一个景点,与公园有什么不同? 55信息视角的教育设计 61网络时代的“观念之网”? 69记录学生,画像教师 71弱水三千,只需一脑壳足矣 74领域驱动的教育设计 77审读句读:教师厚积,学生薄发 83面向信息的数学教育 86一代蝴蝶迭代一代蝴蝶,只有树知道 88灵魂走得太快,却还是留下谶语作为路标 91滥竽何以充数,小站可以练兵 98信息是浪,知识是岸,学生为船 104PART 3慧心: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信息化如何让创新教育顶天、立地、在人间? 109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不以托马斯意志为转移的托马斯 112只要有那么一颗心不动,教育的平衡就会存在 115人工智能趋势视角下的未来教育 123人工智能产业背景下的专业应对 130代码已经成为文学 137反扯淡与信息素养 143实力赛场 150当我们让孩子编程的时候,编的是思维逻辑 157内化与外化 162技术总是以想象不到的智慧捉弄原地张望的人 165PART 4慧根:离散时代的结构定力教育信息技术趋势图谱 175智慧教育与认知的四个范式 177保守的内在价值,信息的教育阈值 181伯乐常有,而相马技术不常有 183教育信息化要沉下心来,避免热闹 186教育技术工具、教师、家长的教育责任 188区块链技术下的教育价值 190大数据教育的精细误区 197信息化教器无形 200教育信息化甲方的“九条军规” 205过程与个体视野下的学习评价 213甘蝇用空弓排课 216后记  智能时代的教育智慧 219

内容摘要
本书作者围绕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的挑战,从科学与人文、教育与脑神经科学、思维与精神等角度,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利与弊,并提出自己鲜明的观点:人工智能时代,必须重新定义人,重新定义教育——人是智能时代不可穷尽的思想资源,这是教育的基本前提,否则一旦人把什么都交给机器,也就交出了幸福,交出了人生的意义。

主编推荐
?本书作者魏忠任教于大学,是国家若干信息化标准的起草人。他行走于信息化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本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看待教育和智能时代关系的全新的角度。 ?人工智能、AI教育、教育信息化、编程、区块链技术、大数据,这些充满了未来感的词汇正在改变人的生活。看似有些保守的教育领域,自然也身在其中。面对时代发展大潮,教育人如何理解,如何应对,从这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必须重新定义人,重新定义教育——人是智能时代不可穷尽的思想资源,这是教育的基本前提,否则一旦人把什么都交给机器,也就交出了幸福,交出了人生的意义。

精彩内容
前 言 智能时代何以需要教育智慧?先说相隔刚好各一个年代的四件小事。1980年,我12岁,就能自己去看医生了。一群医生正在聊天,看见我来了,很是惊讶,不但给我开了当时看来很紧缺的药,还鼓励我说:“这孩子将来长大了不用来当医生了。”说这句话的原因在于,他们手中拿到了很好详细的药物词典。在那个年代,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似乎确实是看着药典用药的。1990年,我22岁。一天晚上,我突然肚子疼,强忍着疼痛去了医院。这个时候,医院已经有点现代化的意味。由于肚子疼,我去了内一科,开好了药就回家了。两个小时后,剧疼不已的我又去了医院。这一次,我去了内二科,高度怀疑我胃溃疡的医生又开了一次药。又过了两个小时,疼痛反而加剧,我又去医院。这一次找对了,去了内三科,碰到了合适的医生。经检查,我患了阑尾炎穿孔,于是马上进入手术室做手术。2000年,我32岁,半夜肚子疼,直奔上海的瑞金医院,弯着腰就往内科冲,被牵制检查的全科医生看到了,直接让护士送我去泌尿科。这位智慧的医生一眼就看出弯着腰的我得的是肾结石。2015年,我又去了瑞金医院。这一次是小女儿高烧不止,去的是儿科病房。瑞金医院的儿科病房里多数是患白血病的孩子。我的女儿由于患上肺炎,超过一周都是39度以上,因而进了这个医院。一系列的科学检查过后,儿科主任最后还是查不出来到底是什么问题。当这个知名的儿科主任查房时对着自己的研究生们讲解时,我才知道在孩子治病这件事上是如此复杂和需要智慧。主任说,放在1980年,直接给这个孩子打退烧药;放在1990年,这个孩子会直接按照病毒、衣原体、支原体各种感染去尝试治疗;放在2000年,一个好的医生基本能直接判断孩子大致是什么问题,可以在基本检查后尝试治疗,这也是今天多数三甲医院的做法。但是,“同学们考虑过没有,高烧得到控制一般并不会让孩子有什么负面的问题,但是如果不知道为什么就把孩子的肺炎强制压下去,那么这个孩子下一次复发,我们怎么办?”很好感谢这位智慧的医生,孩子的病最后没有确诊,却真的好了。我一直在想,这些年来医学科技取得巨大的进步,所有的医生必须通过各种检查手段来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提供治疗方案,为什么我们反而对医生的依赖越来越高了?2017年,计算机打败围棋高手李世石,人们惊呼人工智能已经全面超越人。然而,多数人有所不知的是,用于围棋的两个算法最初和最终针对的都是“治疗方案”,也就是通过人工智能为患者开药。目前,这种用机器开药的水平已经很高,统计数据显示,其水平已经高于一般的三甲医院。那么,人工智能的开药水平高于三甲医院以后,医生会失业吗?我想前面四个故事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个故事中查药典的医生、第二个故事中需要轮番试验治疗方案的医生、第三个故事中一眼能看出我得了肾结石的医生会失业,而最后一个故事中的医生不会失业。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生也在进步,也就是说,在技术的倒逼下,人的智慧会达到少见的水平。医生如此,教师呢?同样是针对人,更为复杂的教育将呈现出什么样的未来呢?一 人工智能所依赖的轴心时代要回答教师会不会被取代,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如何替代教育,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如果说20世纪前30年是物理学大发展的时期,那么后世如果回忆后面的30年(即从1930年到1960年),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的轴心时代,因为几乎所有的厉害人物在这30年同时出现了。一是一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出现了。罗素、维特根斯坦、皮亚杰、歌德、西蒙甚至杜威都指出要研究人工智能,首先要研究人,知道人是怎样思维的,并对人的复杂性和不可测性进行哲学思考,探究真理论依据。这一批哲学家的同时出现,之前没有,之后也没有。二是一批数学家出现了。如希尔伯特、哥德尔、纳什、冯·诺依曼等。人工智能所依据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已经不是19世纪的数学能够处理的。这些数学家也许在整个数学发展目前只是短暂停留,然而没有他们的同时出现,人工智能也走不到今天的这个位置。三是科学方法论的层面:信息论之香农、控制论之维纳、系统论之贝塔、朗菲计算机理论之图灵。他们互相影响,从科学层面奠定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此外,如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等似乎和人工智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没有这些,人工智能不但走不到今天,更无法走向明天。四是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研究,如生物学的研究、行为科学的研究、脑神经的研究、神经网络数学的研究。这些领域也产生了响当当的人物,如坎德尔、皮茨、克里克。二 看似热闹的人工智能只是知识轴心时代影响的应用爆发以上四个层面人物所代表的人工智能的轴心时代,几乎奠定了所有人工智能发展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后,另一批人出场了,辛迪等代表的深度学习“四大金刚”,坚持和发展了皮茨的神经网络,实现了人工智能。他们之所以能够实现,并不是因为他们多么高超,而是因为他们足够坚持。用卡内基梅隆大学图灵奖获得者雷伊·雷蒂的话说就是:“我们找到了深度学习的方法,也通过深度学习找到了好的答案,但是我们不知道是如何找到的。” 物理学中解决问题是分层次的。当分支的学科各自发展的时候,只能在本学科的积累上进步;当分支共同的节点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各个分支都会有突破性的进展。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人类能够解决的问题,未来也能解决人类不能解决的问题,即“超智能”。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在理论上并没有更大的突破,几个关键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是基于硅基芯片模仿人,碳基芯片刚刚才被提出,而生命体的有机结构要高于硅基芯片几个层次,从这个角度上看,只要硅基芯片不改,人工智能超越人的可能性就不大。信息和生命皆与量子有关,但是我们并没有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理解。物理学家提出很好多的空间理论,量子理论也证实了量子的作用,甚至香农还预测了“信息子”的作用,但信息到底是什么,还需要理论进一步发展才能得出结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在隔行如隔山的教育领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要靠教育的专业积累和教师的丰富经验。三 “并不存在”的教育却需要教育的智慧人工智能打败围棋选手,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将输与赢抽象得很清楚。然而,教育不一样,它不是完整的和可定义明确的事情。我们可以说“如何让学生考得分数高一点”“如何让学生学会解这个难题”,甚至“如何在三个月背2000个单词”,但不能说这就是教育。教育在严格的定义中并不存在,对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计算机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仅能解决已经明确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没有描述清楚的问题。教育者的智慧在于,能根据教育场景不断提出问题,将不明确的问题明确化。我们不能否认“考上一所好大学”“学会一门课”“学会一个知识点”这些明确任务的“还原论”的教育属于教育范畴,但必须承认好的教育并不是“将一串所谓好的目标集合起来就是培养一个好的人”。我们总是游离于系统论与还原论之间,人们教育认知的半径会不断扩大,教育的概念也会不断变迁,这时技术工具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要把教育推向一定的认知高度,只有教师才能理解和驾驭。不仅仅是教育概念变迁,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也极具个性化。在一个高度个性化和场景化的行业中,“智慧”极为重要。我们试图用人工智能的专业理论去解释一些事情。40年前的钱学森发现,东方人并不习惯这种表述。对于东方系统论的方法,中国人不是按照西方的学科方法,而是更习惯于按照“物理、事理、人理来表述,如果非要加上科学原理,他们更喜欢把哲学称为道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对本书的表述就是:物理上,人工智能依托计算机和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将世界联系起来。事理上,人工智能通过数学和程序运算代替人的行为,甚至超越人的行为。人理上,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很多伦理和不适,引起人们的恐慌。道理上,技术迟早会推动人类进步,人的大脑的处理机制高于计算机,计算机代替人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你停留在低级的机械能力,就会被替代。是不是上面的表述学生更容易接受呢?但是它不太专业,学生不习惯没有正确与否,在教学中,要能够被接受才行。在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之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有极大的区域差异和族群特点。教育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事,还是社区、经济社会、文化信息传递的事,更要能有效持续,适应各种社会现实。而这种社会现实需要求助于在文化中游刃有余的人,也就是智慧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教师最能够做和应该做的呢?和智慧直接相关的就是人理和道理。韩愈说“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和解惑都需要智慧,需要人的智慧,需要与情境高度相关和及时反应。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永远不会消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会更强,因为人是倾向个体独特的社会动物。技术总是在变化,其实是我们低看了藏在技术背后的人以及人的进化。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环境的复杂性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物理学家薛定谔一直思考生物学为什么不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直到耗散结构理论的出现,才有了最终结果。生命的这种现象造成的信息传递太过复杂,每次单一的技术进步总是让人们怀疑生命的效率,而当使用了技术工具,人又会作为智慧复杂的生命体表现出高度智慧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总是让技术望尘莫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