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体的极限抗力与侧向受荷桩性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土体的极限抗力与侧向受荷桩性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4.37 4.9折 90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碧堂 等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82314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0元

货号1201958597

上书时间2024-06-28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总序
论丛前言
前言
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2 侧向受荷桩的应用
1.3 侧向受荷桩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侧向受荷桩基本方程与荷载传递暨文献综述
2.1 侧向受荷桩(梁)的基本方程
2.1.1 侧向受荷桩描述参量
2.1.2 侧向受荷桩(梁)的基本方程
2.1.3 桩土相互作用性状的描述
2.2 有效桩长与侧向受荷桩的分类
2.3 线性荷载传递模型
2.3.1 与地基反力参数相关的土体参数
2.3.2 弹性地基反力模量k的经验值
2.3.3 kh的经验数值与计算式
2.3.4 nh的经验数值与计算式
2.3.5 k值的理论计算
2.4 线性模型理论解
2.4.1 Hetenyi(1946)
2.4.2 Matlock & Reese(1960)
2.4.3 Sun(1994)
2.4.4 Guo & Lee(2001)
2.4.5 其他理论解答
2.5 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p-y曲线法)
2.5.1 p-y曲线的试验测定
2.5.2 试验p-y曲线模型
2.5.3 试验p-y曲线的局限性
2.6 非线性p-y模型的求解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体的统一极限抗力分布
3.1 引言
3.2 现有土体极限抗力分布(LFP)
3.3 统一极限抗力分布
3.3.1 极限抗力统一表达式
3.3.2 现有LFP的Ng,ao和n值
3.4 砂土中n与ao值的初步确定
3.4.1 锚绽板的荷载-变形曲线与极限拉拔力
3.4.2 锚绽板极限拉拔力经验公式
3.4.3 砂土中侧向受荷桩与锚绽板的比较
3.5 黏土中n与ao值的初步确定
3.5.1 由锚绽板极限拉拔强度上下限解确定
3.5.2 由锚绽板室内试验结果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统一极限抗力分布的侧向受荷桩弹塑性解答
4.1 引言
4.2 基于统一极限抗力分布的理论封闭解(Guo,2001b,2002,2004)
4.2.1 弹性状态
4.2.2 弹塑性基本方程
4.2.3 桩头自由桩的封闭解(Guo,2001b,2002)
4.2.4 计算步骤与程序GASLFP
4.3 基于统一极限抗力分布的差分求解
4.3.1 控制方程
4.3.2 桩的离散与土体反应
4.3.3 差分求解统一格式
4.3.4 计算步骤和迭代求解
4.4 GASLFP,FDLLP与COM624P
4.5 桩头约束对桩基性状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Ng值与侧向受荷桩的静载特性
5.1 引言
5.2 侧向受荷桩分析过程与参数选取
5.3 砂土中侧向受荷桩的性状
5.3.1 分析实例SS1
5.3.2 砂土中侧向受荷桩的分析数据库
5.3.3 砂土中侧向受荷桩极限荷载的简化计算
5.4 黏性土中桩的侧向受荷性状
5.4.1 分析实例
5.4.2 黏性土中侧向受荷桩分析数据库
5.4.3 黏性土中侧向受荷桩极限荷载的简化计算
5.4.4 上海黏土中侧向受荷桩性状
5.5 线性嵌岩桩的静载特性
5.5.1 嵌岩桩的地基反力参数
5.5.2 岩石中侧向受荷桩的线性性状——实例RS1和RS2
5.5.3 侧向受荷嵌岩桩分析数据库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桩的结构非线性
6.1 引言
6.2 极限弯矩与开裂后抗弯刚度
6.2.1 开裂弯矩Mcr
6.2.2 有效抗弯刚度EpIp
6.2.3 圆形和矩形截面桩的Mult和(EI)cr
6.3 混凝土开裂对桩性状的影响及分析方法
6.3.1 混凝土开裂对桩性状的影响
6.3.2 考虑桩结构非线性的分析过程
6.3.3 与COM624P和Florida-Pier的比较
6.4 砂土中桩的结构非线性性状
6.4.1 台湾试验-实例SN1和SN2
6.4.2 香港圆形桩试验-实例SN3
6.4.3 香港方形桩试验——实例SN4和SN5
6.5 黏土中桩的结构非线性性状
6.5.1 实例CN1
6.5.2 实例CN2
6.6 嵌岩桩的结构非线性性状
6.6.1 San Francisco试验-实例RN1
6.6.2 Islamorada试验-实例RN2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群桩中各单桩的性状分析
7.1 概述
7.2 群桩性状与分析模型
7.2.1 群桩的试验性状
7.2.2 群桩的相互作用模型
7.2.3 群桩的分析方法
7.3 群桩中前排桩的特性
7.3.1 实例GF1-大直径原位钻孔桩试验(Brown等,2001)
7.3.2 实例GF2-群桩离心机试验(McVay等,1998)
7.3.3 实例GF3-胶结砂土中的群桩(Ismael,1990)
7.3.4 前排桩LFP的讨论
7.4 群桩中各单桩的特性与群桩效率系数
7.4.1 群桩中各单桩的性状-室内模型试验
7.4.2 群桩效率系数
7.4.3 群桩中各单桩的性状——离心机试验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海洋砂土中桩的静力和循环特性
8.1 概述
8.2 理想弹塑性p-y曲线与硬化p-y曲线的比较
8.3 海洋砂土中桩的静力和循环特性
8.3.1 KingfishB砂——陆上小尺寸试验(实例1和实例2)
8.3.2 Kingfish B砂-离心机试验(实例3)
8.3.3 North RankinB砂——现场试验(实例4)
8.3.4 Bombay High砂-室内模型试验(实例5和实例6)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概述
9.2 地基反力模量与极限抗力分布参数
9.3 单桩的结构线性特性
9.4 单桩的结构非线性特性
9.5 群桩的性状与分析
9.6 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9.7 本章小结
附录A 程序GASLFP界面
附录B 程序FDLLP界面
附录C 砂土中线性单桩的静力特性
附录D 砂土中桩头自由单桩Pt/ysK2pd3~Mmax/ysK2pd4关系曲线
附录E 砂土中桩头固定单桩Pt/ysK2pd3~Mmax/ysK2pd4关系曲线
附录F 黏土中线性单桩的静力特性
附录G 黏土中桩头自由单桩Pt/Sud2~np或Mmax/Sud3关系曲线
附录H 黏土中桩头固定单桩Pt/Sud2~Mmax/Sud3关系曲线
附录I 岩石中线性单桩的静力特性
附录J 圆形和矩形截面桩Mc计算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基于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型,讨论了现有极限抗力分布模式,介绍了一种基于该极限统一极限抗力分布模式的弹塑性理论解答和程序GASLFP,并推导了基于这种分布模式的有限差分解统一格式,编制了相应的程序FDLLP。本书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人员和高校师生参考使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