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雅光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博雅光华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3.83 5.1折 66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志学,徐淑英 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5250

出版时间2018-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6元

货号1201711464

上书时间2024-06-19

曲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志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国管理研究靠前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IACMR)副(2016—2018)兼2018年IACMR学术大会,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不错编审。
徐淑英(Anne S.Tsui),美国圣母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杰出访问教授。是IACMR的创会,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的创刊主编,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的靠前4任主编,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的第74届学会(2011—2012)。是优选具影响力的华人管理学家,也是优选管理研究领域论文引用率很高的50位学者之一。

目录
章 见证卓越,亲历变化 张志学
第2章 回望一段旅程,不忘年少初心 庞隽
附录 两段旅程的回想:服务可分离性项目以及我在光华管理学院的经历 郭贤达
第3章 困惑与选择 李瑜
附录 谱写学术生涯的美好乐章 武常岐
第4章 从想法到发表:论文创作的过程与学习心得 〔韩〕崔成镇
附录 崔成镇同学的学术发展 路江涌
第5章 遇见矛盾 张燕
附录 从新手到成熟的学者:回顾与张燕的共同学习之旅 徐淑英
第6章 五年博士生,JAP论文竟成 秦昕
附录1 国内博士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之可行性 任润
附录2 对秦昕等人论文评审过程的回顾 Deidra J. Schleicher
第7章 旧文为镜,砥砺新知 魏昕
附录 在很好期刊上发表论文所需要了解的背景 David Day
第8章 学海茫茫,载舟远行 林道谧
附录 选择自己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并持之以恒 路江涌
第9章 志存高远,厚积薄发 曲红燕
附录 接受张燕和曲红燕的论文在AMJ上发表 Laszlo Tihanyi
0章 风雨过后方见彩虹 丁瑛
附录 年轻的学术之星丁瑛:最柔和即最闪亮 徐菁
1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刘海洋
附录 关于刘海洋等人论文评审的回顾 Mark Griffin
2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姚晶晶
附录 对姚晶晶等人论文评审过程的回顾 陈昭全
3章 再出发:散作满天星,聚是一把火 秦昕
附录1 勇气与执行力:与团队一同登高 黄鸣鹏
附录2 在AMJ上发表论文的感受——一名女性研究者的思考 鞠冬
附录3 一个博士生的“奇幻漂流” 胡琼晶
附录4 回顾秦昕等人论文的修改过程 Prithviraj Chattopadhyay
4章 结语:为什么是他们?张志学 徐淑英
后记 

内容摘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自2003年开始,以靠前标准训练管理学方向的博士生,启迪他们思考中国的问题,以靠前通行的研究范式发表出来,从而让靠前同行了解中国。这个项目培养出的学者中,已经有多位以一作身份在靠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在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是罕见的。《博雅光华:在靠前很好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邀请其中的一些回顾论文的创作过程以及博士阶段学习的心得,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如何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光华管理学院靠前博士生项目的培养模式,并体会这些很好的年轻学者是如何充分利用博士阶段学习的时间,为自己的学术生涯打下坚实基础的。本书还邀请了部分论文的责任编辑,对于论文的评审和接受过程进行回顾。此外,还特别邀请这些年轻学者的指导教授或者合作教授,对于他们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表现和特点进行点评,以便读者对于他们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精彩内容
前言:登堂很好期刊的回顾与感悟张志学  徐淑英众多的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希望在国际很好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这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也有助于对学科的理论做出贡献。然而,由于训练范式、处于学术的非主流地区和语言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国际很好期刊上发表成果存在非常大的困难。为了培养高水平的青年学者,加快他们走向国际学术舞台,从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光华管理学院在2003年启动了IPHD(国际博士生) 项目。该项目为全英文的,对标美国主流研究型大学的博士生培养方案训练学生,包括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方向。届学员于2008年毕业,到目前为止累计有近五十位毕业生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大学任教。他们当中的大部分都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过研究成果,更有一批人以主要作者的身份在国际很好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这些期刊接受文章的比率通常在10%左右。那么,这些年轻人是怎么做到在国际很好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他们最初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继续发展的?他们与合作者怎样开展合作?他们又是怎样将研究想法予以实施的?他们如何解决在理论建构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和困难?他们怎样回应评审人的质疑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验中学到哪些东西?为了让国内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和博士生们了解这些优秀学者的成长过程,我们邀请光华管理学院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方向的博士毕业生中以主要作者身份在很好期刊上发表过论文的同学,回顾他们的论文创作过程以及作为博士生的学习心得。读者既可以从他们的回顾中体会如何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光华管理学院IPHD项目的培养模式。从这些随笔中,读者也可以体悟到如何充分利用博士学习的时间,为未来的学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邀请了部分论文的责任编辑,对论文的评审和接受过程进行评论。我们也特别邀请这些作者在博士学习时的论文指导教授或者合作教授,对他们在攻读博士期间的表现和特点进行评论,以便读者对这些年轻学者的发展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全书正文部分共分为14章。在章中,张志学回顾了自己加入光华管理学院之后,在学术研究中面临的困惑。光华管理学院选派他去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学习,使得他在教学和研究上受到很大的冲击,更由此学到了凯洛格商学院博士生培养的优秀经验。之后,他回顾了国际著名管理学家徐淑英教授在光华创办IPHD项目的过程、该项目的理念和设计,以及光华管理学院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从事高水平社会科学研究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和付出的艰辛。第2章到3章由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毕业生或在读博士生撰写,他们各自叙述了自己在国际很好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历程,回顾了从想法的产生和发展、确定理论基础、开展实证研究到撰写论文并投稿、根据评审团队的意见对文章反复进行修改直到最终被接受发表的完整过程,这些生动的回顾有助于读者理解如何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如何才能与资深学者进行有效的合作。每一位作者也就他们读博期间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回顾,并就博士生和青年学者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疑惑分享了自己的见地和心得。在这12篇随笔之后,我们要么邀请了某篇论文的责任编辑就文章的评审和修改过程撰写文章,要么邀请作者的论文指导教授或合作者就作者的学习情况或者与作者的合作过程撰写评论,以便使读者对于论文的创作和评审过程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也有助于读者了解这些年轻学者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在结语中,我们从更广的视野,对本书中的这些年轻学者的成长和发展进行了解读,包括光华管理学院的总体环境、IPHD项目的几个特色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最后还结合当前中国知名商学院的状况,提出了有关学者学术生涯和专业发展的一些问题,供本书中涉及的青年学者和国内同行们思考。我们编写本书的重要目的在于,读者通过阅读作者们的回顾以及责任编辑和导师的评论,可以了解在中国情境下从事高水平研究的三个关键点。,要发现、发展和实施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研究想法;第二,要具备与成功实施研究项目有关的一些重要的个人品质;第三,要理清有助于青年学者在学术上走向成功的学术关系。我们也希望本书展现出一个博士生项目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恰当的技能和价值观,从而使得他们成为真正能够创造知识的优秀社会科学研究者。我们还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学者应该具备的技能和基础,从而使模糊的想法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并通过严谨的过程,最终成为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编辑愿意接受的论文。最后,也希望本书能够启发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学习博士生的课程,以及导师怎样培养学生才能使学生学有所成。本书各章所揭示的只是我们过去15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我们丝毫不敢怠惰,更无意夸耀。我们深知,目前取得的成绩距离国际很好大学学术队伍的成就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我们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还要看到世界很好大学中的学者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智商和专业水准,还占有比我们好得多的学术平台和大得多的话语权。我们没有看到这些学者们表现出自满,相反,他们在高水平的专业道路上一路狂奔,从不停歇。作为商学教育和管理研究的后来者,我们只有拼命奔跑,才能缩小与世界一流商学院之间的差距。借用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镜中奇遇记》中红皇后对爱丽丝说的话:“现在你看,你已经尽了全力奔跑,却仍然停在一个地方。如果你想去别的地方,必须跑得比现在快一倍!”为此,我们在诚惶诚恐地将博士生们的感悟结集出版的同时,更加意识到我们自己、这些年轻的学者以及我们的博士生项目还有太长的路要走。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学者成长的道路并不是单一的,对于博士生和青年学者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模式。我们无意向外界推销或强加这些培养方式,只是希望能够给读者和同行们一些启迪,让管理学界的队伍更加壮大和强大。我们希望,通过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中国管理研究迈向更高的水平,更好地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