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灰楼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9.86
5.8折
¥
6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无 著作 张清廉 主编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11978
出版时间2014-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1201017774
上书时间2024-12-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一 半个世纪的怀念
序二 绿叶对根的诉说
引言 回忆·感恩·祝福
我与“金话筒”
我的两次获奖
历览人生似水流年
受施慎勿忘
校园杂忆
在我的梦中他还活着
难忘深深母校情
老照片背后的趣事
半个世纪的记忆
难忘的记忆
殷殷同学情
学“做人与“做事”
诗三首
岁月如歌五十年
生命之场
诗、词、曲四则并后记
广院,梦开始的地方
母校,我永远为你骄傲
挽留岁月
五十年感怀
追忆实习生活
毕业的日子
深入基层多出精品
两代人的感恩
心花一瓣
母校帮我度过艰难岁月
豪气今仍在征途砺锐锋
忆劳动实践课
情深意浓健康是福
难忘查果拉
母校——我们回来了
朝花夕拾忆母校
我们的新疆记者生涯
常德电视台诞生亲历
学新闻
岁月如歌
坎坎坷坷话人生
广院——我成长的地方 耕耘的地方
一封写给温济泽老师的信
永远的灰楼记忆
幸运的选择
同学情永难忘
追求“两真”:记者的操守和良心
求学北广受益一生
江的流程
广院,我人生温暖的港湾
我的编采人生
感恩母校
词二首
笔记本里的时光
“北广一期”杂忆
师生情 同学谊激励我一生
我和同学有个约定
祝母校六十华诞
诗六首
痴情如梦终不悔
挫折与奋起
后记
内容摘要
张清廉主编的《永远的灰楼(北广新闻系59级校友心语)》是一本骄傲地戏称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长子”或“黄埔一期”的同学们的回忆录,是一帮70多岁的人对于青春时代的集体回访,是一篇篇心语,是一部虽显碎片化但却十分真实的关于母校、老师、同学以及工作生涯的“口述历史”。
精彩内容
今年是母校60华诞,我也整80岁。回想从母校毕业半个世纪,心情**激动。如果说1948年年底,沈阳解放,共产党让我这个童工过上了有尊严生活的话,那么,四年的大学教育,是母校为我的价值观、世界观奠定了基础,使得我能够为党的广播事业工作到离休。桩桩经历至今记忆犹新,借母校华诞之际做个汇报。
1959年五一节刚过,我所在的沈阳麻袋厂党委研究决定,推荐我上大学,但要参加考试。我出一身冷汗,上大学?我从来没想过。我只上过三年小学,夜校初中语文水平。党叫干啥没二话,党委的决定要服从,没经过中学的系统学习,怎么能考上大学?所以,准备高考那些日子很难熬,压力很大。
第二天,崔校长送来高中语文、地理、历史书,让我别想太多,还帮我定了复习时间:每天上午听他讲课,中午去广播站工作,下午晚上自习。
1959年7月沈阳出奇的热,我揣着《准考证》走进铁路中学考场(后来知道同为沈阳人的蒋咸康和宋家玲也参加了那次高考)。我报的是文科,两天考四门,外语免考。政治答的是方面的问题,作文题是:《难忘的一件事》,我写了我们厂1923年工人闹罢工的一段故事,其他两门,历史地理考砸了,地理题是:有一批支援埃及的物资从哈尔滨装车,问:运到哪个港卸货再装船,船经过什么海哪个洋到达亚历山大港卸货。崔校长补课没专门讲大海大洋,又不能交白卷,我索性把看过的苏联电影和平时在报上看的,什么渤海、黄海、黑海、波罗的海、大西洋、印度洋写到卷子上。
高考结束,悬着三个来月的心落下来,我想:考四门只有政治和作文答得还行,其他两门纯粹“蒙事”,肯定考得不怎么样。但是,心里还是挺盼望能上大学,进学校正儿八经学些知识。
考了试要选上哪个学校,我们厂科室里的人帮我参谋填表。有人建议填*好的大学,我坚持填北京广播学院,因为喜欢广播,经常同辽宁台沈阳台联系,*后报了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北京大学中文系。
八月的一天早晨,有人让我去收发室拿北京来的信。北京没有亲戚朋友谁会给我来信?收发室师傅看我取信大声说:“拿去,北京广播学院来的。”我拆开信看,北京广播学院录取通知书!那种兴奋从来没有过。我拿着录取通知书跑到厂部办公室,书记、厂长、工会等领导正在开会,赵书记看了我送上的录取通知说:“不错,你是咱厂**个直接考上大学的,祝贺你!”其他人有的和我握手,有的拍我肩膀,一股热流从心里往上涌,不知说啥好。
我要上北京了,临行前赵书记说,你的文化底子薄,到学校要刻苦学习,将来当了记者要保持在厂里工作的那股热情。工会陈拿着一张表说,这是你1950年的入会志愿书留做纪念,你是工人出身的大学生,当了记者要多报道工人的事。我托着用蜡纸刻印泛黄了的入会志愿表,憋住了眼泪。是啊,在军代表启蒙下我学着搞黑板报、广播站,厂党委让我当工会干部,是周围的师傅们呵护我长大,现在又推荐我上大学,我只有一个信念:努力学习当一个称职记者,不辜负所有人的期望!
1959年8月的一天,从沈阳南站坐火车跑了10多个小时到了北京前门火车站,受到广院老师的热情接待,把我们二十几个报到的同学送到离中央电台百十米距离的凹型的五层大灰楼(现广播电视资料馆的位置)。下了车扛着行李上了五楼宿舍,先报到的几位同学热情地帮助我摆放行李,让我睡下铺。办过报到手续,我把白底红字的“北京广播学院”校徽别在左胸衣襟上,从一楼到五楼,再到院内**的一块篮球场转了个遍,一种新奇感涌上心头:这儿就是我学习生活四年的大学。
几天后开课了,广播发展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知识、广播编辑、普通话与语言、中国和外国文学、英语等课程表以及讲课提纲发到我面前。老师们讲的课我听着很陌生不太懂,语音课的“伯阿八”和汉语语法更没接触过,上英语课更懵。过去不知啥叫失眠,那段日子睡到半夜常醒。过了一个多月,自己感到跟不上学习要求,怕四年大学课程顶不下来,于是,动了打“退堂鼓”,给厂领导写信请求调回沈阳的念头。
我常闷在教室和宿舍,引起团支书何印平的注意,向班主任作了汇报。班主任武子芳老师三天两头和我谈心,鼓励我拿出当工人服困难的精神完成大学学业。他建议我“笨鸟先飞”,讲究学习方法。这期间,有几位同学帮我消化功课,英语陈老师常给我“开小灶”。经过这么多人帮助,开始对一些课有了兴趣。我想,“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进了广院的门就要好好学习不能半途而退,于是,按武老师说的“笨鸟先飞”,完成了两年基础课的学习,连*头疼的英语从开始的0分1分,逐渐上升到2分3分偶尔也能得4分。全系同学按专业重新分班,我分到编辑采访班,一进入专业课学习,我是“如鱼得水”,没有了惧怕心理,多年广播站工作实践结合老师的理论讲授完全听得懂。
P19-2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