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专攻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学生中很多都是中小学校长、教师、心理咨询师,是“老师们的老师”。被誉为“z了解儿童心理的人”之一。同时也是三年级小学生的母亲。
★ 家长陪读必修课,一本教家长如何陪孩子写作业的书!孩子写作业磨蹭、马虎、不积极,咆哮有用吗?努力控制情绪,面对孩子学习还是崩溃大吼大叫怎么办?怎么让表扬、物质奖励管用?家长快速掌握儿童心理,问题迎刃而解。
★ 用点心理学,破解陪读难题。田宏杰博士作为儿童心理教育专家,长达20年实战心理教学经验,上万个家庭教育案例,帮助无数孩子和家长解决问题。田老师的众多学生中很多都是中小学校长、教师、心理咨询师,所以被大家称为“老师们的老师”。 本书将陪读问题分成9大模块,对应心理学知识点,帮助家长解除焦虑,从此轻松陪读。
★ 70个常见学习场景,从困扰你的问题开始,内容涵盖情绪管理、自控力、性格形成、习惯培养、学习方法等,超强实操性陪读全书,28天建立和谐亲子陪读关系,让家长从容陪读,让孩子爱上学习。
★ 教育学与心理学大咖联袂推荐,抓住关键时期,受益终生。“小学看父母,初中看同学,高中看自己”,小学阶段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有目的地培养,让孩子的学习能力成长起来,同时科学地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对方法,让孩子学得进去,爱上学习,终生受益。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在学龄段孩子的心理咨询中,遇到z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这也是很多家长z想问的问题。在回答“怎么办”前,我们要先看到这个问题中的假定前提:“孩子不爱学习”,其实这个前提就是不对的。
孩子的本性真的是不爱学习的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再问一个问题:孩子到底不爱学“什么”,他真的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吗?咱们要把内容说具体。曾经有位妈妈听到这个问题眼睛就亮了,她说:“没上小学之前,我儿子很优xiu的,自己看书都能看一个多小时,自己玩拼图,能玩上半天,特别专注!唉,就是上了小学,一做学校的功课就不行了。”我接着问:“他是学校的功课全都不行,还是有些科目比较爱学?”那位妈妈说:“也不是全不行,语文背诵比较好,孩子很快就能完成,还自豪地给家人展示,但写字时就会特别拖拉;数学做简单题也行,遇到难题不会做他就有些着急,如果题目量大,他看着题目就会发呆,很抵触。”
听到这儿,我们就明白了,孩子喜欢的学习任务要符合两“有”原则:一是有用,二是有趣。看书、拼图有趣,这样的“学习”孩子喜欢;语文背诵让孩子有成就感——有用,这样的学习孩子也喜欢。但孩子为什么上了小学就“不爱学习”了?因为小学的学习不符合这个两“有”原则,不够有趣,不够有用。作业量大或者题目太难不会做,导致孩子学得没成就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看不到学习对他的好处。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只有让人得到好处,这种行为才能够得到强化,并保持下来;没有好处的行为是很难保持的。如此说来,学校的学习就不能靠孩子天生的本性来坚持。如何才能让孩子坚持这种暂时看不到好处的学习呢?这就需要家长的陪伴和指引,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看到学习行为的长远好处,让孩子去体会对学习的掌控感。
在陪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陪学时,要帮助孩子营造学习氛围。陪学时,不要总盯着孩子看。有的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时眼睛盯着孩子的笔,写错了立刻指出来,孩子刚一走神儿立刻就敲桌子。那孩子会是什么感觉?就像我们在做饭,爱人在旁边看,我们刚一切菜,他就说“太粗了,再细点儿”;油在锅里,我们手里拿着菜正要往里放,他又说“快放呀,一会儿油冒烟了”;一小时下来,菜终于做好了,他又评价“这个菜盐放多了”“这个菜炒过火了”。我们什么感觉?下次我们还要不要做饭?一种行为如果得不到鼓励,我们也获得不了完成时的喜悦,如果在完成过程中还伴随着被指责的坏情绪,那么这种行为是没法坚持下来的。
孩子学习也一样,学习本身就很枯燥,如果旁边再一直伴随着父母的唠叨、指责,这样学习行为是很难坚持的。要想提高孩子的学兴趣,父母一定要用心去帮孩子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孩子学习时,我们可以在旁边看书,和孩子说:“你写这两行字时,我想要把这页书看完,你别写太快哦,不要我刚看了半页你就写完了。”孩子想超过你,他一定会“小宇宙爆发”偷偷快写。隔段时间我们要真心感谢他,对他说:“陪你学习的这段时间,我自己读完这本书了,这样陪你学几年下来,妈妈也一定长进不少。”
同时我们还要帮孩子做好作业管理,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刚开始我们要帮他们理清有哪些作业,然后将这些作业列一个清单,确定当前要做哪一项,做完这项作业就在清单上打个钩,让孩子有成就感,然后开始做下一项。这个清单打钩法是fei常神奇的,我们在后面“良好习惯——好习惯成就大未来”一章中会详细讲解。这时你真正陪孩子做的其实是作业管理,让孩子体会到一项项完成作业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二、在孩子面对困难时,要认同他的畏难情绪。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时,我们常常喜欢跟他说“没什么难的”。孩子内心觉得“好难,我做不到”,我们却跟他说“没有什么难的”,这就有了冲突。就像我们刚刚工作的时候,一项艰巨的工作落到自己头上,这个任务对我们这种新手来说完quan没有头绪,不知从哪儿下手,可是领导却说:“这件事没什么难的,你怎么还干不好?”我们什么感受?恼火嘛!自己感觉真的很难,领导却说不难,两个人不在一个“频率”,这样沟通当然没有效果。
心理学有个词叫“同频共振”,同频之后才能共振,也就是孩子的内在感觉只有被认同时,才能跟我们产生共鸣,后面我们说的话他才会听。所以在孩子面对困难时,首先我们要说真话,认同孩子的畏难情绪:“集中注意力确实挺难的,我看到你刚才有的时候也会走神哈。”孩子说:“嗯,是的。”这样我们跟孩子之间就达到同频了。然后,跟他说:“妈妈也看到你好像一直在找办法,你也很希望能够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是吗?”把孩子内在的愿望指出来。之后,才一起去找方法,说:“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样的办法能够让注意力更集中。”
只有先同频了,孩子内在的感觉被认同了,才能和我们达到共振,他才会听我们后面的话,跟我们一起来找方法。
三、当学习不顺利时,要帮助孩子想办法突破。有时家长看到孩子难过就宽慰他:“这个很难,别的同学也不会,没事的,你已经很棒了。”这样的教育方法fei常不好,这看起来是我们在帮助孩子脱离焦躁,建立自信,但这是虚假的自信,孩子到了班上自己都会产生质疑:明明那么多人会,可是自己不会,还是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面对孩子的难过,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一定不是帮孩子逃避,而是要跟他一起找到办法突破。我们可以跟他说:“妈妈小时候口算也总是出错,后来姥姥专门给我出了很多口算题让我练习,每天100道,练得我都快‘吐血’了,后来我的口算成绩终于提高了。”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练习会带来成果,会带来好的成绩。或者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们班丽丽这种题做得特别好,我去问问她妈妈,看看她用的什么方法,你在班级里也观察一下,看看她是怎么做的。”
这两句话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就是陪他找办法突破,如果只是一味地帮助他逃避,让他远离痛苦,那他就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突破这个障碍。就像孩子发烧,如果很快就给他吃退烧药,烧是退了,可是他自己的免疫力就提高不起来。如果说发烧是提高身体免疫力的机会,那么挫折就是提高孩子心理免疫力的机会。只有帮助孩子找到办法跨越挫折,孩子才会获得心理免疫力,面对挫折才能够勇往直前。
现在我们一定清楚了,孩子不是不爱学习,而是面对不够有用、不够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他很难看到、体会到学习的长远作用,所以他会想逃避,那我们就要帮助孩子看到长远方向,给他指引正确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明确陪学任务,和孩子一起列作业清单,创造共同学习的氛围;二是孩子有畏难情绪时,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只有与孩子的内心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同频共振,孩子才能听进去后面的指导;三是在面对孩子学习焦虑时,要与孩子一起找到办法ke服,只有跨越挫折后,孩子才能真正自信。
《陪学时,压不住火怎么办》
有一段时间,朋友圈被“陪学导致住院”的文章刷屏,一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时,急到因心肌梗死而住院,z后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这篇文章引起很大反响,大家纷纷留言:“孩子一写作业就想尿尿、喝水,一会儿肚子不舒服,一会儿又叫嚷被蚊子咬了……真想揍他。”有个二宝妈妈写得更绝:“二宝两个月,我不敢去辅导大宝写作业,我会回奶的。”这些正是每个家长心里的痛点,陪孩子写作业太难了,忍不住要发火,忍不住要吼叫!压不住火,怎么办?吼叫有用吗?为什么有时候发完火感觉孩子更学不会了?
“压不住火”的心理神经机制:情绪脑被激活
我们先来看看发火时,我们的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人类的大脑一部分是由杏仁核为代表的情绪脑,另一部分是由大脑额叶zhu导的理智脑。需要解决问题时,主要是理智脑起作用。陪孩子学习时,孩子不断地磨蹭,不断地跟我们对着干,我们觉得忍无可忍、被激怒时,情绪脑的“按钮”就会“嘭”的一下打开,这时情绪脑的部分就会支配我们按动物的本能方式来行事,让我们去战斗,身体中的肾上腺素迅速增加,心跳加快,让身体把血液更多地调动到四肢。血液到了四肢,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不够,进而导致思维能力下降,抑制力下降,所以这时我们就没有脑力来思考管教孩子的办法,而是被情绪脑控制,不断发火。
我们发火时,孩子身上会发生什么?如果孩子根本就不害怕,我们的这个火就白发了,没有作用。如果孩子害怕了,那更麻烦。孩子害怕时,他情绪脑的“按钮”也会打开,使他产生本能的想逃跑的反应,这时身体中的激素“皮质醇”会增加,也会将身体中的血液更多地分配给四肢,此时大脑中的血液就不够,大脑就会变得有些迟缓。所以当我们发火的时候,孩子的反应常常变得更慢,导致特别简单的题也不会做,一首古诗半天也背不下来。害怕的情绪导致他思考能力下降,当然就更学不会了。
刚刚我们从大脑机制的角度讲解了为什么发火没用。很多时候我们虽然知道发火没用,但为什么还是忍不住发火?因为我们自己也有情绪需要宣泄,我们已经尝试了各种办法,给孩子讲道理不行,哄也不行,表扬也不行,我们已经无计可施,这时会觉得很无助。很多家长小的时候被自己的爸爸妈妈打过,心里很讨厌这种粗暴的方法,曾下定决心,一定不用打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可是当他们被激怒时,情绪脑就抑制了理智脑的思维,那么就很有可能用这种z简单粗暴的、z低级的方法来对待孩子。这些家长打骂孩子后,经常会很后悔、很内疚,还会下定决心,以后决不再用这种方法。可是下次被激怒时,他们仍然没有别的方法,所以他们还是会这样做。
压制火气的核心方法:“一慢一快”
忍不住要发火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这时一定要做到“一慢一快”,慢发火,快找方法。
慢,就是当我们感觉到被激怒时,要对自己的自动化情绪反应喊停,这个时候要尽可能地ke制自动化情绪反应,然后在心里数10个数,1、2、3……让情绪脑开始冷静下来。
在情绪脑的作用下对孩子发火,不但会让孩子的大脑变得迟钝,还会有一个fei常大的坏处,就是因每次一学习就被爸爸妈妈骂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会积累起来与学习建立紧密的联结。下次学习时,那个负面情绪又随之出现了,所以很多孩子不是学习学不会的时候才哭,而是一坐在桌前准备学习时就哭了。所以,要发火时,一定要对自己喊停,让情绪脑“慢”反应,这样就为理智脑的思考留出了时间,让理智脑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法。
“快”,就是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理智的办法。第yi个要理智面对的就是,绝不能因为压不住火,要发泄情绪而打孩子,更不能在打孩子的时候还说一些很负面的言语,比如,“你咋这么差劲,你今晚别睡觉了”“不想学以后就别去上学了”……这些话,孩子在激动的情绪状态下会记得很牢固。他分不清楚你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不知道你是希望他效率高一点,他只记住了自己磨蹭,自己讨厌学习,并且会将这些特点牢牢地印到心里。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表达清楚自己内在真正的期许,要说清楚“妈妈希望你快一点写”“妈妈希望你能用心地读”。第二个要理智面对的是,如果决定打孩子,那一定要清楚你要怎么打。打之前先数好10个数,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问自己“我真的决定打他吗”“我希望通过打他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怎么打才能有效果”。也许还没有等你想清楚,你就找到更好的办法,不想再打他了。如果还要打,那么在打时要观察一下有什么效果,没有效果的话赶快换一种方法。
我家女儿我也打过。有一次她作业写得很乱,被我批评后,就故意磨蹭、故意写错,让我很恼火。我就想试一下,把她打痛后,她的学习态度会不会端正一些?下定决心后,我就打了一下她的胳膊。她也没哭,就愣在那儿,我也不说话。这时,她爸爸觉得情况不妙,进来问:“怎么了?”她“哇”的一声就哭了,大声说:“我妈妈打我,她打我胳膊。”过了半天,她冷静下来,说:“妈妈,你打我也没有用啊,你打我也不能让我学习的状态变好啊。”我说:“是啊,我也发现了,打了你也没有让你学习状态变好,那当你状态不好的时候,我要怎么管你才有用呢?”我要邀请她来一起找办法。我说:“我是大人,我已经学会了快速地去做事情,看着你写字时,发现你没有珍惜时间,你也没有主动想办法去调整的时候,我就会很着急、很生气。”这时她想出一个办法,她说:“你要生气的时候,还不如不陪我写作业呢,你就拿着你的书到客厅去看,让我自己学习。”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办法。
下次当她写作业很慢,我又着急的时候,我就说:“看到你写作业速度不够快,我又很着急。”她马上说:“你不用陪我了,我自己写,等我写完去找你。”我出去看书,没过一会儿,她就拿着写完的作业来找我,说:“你看,我自己写得很快吧?”她自己找到的办法,她当然要快些写,来证明这个办法管用了。这样,下次我快发火的时候,我们俩就有了默契。
要使某个办法起作用,有两个条件:第yi,这个办法是我们和孩子共同想出来的,如果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那效果就更好。可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