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11
1.7折
¥
24
全新
仅1件
作者鲁迅 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8919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4元
货号1201615828
上书时间2024-12-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领域,鲁迅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贡献。鲁迅及其创作,已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鲁迅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目录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内容摘要
鲁迅文裘沙、王伟君图的《彷徨》为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包括《祝福》《在酒楼上》《示众》等在内的11篇小说, 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从不幸的祥林嫂到在故乡徘徊的吕纬甫,从孤独的魏连殳再到生死相隔的子君与涓生,小说以灰暗阴冷的笔调进一步描写了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无奈,从而使读者进一步追寻和鞭笞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性关怀。
全书插图选用裘沙和王伟君的绘画作品。裘沙夫妇不仅画鲁迅,更与鲁迅融为一体。他们毕生致力于“揭示鲁迅思想体系”,用画笔“理解的准确, 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被美籍汉学家葛浩文称赞其画作是鲁迅小说“非‘有’不可的一部分”。
精彩内容
《彷徨》导读 《彷徨》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他在 1924 年和 1925 年所作的 11 篇作品。在《题〈彷徨〉》一诗中,鲁迅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是理解本书的一把钥匙。1924 年前后,“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新文化运动阵营产生了分化 ,曾经的 “战将 ”,“有的高升 ,有的退隐 ,有的前进”,革命中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北京的思想文化界显出寂寞荒凉的古战场景象。 所以,与《呐喊》相比,《彷徨》在技巧上虽然更为圆熟,但却更多阴暗、凄苦的色彩。 《祝福》和《离婚》写的都是农村妇女在旧社会受到的精神压迫和剥削。《祝福》描写农妇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祥林嫂的命运一方面受制于明显的暴力,这种暴力来自于人间(守寡后,婆家为了物质利益强制她改嫁到深山坳),也来自于自然(她再婚后的儿子被狼吃了)。 但,她的悲剧更主要来自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刀子”:封建礼教。以鲁四老爷为首的封建势力和四婶、柳妈等“老女人们”把改嫁的女人看成是“不干不净”的、需要赎罪的人。其实,全镇的人们,包括别人家二三岁的孩子,都把祥林嫂看成是不祥的怪物。在这种普遍的疏离和孤立中,祥林嫂在鲁镇的人们迎接新年的爆竹声中离开了人间。 和 《祝福》相比,《离婚》的气氛是安详的,主人公爱姑的命运也远没有祥林嫂那么悲惨, 但在表面的安详中却生动地演绎着上等人对下等人的精神压迫、意志剥夺、人格贬抑。 因为和婆家关系一向不好,丈夫又“姘上了小寡妇”,爱姑的离婚纠纷已经持续了三年。刚开始,她很刚强,觉得不能就那么便宜了他们,在娘家人的支持下坚决斗争, 镇上的慰老爷居间调解了几次都没有结果。 这次, 婆家请出了城里的七大人在慰老爷家来调解,七大人比慰老爷要威严得多,还没到场,爱姑的父亲庄木三就开始感到气馁,爱姑也局促起来。一向在乡下有些地位的庄木三变得不敢说话,爱姑在孤立中还想据理力争,这时候,七大人一个动作让她“打了一个寒噤”,然后,七大人一声“摇曳的声音”“来——兮! ”吓得她“心脏一停,接着便突突地乱跳”,其实,七大人的高声大叫只是让仆人给拿过来鼻烟壶而已。 《长明灯》和《示众》不好理解,因为作品中的主角并不鲜明甚至并不明确。 《长明灯》中的主人公“疯子”,有点像《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但该作的重点并不在“疯子”本身,而是为了引出他周围的那些人物, 通过他的存在来探测普通庸众的反应,这些人包括乡村茶馆里的青年人、疯子伯父四爷家客厅里的乡绅们,也包括三个从背后往疯子头上放稻草叶的孩子。这些哄笑、愚弄弱者的孩子们在《祝福》中就出现了。 最终,让鲁迅感到悲哀的是,摧残某个“牺牲者”的固然有鲁四老爷、七大人这样的“上等人”,但也包括这些有名无名的“群众”。 和《呐喊》相比,《彷徨》有更大的篇幅来描述知识分子的时代命运。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描写了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的失望、苦闷、彷徨和挣扎,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在酒楼上》塑造了吕纬甫这一理想破灭、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吕纬甫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 但当他在作品中出现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人物了,靠做家庭教师谋生,教的是当年自己要革掉的“子曰诗云”;不是他自己想要教这些,而是为了吃饭,只能随着主人的意思办事。吕纬甫在《孤独者》中发展成为更为颓唐、复杂的魏连殳。 《孤独者》涉及的问题更多,仅次于《阿 Q 正传》。 与吕纬甫不同,魏连殳是个特立独行、孤傲成性的人,他不肯敷衍,于是被挤压得连饭碗也保不住,几乎乞食。 在死亡与生存之间,他选择了生存,因为他不想使敌人快意。但是他没有找到正当的生存之路, 只好恣意而为, 变成了自己先前一直憎恨的东西,当起了军阀的顾问。 但这并不是对旧势力的投降,而是对旧势力变相的反抗和戏弄,就是偏要活着,不使他们遂愿。 吕纬甫和魏连殳这两个形象都有若干作者自传的成分, 尤其是《孤独者》,不少情节都取材自鲁迅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日本学者竹内好认为:“如果理解了这部作品也就能够理解鲁迅了。”《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代表着“五四”运动以后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既有正直、诚实、敢于斗争的一面,又有懦弱、拘谨、目光短浅的一面。作品表明,在并不完善的社会结构中,经济问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在经济问题的重压之下,诗意和情趣不但毫无用处,而且显得迂腐不堪。 《肥皂》和《高老夫子》是两篇讽刺小说。 前一篇刻画了假道学四铭表面上道貌岸然而内心却下流无耻的愚劣形象。 后一篇以卡通一般的形象暴露了所谓维持风化者和整理国故者的真面目。 对于伪善者,鲁迅是极度厌恶的。 与《肥皂》《高老夫子》相比,《幸福的家庭》和《弟兄》是又一类比较温和轻松的讽刺作品。 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说是爱好虚荣者和伪善者的典型。《幸福的家庭》的主人公靠写作为生,现在想以“幸福的家庭”为题写一篇作品,他在虚构着幸福的家庭的各种场面,可是,他的思路总是被妻子关于日常生活琐事的唠叨所打断,并被一次次从虚构当中带入到现实生活。最后,空想和现实混杂在一起,纠缠不清。 这是一篇富于幽默感的作品。《弟兄》显然不是对兄弟之情的怀念,而是对大家族制度虚伪性的揭露。 小说中的哥哥沛君以兄弟间一向关系好不计较而著名,但是一到紧急时分,他潜意识中的自私阴暗心理就流露出来,他担心弟弟病死,自己既要抚养子女还要抚养侄辈,将不胜负担,甚至还梦到虐待侄儿。 小说吸取了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潜意识说,但把重心转移到经济问题上来。 钱振文(博士、鲁迅研究专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