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6.15 2.4折 ¥ 26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波
出版社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13851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6元
货号1202352310
上书时间2024-12-16
《战国策》一书是由西汉刘向根据当时所流传的一些资料,依照国别体例删选编订而成,全书共三十三卷,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时间上起春秋智伯灭范氏,下迄六国统一后高渐离筑击秦始皇约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内容主要为战国谋臣策士纵横家言,也间杂了一些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等言行,涉及当时历史、地理、战争、政治、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于了解先秦战国时期的历史人文风貌与政治军事斗争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天下大变的时代,同时也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此时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各国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各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如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革、楚国的吴起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尤以秦国的商鞅变法*为系统、*为彻底,因而效果也*为显著。
各国在寻求强国之路上,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纷纷招贤纳士来辅国强邦,由此形成了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礼贤下士、招揽人才的社会风气。如战国初年的魏文侯以孔子弟子子夏为师,以田子方为友,以客礼待段干木,好古尊贤,创立了战国时期*个学术中心——“西河学术中心”。之后田齐桓公设立“稷下学宫”,招募贤士,到齐宣公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环渊、接子等七十多位贤人皆赐列第,一时聚徒纳士,数达百千人,各家学派相互辩驳诘难,思想交锋,蔚为壮观,被称为战国时期第二个学术中心——“稷下学术中心”。
诸侯各国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和学术中心的形成为“士”的崛起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基础,而各家思想学说的林立辩驳,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局面。《战国策》所记载的谋臣策士纵横家正是生活在上述大背景下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被时代的思想文化所浸染,从他们身上可以明显感受到彼时的社会风尚以及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风采与睿智,他们那开放的思想观念与不受道德礼仪约束的言行成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符号。
《战国策》所记载的“士”群体体现了新的时代特点。
其一,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体现出平民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这个群体多来自草根,没有贵族血统,其*鲜明的特征与那些所谓的精英知识分子或来自民间的学者型知识分子迥然不同,他们不以著书立说为己任,也没有太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有的只是在自觉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以谋求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倾心于追求现实利益与社会地位,功利心较强。
如苏秦先游说秦,失败后发愤图强成功游说赵,遂联合东方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合纵失败后服务于燕国,之后到齐国做间谍等等,从其一生际遇和沉浮看,并没有太多的理想抱负,其人生信条正如其自己所说的“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另一著名人物张仪更是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家伙,毫无诚信和道德可言,满肚子阴谋与狡诈,其说辞更是以威逼利诱为特色,但正是这样一个人物,在那个时代却炙手可热,活跃在各国政坛上,成为了时代的政治风云人物。苏秦、张仪这类知识分子正是当时社会变革的产物。
刘向在《战国策序》中说:“(战国时期)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愍然道德绝矣。”“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世人为了达到目的变得不择手段,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丧失殆尽,阴谋与诡诈大行其道。显然,苏秦、张仪这类人自觉顺应了时代潮流,成为了当时社会变革中的弄潮儿。
其二,纵横家这个群体在战国国与国舞台上往往发挥着巨大的能量,甚至左右着国与国关系的走向,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不仅为各诸侯国出谋划策,还充当着各国的外交使节和联络员,穿梭于各国政要之间,为诸侯国牵线搭桥,谋求建立利益共同体,因此他们往往能够在波谲云诡的战国政治舞台上兴风作浪,力挽狂澜。
从当时天下各国政治局势来看,公认的国与国关系是“非纵即横”,即选择与西边秦国连横,还是东方各国合纵,纵横之“士”们的游说设计大都在这两大战略背景下展开,而具体策略则是灵活地在各国政治军事集团之间权力与利益的博弈上大做文章,因而他们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轻而易举地掌控着一些国家的命运与存亡,所谓“万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楚策·威王问于莫敖子华》)。苏秦、张仪自不必说,他如颜率请齐救周,继而保存周鼎;苏代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反而与之高都;綦母恢为西周君求取救兵,还得温囿;齐貌辨为靖郭君说齐宣王,靖郭君得以受王恩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三,纵横策士体现出战国时代多元的价值观念。纵横策士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中大部分接受了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但也有一部分与这一群体保持着疏离,没有随波逐流,而坚持着自己的价值理念,体现出战国时代多元价值并存的特色。
如秦相蔡泽从物盛则衰,以及进退、盈缩、变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出发,主张功成身退的处世原则;又如齐国颜斶从老子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以及形神得全、清静贞正的养生思想出发,提出“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口号等,是典型道家价值观。他如荀子、孟子等人的儒家思想,商鞅、申不害等人的法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惠施的名家思想等,这些人都坚守自己的哲学观念,表现出人生大智和不同于凡人的个性。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义士鲁仲连,刺客豫让、聂政、荆轲等人所表现出的价值观。鲁仲连义不帝秦,解纷释难后又分文不取,全身而退,保持了高士的节操,表现出光辉的人格。而刺客豫让等人同是刺客身份,都是不惜牺牲生命的勇士,临危不惧,“义”字为先,但价值观又有所不同,有的信仰士为知己者死,有的坚守君臣之义,有的则扶危救困、深明大义、义薄云天等等。
另外,《战国策》中还有一部分谋臣具有高度的爱国情怀,如楚国的令尹子文、叶公子高、莫敖大心、申包胥等,皆是忧患国事的社稷之臣。无疑,纵横策士多元的价值观不仅丰富了战国时代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凸显了战国时代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尤引人瞩目。宋人叶適说其“饰辞成理,有可观听”,清代吴曾祺认为“文章之美,在乙部中,自《左》《史》外,鲜有能及之者”,都对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大致说来,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战国策》塑造了大量的群体人物形象。其中*为突出的当然是“士”的形象,这类形象大体可分为几类:一为谋求富贵权势的游说之士,如苏秦、张仪等;一为赴义趋难的仗义之士,如豫让、荆轲、聂政等;一为替人排忧解难的高才危士,如鲁仲连、张孟谈、颜斶等,这些人物皆为我们熟悉。此外,书中还刻画了不少君王形象,如狂妄自大的宋康王,勇于改革的赵武灵王,勤于纳谏的齐威王,腐败无能的楚怀王,礼贤下士又急于求成的燕太子丹等等。《战国策》中塑造的一些开明的贵族形象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以“战国四公子”的形象*为突出,这些世家大族的公子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成名,才气纵横,成年后手握重柄,身居要职,挥金如土,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他们在仕途得意时创造了辉煌的事业。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一些门客形象也被刻画得活灵活现,如毛遂、冯谖等人。《战国策》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也个性鲜明,如舍身重义的聂政之姐,以民为本又爱儿心切的赵威后,蛇蝎心肠的郑袖,趋奉权势的李园女弟,寡廉鲜耻的宣太后等。
其二,《战国策》的语言高度发达,创造力强。战国时代是一个语言高度发达的时代,这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孟子文章的气势恢宏、庄子文章的汪洋恣肆、荀子文章的绵密严谨等都让我们见识了那个时代学者们超凡的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战国策》中谋臣策士纵横家们所表现出的语言水平在某些方面绝不逊色于这些学者,他们经过良好的教育和语言训练,不但练就了巧舌如簧、应对自如的本领,表现出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表达力强的特点,而且能将高度发达的书面语言生活化、日常化、口语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具体论辩中,纵横家们的语言艺术体现出以下特色:大量使用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创作了不少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句式上参差跌宕,长短结合,骈散相间;气势上纵横恣肆,情感强烈,有一种捭阖天地的奔肆之力;发明了大量的成语,如“南辕北辙”“三人成虎”“惊弓之鸟”“狡兔三窟”“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图穷匕见”“返璞归真”“引锥刺股”“积羽沉舟”“无可奈何”等,这些成语往往充满了哲理和智慧,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战国时期,各国本各有自己的史书,然而皆焚于秦火和秦汉战争,而后人要了解战国历史,资料极其匮乏,幸而有《战国策》一书保存下来。然而,《战国策》虽为史家者流,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其中保存了纵横家为了讲学研习而进行的大量拟作,尤以模拟苏秦、张仪等人的拟作*为突出,这些拟作有时张冠李戴,有时存在着一些地名、人名的讹误,这都是我们在研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类似于《战国策》的帛书(整理者起名叫《战国纵横家书》),里面保存了苏秦等人的一些资料,较为可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战国策》一书自刘向整理后,东汉高诱曾为其作注,传至北宋时出现了散佚,曾巩为其作了校补,南宋时出现了鲍彪另行编次的新注本,同时姚宏也为其作了续注,之后元人吴师道又在鲍本的基础上参照姚本等作了校注,到了清代学者们又做了进一步的考订。
本书以清嘉庆八年黄丕烈《士礼居丛书》刊刻的姚宏覆宋本作为底本,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诸祖耿的《战国策集注汇考本》,从中精选出110篇左右,按原书体例分类编排,进行了译注(除合并了东、西周外,仅对个别篇章的次序作了适当调整)。全书每篇前有“导读”,对每篇的内容及相关特色进行了总结;“注释”主要对人名、地名、名物制度以及一些难理解的字词进行了阐释,力求简明扼要;“译文”以直译为主,力求恰当、准确、科学。在译注过程中,全面参考了近现代学者们的一些既有成果,文中没有一一指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限于学力和时间关系,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战国策》是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二百四十年间,十二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
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战国策》作者不详。西汉刘向对其进行了整理。
了解战国历史不可不读的经典
1.一部独特的国别体史学著作。曾被斥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全书随处可见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典故。
2.选用清嘉庆八年刊刻的姚宏覆宋本为底本,编校精良,值得珍藏。
3.增加章节导读,全文精心翻译,注释详尽,生僻字注音、释义,无需古文基础,全书阅读无障碍。
4.采用双色印刷,美观大方;版式疏朗,原文、注释、译文依次排列,一目了然。
5.轻便易携,便于翻阅,随时随地享受阅读。
6.封面设计典雅,开本适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