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1.04 4.1折 ¥ 75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编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34721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5元
货号1202410330
上书时间2024-08-06
章 多维视野中的工匠精神
一、作为工艺传承的工匠精神
二、作为技术创新的工匠精神
三、作为职业道德的工匠精神
四、作为生命信仰的工匠精神
五、从“匠气”到“匠心”
第二章 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的工匠精神
一、新时代信息技术革命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新挑战
三、新工匠精神的变与不变
第三章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工艺文明传承的基本载体
二、技术更新升级的不竭动力
三、经济竞争能力的精神源泉
四、企业成长壮大的无形资本
五、员工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
第四章 新时代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和途径
一、培育崇尚新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构建体现新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营造融合新工匠文化的现代企业精神
四、打造提升国家经济竞争能力的新工匠制度
五、设计适应技术创新要求的新工匠培养机制
第五章 上海工匠案例
一、科技创新
二、民生服务
三、传统工艺
四、时尚文体
五、先进制造业
附录1 上海工匠队伍建设发展情况报告——以2016—2018年上海工匠为例
附录2 22016—2019年上海工匠名录
后记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再认识近年来,各种示范人格的遴选、展示、颁奖活动令人印象深刻,“感动中国”“美奋斗者”“大国工匠”“共和国勋章”等使我们感受到一个个鲜活生动、可亲可近可学的人物形象,使时代精神、中国品格有了具体的载体和标识。而新时代工匠精神也随着各个行业多元业态的发展而实现其内涵的传承、弘扬和拓展。
一、“匠人”与“匠心”
传统工匠精神多与手工业、工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组织方式相关,做好活,守行规,师徒传承是匠人本分。“匠气”在中国古代审美活动中还是一个品位层级尚待提升的鉴赏用语,而今,工匠精神可能更加强调匠心独运,强调技术创新,有新时代的技艺审美。当突破一定年龄、行业、地域、职位的限制,需要改变传统匠人在士、农、工、商排序中的位置,兼具实用与审美,拓宽工匠兼创造者的视野和身份,这个意义上的工匠不再局限于产业工人,也包括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高科技行业专才等更深广的人群共同体。总之,现代意义上的工匠不仅仅是技艺精湛的手艺人。掌握现代先进技术,或者在某个行当将某项活计做到极致的人都可以是工匠。
工匠专注于产品本身,尊重产品打造的基本规律,对技术及细节的雕琢精益求精,让产品本身成为专业精神的一次物质性呈现,这是古典的、不变的匠人内核。新时代工匠及其作品呈现的方式,借由新技术、新事物达到新的工艺流程和标准。新匠人的人格化标识度被放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技艺—创新—格局—境界,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渐次升华的阶梯。匠人精神一定包含对精湛技艺的完美性追求,这是技术指标层面的约定,与伦理道德并无天然联系。当然,人人都干一行进而爱一行,自觉为这一行的声誉和发展尽责,那就越出技术性层面,进入道德境界。有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也有企业或社会倡导引领之功,不可一概而论。
二、敬业、精业、勤业、乐业
一般意义上的“工匠精神”,作为价值观,作为一种职业操守和精神状态,主要包括敬业、精业、勤业、乐业。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是核心,勤业是基础,乐业是价值目标。
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都与此相关。古人、先贤所说的“执事敬”(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专心致志,以事其业”,都在说明敬业的态度和要求。
精业:精业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把活做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好”“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靠的就是制表匠们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的精业精神。
勤业:“业精于勤荒于嬉”,强调的正是勤奋的工作状态,体现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离不开勤奋。“术业有专攻”得益于勤奋,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艺痴者技必良”。《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故事都与无数次的历练有关。
乐业:乐业意味着干一行爱一行并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工匠精神”强调坚持、专注,甚至是陶醉、痴迷,孜孜不倦,乐在其中。如此这般,不是简单的知足。谋生进而乐生,职业进而事业,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目标在乐业处得以归位和落实。
三、新时代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信息技术革命为特征的新时代对工匠精神提出新要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万物互联所带来的不仅是对产业、行业和职业结构的冲击、颠覆、重组和更新,而且也是对职业精神、工作精神的变革、更新和重塑。因此,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要传承敬业、精业、勤业、乐业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内涵,而且还要在诸如知识学习、交往合作、变革创新等方面体现新的时代要求。
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核。所谓创新,当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推陈出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终达到对既有格局或程式的突破。因此,新时代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匠气匠意”,而是在坚守传承中实现突破创新,在追求极致中体现“匠韵匠心”。
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这种创新旨在知识和技术的内在转化和推陈出新,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对创新的介入使得人类从“全过程”参与转化为“环节式”或“节点式”参与,深刻改变创新的传统路径。但创新在本质上是社会化的,是未知领域的逐步认知和开拓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化时代的工匠精神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更具探索性的要求。
新时代,以可上手、可重复、可操作、可控制的劳动和生产为基础的传统职业遭遇巨大挑战,与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更具创造性、非结构性、强社交性的职业有着愈益深广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重视从这种职业和工作中孕育或提炼的、符合信息革命和智能革命时代要求的工匠精神。
如今的工匠不仅仅是每天工作很长时间重复制作一个作品,还要具有创意、创新、研发、交往合作、知识学习、人文性等,形式更加多样丰富。不为外物所惑,充满毅力和勇气面对信息革命带来的新职业要求,沉下心适应挑战,与时俱进,正是当代和未来的工匠精神。
整个社会的开放包容、科技创新的发展要求、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保障、人才培养上的精准定位都会对新工匠精神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上海的人才优势、知识优势、文化融合优势,可以长时间持续不断地释放活力。脚踏实地,一步有一步的进展,有利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和践行。说到底,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方式。
只要我们能够超越短视和功利心,时时保持创新意识,点滴成涓,将事情做到极致,实际上就已经很好地把握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要义。
四、工匠精神与上海品格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这一番讲话,既是对上海城市品格的现代表达,也贴切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民众日用而不知的自我意识。
上海城市品格的自我意识与现代表达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2003年上海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8个字作为上海城市精神。2007年5月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代表第八届上海市委所做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与时俱进地培育城市精神”,新增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表述。至此,上海城市精神16字表达正式出台。2011年11月,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上提出,要结合上海历史文化积淀和现阶段发展实际,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结合城市精神,把握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推进大会,强调文化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充分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努力使“上海文化”品牌成为上海的金字招牌。
今天,上海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认知、凝聚共识,从上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的高度,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时系列讲话精神,把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格转化为行动和实践。
在此过程中,上海工匠的贡献功不可没,在产品、作品、人品三者之中,人品为重,要认真、科学树立先进榜样,发挥人格示范的引领作用,尤其要重视先进榜样的多样化、团队化、年轻化,改进宣传方式,扎实树立上海的“人品”,而工匠精神正是人品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载体。
本书主要通过对当代上海工匠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看待“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之间的关系、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和生命信仰之间的关系,以及工匠精神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和转型要求。
本书关注并分析工匠精神的一般内涵,更重视新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变革、更新和重塑,强调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更注意观照上海近年来的人格示范和遴选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具有一定的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简称中马所),成立于2012年3月,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历史研究,参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
前言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再认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