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伦敦日记:苏联驻伦敦大使二战回忆
  • 伦敦日记:苏联驻伦敦大使二战回忆
  • 伦敦日记:苏联驻伦敦大使二战回忆
  • 伦敦日记:苏联驻伦敦大使二战回忆
  • 伦敦日记:苏联驻伦敦大使二战回忆
  • 伦敦日记:苏联驻伦敦大使二战回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伦敦日记:苏联驻伦敦大使二战回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0.42 5.1折 15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联)伊万·迈斯基著;(英)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编注;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39763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58元

货号31232563

上书时间2024-07-0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苏联]伊万迈斯基,苏联外交官、历史学家和政治家。1884年生于俄罗斯帝国基里尔洛夫波兰犹太人家庭。1903年加入孟什维克。1921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后进入外交领域工作。1932—1943年任苏联驻英国全权大使。1943—1946年任副外交人民委员,其间参与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1953年2月被捕。1955年获释。1960年获平反。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他开启了斯大林时代革命性外交风格,任内致力于改善英苏关系,呼吁中苏建立紧密联系,促成多方会谈,加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编注者简介

[英]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牛津万灵学院研究员,以色列特拉维夫荣休教授、卡明斯俄罗斯研究中心创始人兼主任,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等机构访问学者,俄罗斯国立荣誉博士。专攻历史学和俄罗斯研究。发表了20世纪苏联外交政策史大量著作,包括《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的莫斯科任务,1940—1942年》(Stafford Cripps’ Missioto Moscow, 1940-1942)、《东西方之间的俄罗斯:21世纪的俄罗斯外交政策》(Russia BetweeEast and West: RussiaForeigPolicy othe Threshold of the 21st Century)等。

 

译者简介

全克林,南京国际关系史博士,现任桂林理工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导师。

赵文焕,南京师范博士,现任桂林理工外国语学院讲师。




目录
导言
致谢
苏联外交官的诞生
引子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一个时代的终结:迈斯基被召回
名声的代价:迟来的压制
图片来源
译名对照表

内容摘要
苏联驻英大使伊万·迈斯基于1932—1943年在伦敦写下一批珍贵日记,经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谨严选编、作注而成书。日记中记述苏联在英的外交活动,见证了众多二战重大历史事件,由此可窥见苏联外交政策之制定、英国对参战态度之转变、战时诸人之心态等等,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日记里讲述了迈斯基与丘吉尔、劳合·乔治、韦伯夫妇等多位英国政要的交往,更以生动笔法,带人们重临议事厅的演讲现场、海军部深夜密谈的房间、空袭阴云下的伦敦街道……日记中文版特别收录中国相关内容,揭示了苏联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中国所起的作用。

主编推荐
1.以人称视角呈现珍贵且罕见的二战史料,观十年变局间伦敦城内激烈变幻的大国多边外交博弈。首度披露有关中国外交官在伦敦外交场合积极奔走、力抗法西斯的史料;展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外交政策的反复转变;揭示英国绥靖政策对苏联集体安全的毁灭性打击和对迈斯基等苏联驻外大使的个人命运的影响;在英国议会大厦见证英国从和平走向战争;描述不列颠之战等战争对伦敦人民生存和日常生活的直接影响;在气氛凝重的外交生活中交织描述对英国社会、政治家、王室、作家和艺术家的深刻观察及其轶事;披露世界各国政要在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相互制约的复杂形势中为国家利益纵横捭阖的历史现场……
2.角度新颖,包括不错别外交官的角度、苏联政治家的角度,以及亲历者的私人角度等,直击私人的友谊、冲突和较量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影响,为二战起源提供新叙事和新思考,让本书与大部分的西方政治家二战回忆录和日记区别开来。
3.编注者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教授专业功力深厚,考证扎实、严谨,他为伊万·迈斯基日记冲出厚重的历史尘埃而面世作出巨大贡献:他将日记与多国大量官方档案和私人文件(书信、回忆录等)相对照,修订和增补日记中受主观影响而出现的记录错误与记录空白,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解密苏联驻英大使及其背后变幻莫测的二战风云,使本书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趣味性;他以日记为依托,辅以翔实的史料,完整“外交天才”伊万·迈斯基的一生,凸显其极具魅力的人格、很好的外交能力和跌宕起伏的人生。
4.可读性强。行文流畅,编排有序,语言风格生动、鲜活、接地气,以视角呈现的历史细节富有戏剧性,又在纷繁复杂的政治事务中交织记录私密对话与社会轶事,所以给人很强的代入感、画面感和历史现场感,增强了可读性的同时也可实现轻松阅读。此外,日记载体一可比较准确地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真实反映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方面情况,二因记录者的重要身份而留下了他所掌握但一般人不知道或难知其详的种种情况,三因即时性和关于未知命运的猜测增加了变局中的戏剧感,由此增强了可读性。

精彩内容
1937年10月27日我任驻英大使的第一
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
1932年10月27日令我记忆犹新。
被任命为驻英大使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惊喜。
的确,我在赫尔辛基阅读《曼彻斯特卫报》时得知索科利尼科夫很快要离开
,我经常好奇谁可能接替他。但是,在脑海中把候选人过一遍之后,出于某种原因,我从未考虑过自己。我觉得我目前“配不上”如此崇高和重要的职位。是的,关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认为我是最成功的大使之一,以及我可能很快就要从芬兰转任到其他地方的传闻……已经引起我的注意,但我猜想最远只到布拉格或华沙。
9月3日,我突然收到李维诺夫的通知:我被任命为驻英大使。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电报一大早来到。我走进卧室,阿格尼娅。。还在里面睡觉,我叫醒她,说:“我有一些重要的消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她立即担心地问,“跟
N.有关,是吗?”当时我们和我们的一
个员工分歧很大,我随时等待着莫斯科的决定。
我大声说:“忘了N.吧!这件事更重要。”我对阿格尼娅讲了我的新任命。她的惊讶不比我少。我们在卧室里开始从各个可能的角度讨论新形势,并起草我们的近期
计划。
李维诺夫和“最高指示”【斯大林】对我的信任让我深为感动,我在一封
回电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转任英国的消息震惊了赫尔辛基的俄罗斯侨民……他们握着我的手,祝我一切顺利、幸福。我们为全体侨民拍了一些照片,又分组拍了一些。侨民热情地送别了我们。
几天后我顺便去了一
次外交部,并告诉时任外交部长的于尔约-科斯基宁,我将永远离开芬兰。
……然后等待英国的许可。伦敦并没有急于回应:过了约三周我才收到英国的答复。
李维诺夫写信让我最
迟十月下半月到伦敦,因此建议我立即休假一个月。但我就要完成《当代蒙古》第二版的编辑工作,而且我清楚自己在英国没有时间从事文学活动,特别是在前六个月,所以我谢绝休假,为了留在芬兰完成工作……10月2日,我离开了赫尔辛基,在列宁格勒短暂
停留后终于抵达莫斯科。
我对待在莫斯科的记忆模糊不清。在首都度过的两个星期,我们一直匆匆忙忙。我与李维诺夫开了几次会,并让自己熟悉了材料。离开之前,我拜访了莫洛托夫。他给了我以下指示:“在所有阶层和圈子中尽可能多地建立联系!掌握英国发生的所有事情,随时与我们保持联系。”我在伦敦工作期问遵循了这个建议,而且,我可以说,并非一无所获。
约10月20日,我赴伦敦履新。……途中与阿格
尼娅在柏林待了两天。我们也在巴黎停留几天,阿格尼娅在那里囤积必需品
——当一个女人决定装满她的衣柜时,总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但平心而论,阿格尼娅在这方面还算节制。
P29-32

媒体评论
这也许是20世纪伟大的政治日记。
——保罗·肯尼迪(历史学家,《大国的兴衰》作者)

希特勒的战争催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政治日记,这些日记现在成了历史学家的重要证据……如今我们要在这份名单上添加迈斯基的名字……(迈斯基的)日记几乎让他付出生命代价。但现在,感谢一位熟练和敏感的编辑,让迈斯基获得永生。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无论对专业历史学家还是大众读者来说,迈斯基的日记都是很好宝贵的资料。它为那些对苏联外交政策,苏联领导层的思想,英国政策、社会、二战前夕的外交政策感兴趣的人提供独特的视角。
——《俄罗斯评论》

未来所有关于二战的新叙事都要征引这部日记中的史料。
——《伦敦标准晚报》

迈斯基给人的印象是出奇的人道、幽默,有自知之明。他和丘吉尔的谈话保证扣人心弦。对这一时期感兴趣的人,不会想错过他们。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苏联档案中,不曾有一份为二战及其起源提供新见解的私人文献,具有如此的广度、价值和体量。翻阅过程中,我惊叹于日记的直观和坦率,还有迈斯基敏锐、入木三分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行文。
——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历史学家,本书编注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