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横三国论英雄(第1部乱世英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纵横三国论英雄(第1部乱世英雄)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19 2.6折 35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正宇

出版社时代文艺

ISBN9787538756265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30133402

上书时间2024-07-0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第一集  三国前夜
第二集  英雄出世?曹操篇
第三集  英雄出世?孙刘篇
第四集  朝廷内斗
第五集  董卓进京
第六集  孟德起兵
第七集  讨伐董卓
第八集  各奔东西
第九集  英年早逝
第十集  连环妙计
第十一集  王允执政
第十二集  曹操复出
第十三集  逆流而上
第十四集  濮阳之战
第十五集  献帝东逃
第十六集  移驾许都
第十七集  驱虎吞狼
第十八集  借兵创业
第十九集  平定江东
第二十集  辕门射戟
第二十一集  宛城之战
第二十二集  讨伐袁术
第二十三集  郭嘉十论
第二十四集  平定吕布
第二十五集  衣带血诏
第二十六集  青梅煮酒
第二十七集  虚张声势
第二十八集  曹操招安
第二十九集  董承政变
第三十集  许都之行
第三十一集  斩将立功
第三十二集  千里归刘
第三十三集  壮志未酬
第三十四集  险胜官渡(上)
第三十五集  险胜官渡(下)
第三十六集  战北征南
第三十七集  魏武挥鞭

内容摘要
 孙正宇著的《纵横三国论英雄(第1部乱世英雄)》是一本分析三国的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简略描述故事要点,侧重于分析三国故事、探析人物性格,点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治乱兴衰的历史往事。

精彩内容
 第一集三国前夜讲秦朝就不能不研究春秋战国,讲西汉就不能不研究秦始皇,讲三国就不能不研究东汉。汉初统治者总结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等治国方略,开创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开创了大唐盛世。一句话,前朝的历史很重要。
1.东汉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东汉是建立在豪强地主阶级基础上的政权,开国皇帝刘秀就是出身于南阳的地方豪强。东汉时期,豪强发展成为士族阶层。比如董卓、袁绍、袁术、杨彪、曹操、崔钧都属于士族出身。
政治上,士族按照出身的高低贵贱分享特权,可以世代在中央或地方为官,比如袁绍家族四世三公。
曹操的父亲曹嵩、杨修的父亲杨彪、崔钧的父亲崔烈都当过太尉。崔钧,字州平,是诸葛亮的好友。这些士族之间互相通婚,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盘根错节、
枝繁叶茂的士族政治体系。所以,像卖草鞋的刘备、
卖酒屠狗的张飞、曾为逃犯的关羽是很难被当时的上流社会,也就是士族阶层所接受和尊重的。
有人会问,四世三公是什么意思?
东汉时三公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四世指的是袁氏家族四代人。第一代,东汉名臣袁安,官居司徒。袁安是袁绍的高祖父。第二代,袁绍的曾祖父袁京,官居蜀
郡太守。当然袁京没有官居三公,但是袁京的弟弟袁
敞官居司空。第三代,袁绍的爷爷袁汤,官居太尉。
第四代,袁绍的父亲袁逢,官居司空。袁绍的叔叔袁
隗,官居司徒。所以说袁绍家族是四世三公。有人会问,那袁绍呢?袁绍官居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
经济上,士族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士族庄园主有自己的庄园,庄园中有私人武装部队
和大量的奴婢,庄园附近有为庄园主种地的农民,庄园本身成了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体。
文化上,崇尚清谈,以名流自诩。《英雄记》记载,袁绍年轻时为官,有清正的美名。后来袁绍“隐居洛阳”,如果不是“海内知名”的人士,袁绍不见

刘表乃汉室宗亲,与名士陈翔、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岑晊为友,时号“江夏八俊”。虽然刘表被郭嘉称为“坐谈客”,但是“江夏八俊”确实都是当时的名流。举两个例子:孔昱是孔融的亲兄弟。提到张俭,许多人会想到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中的张俭就是江夏八俊中的张俭,刘表的好友。
豪强地主的势力在东汉的影响非常之大,大到什
么程度?举个例子。
东汉初年,开国皇帝刘秀鉴于土地和人口数量不清,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颁布度田令。此举引发了豪强地主阶级的大规模叛乱,刘秀恩威并施,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才将叛乱镇压下去。尽管度田令成功与否史学界有很大争议,但是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共识:这是东汉初年,刘秀是开国皇帝,士族阶层刚处于萌芽状态,豪强地主的势力就如此之大,那么一百多年以后的三国是什么样呢?我们拭目以待!
2.黄巾起义为什么会爆发?
政治上,统治阶级的内斗为黄巾起义的准备工作提供了政治真空。东汉初期的几个皇帝还是相当不错的,先后出现了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和永元之隆三个时期的盛世局面,特别是永元之隆时期,人口发展到五千多万。三国鼎立时期,人口也就几百万。
汉章帝之后,东汉开始太后称制,外戚专权,即位的皇帝年龄普遍偏低。所谓的外戚,简而言之,就是皇帝的外姓亲戚,一般指的是皇帝母亲家或皇后、
妃子家的人,当然也有皇帝奶奶家的人,比如少帝的奶奶董太后及董太后的娘家人骠骑将军董重。皇帝长大之后,感到自己无权,权力掌握在自己舅舅(外戚)的手中,于是就想把权力夺回来。可是夺回权力得需要人帮忙,满朝文武往往分成两种人:一种是外戚的亲信,这样的人皇帝是不可能倚重的;第二种是所
谓“名流”,可是名流属于外朝,不方便和皇帝接触。所以皇帝要夺权,只能依靠身边的人,这样一来就只能依靠宦官。于是就形成了东汉中后期的戚宦之争。
除了外戚和宦官之外,东汉中后期还有一股政治势力,就是士族,或者叫“名流”,其代表人物是李膺和陈蕃,这些人往往出身显赫,比较洁身自好,在社会上很有名气,以救国救民自诩,被宦官集团称为“党人”。“名流”不满宦官专权,联络一部分外戚向宦官发难失败,被宦官镇压,宦官对许多“党人”的惩罚是放归田里,这辈子不能再入仕为官,也就是“党锢”。后世的史学家称这起事件为“党锢之祸”。
总之,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士族三大势力争夺最高统治权,导致统治阶级忙于内斗,主要精力不在治理国家上,进而导致社会管理的松散,基层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为张角太平道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土
壤和政治真空。
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