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孝理念与因果故事——丝路河西宝卷研究
  • 忠孝理念与因果故事——丝路河西宝卷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忠孝理念与因果故事——丝路河西宝卷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6.99 7.0折 96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程国君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15336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6元

货号31740908

上书时间2024-07-0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程国君,1964,男,汉族,甘肃武威市人,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现代新诗美学、台港澳暨世界华文文学和西北文学文化研究。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世界文学评论》编委,《华文文学》编委,《红杉林》(美国)编委。出版著作有《新月诗派研究》,《从乡愁言说到性别抗争——台湾女性散文创作论》《新诗美学范畴与诗美艺术》《全球化与新移民叙事》和《中国现代诗歌选读》等。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开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江汉论坛》《人文杂志》《西北师大学报》《甘肃社会科学》《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等相关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美华文学》与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项目“陕甘宁文学作品的整理与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新诗美学范畴与诗美艺术”多项,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次,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1次。

目录
绪论
一、河西宝卷:丝路文化的重要分支
二、河西文化、佛教东传与河西宝卷
三、“三教”融合的文化形态及其伦理悖论
四、“因果故事”及其叙事文体特征
五、民间教化:宝卷的文化及文体学价值
第一章 河西宝卷的调查、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河西宝卷的收集、整理、印行
第二节 绘图刻印宝卷与手抄宝卷
第三节 河西宝卷的分期、分类及相关研究议题
第四节 方步和与他的河西宝卷研究
第二章 丝路河西文化与河西宝卷
第一节 河西走廊、佛教与河西宝卷
第二节 长安文化、河西经史文化与河西宝卷
第三节 道教文化与河西宝卷
第四节 农耕、牧羊时代及其民间文化艺术
第三章 “三教”融合、真经与宝卷——丝路河西宝卷的思想主题倾向研究(一)
第一节 宝卷为何被称为“真经”?
第二节 “三教”融合与宝卷思想
第三节 从佛儒杂糅到“抑佛扬儒”
第四节 神灵?魔法?地狱?戒律
第五节 历史、时事宝卷及宝卷主题演变
第六节 宝卷“故事”内涵及其文化性体认
第四章 儒家忠孝观念及其宝卷母题——丝路河西宝卷的思想主题倾向研究(二)
第一节 丝路河西宝卷与忠孝等儒学思想
第二节 孝道、“凉州贤孝”与孝理现代性议题
第五章 “善男信女”与主题悖论——丝路河西宝卷的思想主题倾向研究(三)
第一节 贤良女性与女性悲情
第二节 状元郎形象与男权意识
第三节 善男信女:宝卷正面形象及其文化悖论
第六章 因果故事及其叙事模式 ——宝卷叙事、叙事形态及其叙事文本艺术构成
第一节 因果故事及其功能特征透析
第二节 散韵交错、以韵为主的叙事模式
第三节 宝卷文体及其叙事文本构成
第四节 “讲唱文学”:“哭五更”调与悲情故事
第七章 “非遗”文本与教化传统——民间讲故事传统及其叙事转型
第一节 民间讲故事传统与现代转型
第二节 《姊妹花宝卷》:从神灵佛道到现代生活
第三节 《沪城奇案宝卷》与“故事”革新
第四节 “非遗”文本与叙事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内容摘要
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关节点的河西走廊,曾孕育光耀千古的丝路文化。明末清初以来,盛行在河西走廊、为广大乡村民众喜闻乐见的道德教化文本宝卷,学术界将其称为“河西宝卷”。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其作为丝绸之路文化及其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文学、文化和文献学价值。2006年5月20日,河西宝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北高校一些学者从乡村农民手中访获一批宝卷。该书在广泛搜集、充分使用河西宝卷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耕文本,考镜源流,探究本真。本书从丝路河西文化、因果故事和民间教化等方面切入,全方位对河西宝卷进行研究。作者以《姊妹花宝卷》《仙姑宝卷》《护城奇案宝卷》等大量宝卷为例,通过对这些因果故事的叙事模式、民间教化的演变等方面,对河西宝卷的主题倾向、文本特征和叙事转型进行了深刻研究。作者又从文学史原理、文体学理论角度审视辨析,探讨河西宝卷文学文体的叙事性、叙事程式化和文本构成形成的艺术综合性特征,论述河西宝卷文体及其文本构成的独特审美功效。进而,探寻中国文体的演变和中国俗文学的发展进程。

精彩内容
绪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宝卷热”兴起。其标识就是1999年濮文起的《宝卷学发凡》的发表、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的出版以及近年各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研究。这种文化取向促进了中国宝卷研究的调查、收集、校对、整理进程,也促进了宝卷研究由原初基本的版本考察、版本收藏向宝卷故事本体、宝卷文化价值以及传播的深入研究。河西宝卷是中国宝卷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的研究也由调查、收集、校对、整理等初步研究走向深入,像方步和的《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河西文化——“敦煌学”的摇篮》和《宝卷——河西人民的佛教心态》等就引起了学界,包括宝卷研究者的充分关注。
近年来的宝卷研究也表明,在中国诸大区域的宝卷库存中,丝绸之路上的河西宝卷不仅独具特色,而且还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和内在叙事构成,反映出中国宝卷的基本面相以及一些很内在具体的特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丝路河西宝卷是中国宝卷里仍然活着的宝卷,它在具有悠久历史的敦煌、武威、永昌、酒泉、张掖等河西走廊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名城、名镇大都有保留,至今仍还有人说唱。第二,它的诞生与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甘州,下同)、武威(凉州,下同)这些佛教文化的中转站密切相关,其地域特色和佛教文化色彩相当浓厚。第三,河西宝卷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与其他宝卷一样,反映了中国文化形态存在的基本形态,但主宰河西宝卷基本思想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态更为独特。其包含了由地域文化精神影响的西部道家影响及其长安文化的独特因素。第四,河西宝卷中鲜有晚清民初其他各地宝卷的民间秘密结社性质及其反抗色彩的宝卷,它以传播儒家贤孝思想为主,具有极强的教化功能,其实用功能主义特征非常明显。同时,以贤孝为标识的伦理思想及其意识、男权主义思想,反映出其诞生时代的思想伦理认识水准与局限,更值得关注。第五,河西宝卷这种民间讲唱艺术文体形式具有鲜明的叙事性、叙事的程式化和文本构成形式的综合性等诸多特征,尤其是丝路河西的民间宝卷,这些特征极其明显。第六,丝路河西宝卷还包含存留了不少现代宝卷,尤其是像反映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救劫宝卷》《姊妹花宝卷》《沪城奇案宝卷》等现代宝卷的出现,为我们了解民间讲故事传统的演变提供了现代转型性启示。
从文体演变的角度来说,河西宝卷是在佛教的变文、俗讲、因缘以及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文体形式。它受到话本、小说、韵文叙事传统、诸宫调及戏曲等文体的影响极深,是佛教文化、中国文学的多样形式共同造就的一种独特的民间俗文学形式。其思想主题内容复杂,包含儒释道“三教”合一以及传统中国各种复杂的民间思想;其故事多样,除了佛教因果故事的宝卷外,有大量非宗教的历史人物、神话、民间传说、戏曲故事以及惩恶扬善、忠孝仁爱故事等多种类型。宝卷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独特的内在特质。作为讲唱文学的脚本,河西宝卷不仅文本形式构成复杂,而且还融合了古典话本叙事、韵文叙事、诗、词、曲、令、诸宫调和“哭五更”等演唱调式,是多样的文人创作艺术形式的综合性通俗文学文本。所以,中文的这种文学类型,或者民间文学类型,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讲故事传统和故事演变及其编制有深刻的启发。换句话说,以河西宝卷为例来看中国宝卷,不仅能够看清中国宝卷思想文化形态的一些基本特质,而且还能够发现宝卷的独特文本构成机制,因而,这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文体学、文学史意义和艺术品类学的特殊价值。事实是,中国宝卷藏本遍及世界各地,俄罗斯、法国和美国等欧美各国都有收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也有收藏,甘肃陇南、河西民间收藏家和民间艺人也有一些收藏。而且,对于河西走廊诸地的宝卷加以整理,其意义价值甚至比去研究中国图书馆馆藏、东南吴地宝卷和海外传播宝卷还重要,因为其根在中国民间,其根在佛教盛行之地的丝绸之路原乡—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实乃中国宝卷的原乡之一。
现在能够传承宝卷,娴熟表演和说唱的人很罕见了,一些宝卷的曲调,因为没有乐谱文字记载,只有口头传唱,绝大多数已经失传,或者已经变调、走调。而且,随着宣卷人的逝去和宣卷活动的渐行渐远,丝路河西宝卷也面临消亡的危机,因而,对这一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整理,显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河西宝卷:丝路文化的重要分支濮文起认为,宝卷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宝卷是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专用经典,是从事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研究必不可少的基本材料;宝卷又是流传在中国下层社会的一种通俗文学,亦是从事中国民间俗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对于宝卷的渊源,学界也已经有比较明确的结论:它诞生于佛教的变文、俗讲和讲经文等,大体产生于宋元时期。按照该领域一些学者的研究,这一民间艺术演唱形式在我国已经延续800多年了。据考证,河西宝卷流传至今也有400多年的历史。河西宝卷在河西走廊遍布各地,流传甚广。近十多年来,一些民间文艺爱好者深入河西农村调查挖掘研究,河西走廊各地政府(地级、市县政协)、文化部门和高校出版社也都十分重视,初步理清了河西宝卷的分布、保存及宣卷情况,并收集、整理出版了一大批宝卷版本。目前已经编印出版了《酒泉宝卷》(上中下册)、《张掖宝卷》(上中下册)、《永昌宝卷》(上下册)、《山丹宝卷》(上下册)、《临泽宝卷》、《凉州宝卷》、《民乐宝卷》、《河西宝卷精选》与《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等240部左右宝卷(除去重复外,约有90—110部宝卷)。这是宝卷研究史上十分独特的重要景观。
从目前看,河西宝卷在丝绸之路的张掖地区保存颇多,收集也颇多。有据可查的河西宝卷有一百多种。这些宝卷内涵丰富,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反映社会生活的,如《烙碗计宝卷》《丁郎寻母宝卷》《继母狠宝卷》《刘全进瓜宝卷》等。这类宝卷数量很多,质量也好,是流传的河西宝卷中最基本的一类。第二类,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有《天仙配宝卷》《劈山救母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何仙姑宝卷》等。这类宝卷基本上是民间传说故事的改编,神话色彩很浓,故事听起来委婉有趣,感染力很强。第三类,来自历史人物传奇的,如《昭君和北番宝卷》《康熙私访山东宝卷》《包公宝卷》等。这类宝卷数量也很多,传奇色彩浓厚。第四类,寓言和童话故事也不少,有《老鼠宝卷》《鹦哥宝卷》《义犬救主宝卷》等多种。这类宝卷和第一类宝卷,以宣扬儒家贤孝思想为主,教化色彩浓厚。第五类,记叙佛教活动的佛教宝卷,有《观音宝卷》《达摩宝卷》《唐王游地狱宝卷》《目连救母宝卷》等。这类宝卷展现了佛和神的神秘世界,却也包含浓厚的世俗日常生活,它们可能是宝卷的原初形态。
在河西宝卷中,还有一些现代创作的宝卷。内容上有与传统宝卷相同的,也有与传统宝卷内容毫不相关的。但总体倾向是它们都反映了近现代以来的社会生活,极有社会学、史料学和文体学价值与意义。像《救劫宝卷》,就反映1927年甘肃古浪、武威特大地震的灾难;《姊妹花宝卷》,则反映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下北方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沪城奇案宝卷》,则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公安破获国民党特务破坏的神奇惊险历程。它们用古代艺术文体形式—宝卷艺术形式,反映现代生活以及现实,尽管仅仅在民间流传,但却是比较有文学艺术创新的一例。同时,这些宝卷反映的民国故事尽管也没有能够得到重视,但它们很可能是宝卷中像那些孤本一样有价值的版本,因为从中我们会发现宝卷形式被现代民间发展运用的清晰轨迹,以及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在现代的特殊演变轨迹。
河西宝卷(凉州宝卷)于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批文化遗产在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分布面很广,涉及二十多个县市。如今,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广大农村,宝卷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许多农村举行隆重的宣卷活动。这样的文化建设活动,现在还被一些基层地方政府有组织地在乡村展开。比如,河西金昌的永昌文化局还有计划地组织念卷等文化活动,宝卷的一些文化建构功能被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并把宝卷作为基层乡野教化的有效工具。这是丝绸之路上的艺术奇葩,也是当今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独特景观。
丝路河西宝卷是仍活着的文化遗产。而且,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种,丝路河西宝卷的叙事(念卷)尽管在如今有被影视和网络的各种叙事方式取代的倾向,但是它却仍然在中老年人中有深深的情结。
河西走廊的文化繁荣灿烂。与河西走廊上产生的敦煌学、佛教文化、文学艺术中的大漠孤烟、戈壁边塞、阳关古道等独特的文学意象库、《八声甘州》《凉州词》《霓裳羽衣曲》《凉州曲》等古典精英文一。换句话说,尽管现代文化的伦理观的基本基础是经济及其个人独立与修养,但以拿来主义、古为今用和去粗取精的态度看,宝卷的儒家贤孝里,道家的个性、人生姿态中,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里还是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其对于现代文化建设是具有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内涵的。同时,河西宝卷及其姊妹艺术凉州贤孝里宣扬的贤孝,又是儒家伦理的基本构建方式,它反映出来的伦理观念及其实现途径,对于现代福利社会的人际交流、养老福利等人类终极性问题的解决也具有深刻启示。因此,挖掘河西宝卷里这些思想资源,对于现代基层社会的教化、基层文化与社会伦理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文学史及其文体学意义。宝卷是一种民间通俗艺术形式,其脚本也是一种民间文学文体形式。从《金瓶梅》中吴月娘等人请人在家中演唱宝卷以消遣的细节中,从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和《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文学史编著中可以得到的消息。这种文体形式具有非常独特的思想和文体特征,是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俗文学史上不可忽视文体。它的发现,仅仅就艺术形式的角度,就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民间讲故事传统演变的一些消息以及现代叙事演变发展的轨迹,因此,从叙事学、文体和文本学角度揭示出这种民间通俗艺术形式的一些构成法则和形态特征,既可以充分了解宝卷这一中国敦煌俗文学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艺术形式特征,又可以对目前的文学史书写和现代文体分类学做出某种反拨。而且,由于宝卷这种因果故事大多从佛教、敦煌经变文演变而来,丝路河西走廊本身就是河西宝卷的重要原乡,研究它可以解决中国宝卷研究中的许多问题,诸如宝卷的渊源问题、文化功能问题、思想文化形态问题、中西文化融合发展问题、宝卷与西部其他艺术品类的关系问题等。因此,研究河西宝卷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文体学价值。艺术序列相比,宝卷这种边地俗文化艺术形式及其文本也无疑是丝绸之路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形式。它与佛教文化、汉以来儒释道合一的“三教”文化、西北藏蒙回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河西历史、神话传说、边塞文学及其敦煌壁画艺术、曲艺等各个文化形式一样,构成丝绸之路文化的丰富面相。 二、河西文化、佛教东传与河西宝卷丝绸之路上的河西宝卷(河西走廊有一部分宝卷则由全国不同地域传来),尽管国内一些学者否认其是古代河西人的创造,认为其是西北干旱自然条件容易保留的结果,但是,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为代表的河西文化和佛教思想结合,从而诞生宝卷,也可能是无法否认的事实,正如我们不能说敦煌不能诞生敦煌学一样,尽管敦煌学本质上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河西宝卷著名研究专家方步和认为:“河西文化是产生‘敦煌学’的基础,或者说‘敦煌学’产生于河西文化,是在河西文化这个摇篮中诞生、成长和壮大的。河西文化与‘敦煌学’是母子关系。”尽管学术界还没有充分认可这一结论,但笔者认为他从地域文化及其发生学的角度揭示敦煌学的产生,还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论断。因为既然敦煌学是世界性的显学,世界性的宗教与艺术的奇葩,它的内涵博大精深,河西文化能够把它孕育出来,这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奇迹与文化事实。那么,丝绸之路上的河西文化孕育出河西宝卷和凉州贤孝这类民间通俗文学艺术形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敦煌学的原乡是河西文化,河西宝卷的原乡是河西走廊。我们也许可以肯定地讲,是河西文化孕育出了丝绸之路上的河西宝卷,尽管宝卷源头、地域等诸多因素还有待考察。
首先,河西走廊对于佛教传播到中国来,是起过决定性作用的。我们在方步和、李伦良《河西文化—“敦煌学”的摇篮》里大体看得更清楚。该著中五分之四的篇目以“河西佛教文化概述”“河西佛教人物篇”为题,相当集中地论述了河西在佛教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说,抛开这些深奥的研究,我们单单从鸠摩罗什(在武威有为其建造的罗什寺塔)、玄奘(在西安有与其相关的大雁塔)、昙无谶等佛教圣人在丝绸之路上的遗迹就可以确认。换句话说,凉州城那个高高矗立的罗什寺塔、张掖的那个闻名世界巨大涅槃卧佛、敦煌莫高窟那个高达三十多米的佛像就很能说明一切。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曾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故自汉以降,交通不绝,而佛教自西向东,以大月氏、罽宾为转输之中心。”佛教从丝绸之路的河西走廊东传是历史事实,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更长时间意义上,河西走廊上的月氏人、吐蕃、党项羌、西夏人、蒙古人,大多信奉佛教,河西走廊成为北方佛教的中心达数百年。因而,如果说佛教思想是宝卷的灵魂,那么,河西走廊就是宝卷的原乡。
其次,古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各地的各族人民—凉州人、张掖人、酒泉人、敦煌人,他们处于地理优势,优先接受佛教俗讲,倾听河西东来西往的佛学大师讲经,支持佛学大师西行、东进,甚至跟随一些佛学大师、比丘僧尼修行学佛,抄写佛教经卷,并长久地念卷和听卷,佛教对于他们就浸染颇深。同时,河西有中国最早的佛教译经之地,有佛家讲法道场,佛教的般若学、涅槃学、密宗、禅学、观音崇拜、弥陀崇拜等,就自然被河西人接受膜拜。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佛教石窟、佛教塔寺遍布各地。这样一来,河西人把阐述世界、宇宙、人生之理的佛教思想大力张扬了,他们抄卷、念卷以积德行善,做善男信女,笃信佛教,这也使得以佛教思想作为灵魂的宝卷这一民间通俗文学及其说唱艺术形式在这里深深根植、发展与繁荣了。
当然,河西文化并非单单就是佛教文化。河西文化漫长、丰富、复杂而独特。首先,在汉时,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汉代,孔孟儒家文化是其主流,河西走廊当然盛行儒家文化。河西文化中儒家文化同样是其主流。其次,传统庄老道术也在河西流传。而且,佛教思想、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及其道家思想在河西是融合发展的,它们赋予了河西文化独特的思想内涵,正是这种复杂独特的文化形态成就了河西文化,河西文化又孕育了敦煌学,孕育了与此相关的河西宝卷。从这个意义上说,河西文化孕育了佛道儒“三教”融合思想的《仙姑宝卷》《香山宝卷》和《救劫宝卷》等河西宝卷。可以说,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神话、传说、历史及其乡民的农耕、放牧生活等河西文化的诸多元素孕育了河西宝卷。
进一步说,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贸之路、玉石之路、军事之路,最主要的,它还是一条文化之路。在这条文化之路上,佛教等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互动融合的情致,赋予河西文化独特的区域特质。河西地区流传的宝卷,有与宗教内容有关的,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人物传奇的,也有寓言和童话故事的,还有现代故事版的宝卷。这些宝卷蕴藏着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宗教、民俗、社会学、语言学、音韵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丝绸之路乃至西北文化的活化石。我们知道,在政治、军事、经济等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中,文化的发展具有优先性。丝路河西宝卷的产生与发展,可以用这个原理来揭示:不是西部贫穷,就没有文化,就产生不出宝卷这样的复杂说唱艺术;文化和文学可能产生自原始区域、边缘地带。这是文化乃至文学史发生的一个基本现象,甚至是规律性的基本常识。
三、“三教”融合的文化形态及其伦理悖论河西文化包括河西原始文化、经史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河西文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蕴深厚。丝路河西宝卷当然是其一个主要的品种之一。从地域文化特征和思想特征来讲,河西宝卷是一种独特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尽管它有自身的特点,但它也由此呈现了中国文化形态存在的基本面相。同时,河西宝卷又以传播儒家贤孝思想为主,它的文本也包含传统文化的男权主义意识及其思想。这给现代文化发展诸多启示。
就是说,宝卷的思想其实很复杂,各个宝卷的主题也不尽一致,需要我们用现代文化意识来对待。就其具体内容来说,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1)“三教”融合及其文化品格;(2)教化功能及其悖论性启示;(3)宝卷的“善男信女”形象——贤良女性、状元郎与男权意识。
首先,河西宝卷的思想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形态的“三教”(佛道儒)思想,而在这些宝卷里,“三教”思想又是被作为“真经”、“经典”来看待的。例如《达摩宝卷》卷末道:“愚阅宝卷,仰体佛意,捐资镌版,刷印发送。用广佛之慈悲,启后圣之智慧,而后得书善信,敬之慎之,体之参之……如是,是圣佛仙之体用,然则三教之道,以一贯之,而三教之德,浑然一理。诗曰:德犹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息,期望后贤详解。”在所有宝卷中,“三教之道,以一贯之,而三教之德,浑然一理”。而且,大凡佛教宝卷,“佛意”是其主脑,因果故事是常见模式,佛理、道规和儒家文化又交相融合。这构成宝卷的基本主题及其文化形态。
“紫竹黄根班笋芽,道冠儒履十袈裟。红莲白藕绿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达摩宝卷》)“姊妹宝卷初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善男信女虔诚听,增福延寿并消灾。三教经文在世间,存心普度话长篇;人生行善无冤孽,死后能入九泉宵,可惜凡人看不破,千般刁诈像风颠;望君超出红尘外,免得后来受苦煎。”(《姊妹花宝卷》)各类宝卷中这些最常见的导语及其惯用语就充分印证了宝卷思想主题的这一趋向。所以,“三教”思想为河西宝卷的灵魂(古代及其前期宝卷大体如此,后来宣扬儒家忠孝观念成了核心母题)。宝卷的重要思想特点是“三教”思想融合。
大量产生于明清时代的河西宝卷,情形大体如此。因为我们只要选择已经收集到的任何一部丝路河西宝卷集,从其卷目就可以清晰看出其思想主题—佛道儒“三教”思想融合的大体端倪。如丝路河西宝卷中的永昌宝卷(上—14)(下—18)的总目有32部,它们是《香山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天仙配宝卷》《仙姑宝卷》《劈山救母宝卷》《康熙唐王游地狱宝卷》《刘全进瓜宝卷》《昭君和番宝卷》《二度梅宝卷》《包爷三下阴曹宝卷》《吴彦能摆灯宝卷》《朱春登征西宝卷》《蜜蜂计宝卷》《金凤宝卷》《双玉杯宝卷》《烙碗计宝卷》《双喜宝卷》《丁郎寻父宝卷》《侯美英反朝宝卷》《紫荆宝卷》《鲁和平骂灶宝卷》《方四姐宝卷》《女中孝宝卷》《继母狠宝卷》《乌鸦宝卷》《救劫宝卷》《小老鼠告状宝卷》《红灯记宝卷》《闫小娃拉金笆宝卷》《鹦哥盗梨宝卷》《六月雪宝卷》等。在这些宝卷的前6部中,佛教、道教思想是其灵魂,后26部,儒家忠孝节义思想是其灵魂。
我们知道,在“三教”中,佛教以劝善为主,道教以重玄之道为核心,儒家思想则以贤孝为道德核心,但“三教”各自的重心每每互相渗透,佛道儒“三教”思想很融洽、融合。这一特点与趋向,在最早的宝卷《香山宝卷》中体现得也较为充分。在《香山宝卷》中,黄龙真人与太白金星奉劝观音妙善,妙善回答他们的一段对白,就表现了妙善公主修行信佛修炼意志的坚定以及她对佛法的深刻参悟与理解(引文见第二章第一节,为避免引文重复,此处略去)。这段文字也明确地表明,观音菩萨本人是个通透道家、儒家之理的菩萨,作为菩萨,她张口就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