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貌相集(影像札记及其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貌相集(影像札记及其他)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4.93 5.5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秦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4340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3553686

上书时间2024-07-0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秦颖,198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曾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广东花城出版社工作,曾任《随笔》杂志主编,现任职于南方出版传媒总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编审。
业余从事学术研究、写作、翻译和摄影。在《史学史研究》《读书》《随笔》《书城》《书屋》《鲁迅研究月刊》《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评论》《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目录

王元化
王养冲
牛汉
忆明珠
冯骥才
朱正
朱厚泽
朱健
孙道天
汪澍白
李普
李冰封
李学勤
严秀(曾彦修)
苏福忠
邵燕祥
吴江
张鸣
张思之
何兆武
何满子
陈乐民
陈丹青
沈昌文
周有光
宗璞
杨宪益
姜德明
钟叔河
莫言
流沙河
贾植芳
耿庸
高健
高莽
章明
萧乾
黄裳
黄一龙
黄宗江
葛浩文
舒芜
翟永明
缪哲
薛忆沩


内容摘要
 秦颖著的这本《貌相集(影像札记及其他)》的原点是人像摄影,这些摄影作品虽然只是记录了作为采访对象的众多学者生命中的一个瞬间,但仍然能留下其人的风采、神态乃至性格。文字部分则记录了作者与这些人物的交往,无论是一面之缘,还是持续几十年的知交或忘年交,都是有意义的记录,能拓展镜头的视角,将照片的主观视觉深化,从某个侧面展示镜头中人的性情、学识以至修养。

精彩内容
 他起身取了一本《思辨录》送我。我知道,谈了这么久,王先生已经累了。得告辞了。征得他的同意,我拿出照相机拍照。时序还是早春,天黑得早,近5点时分,室内已经相当昏暗。王先生在原位坐好,我来不及细想,用闪光灯的反射光,拍了十几张。拍完了,王先生说有一个朋友给他拍过一张,他比较喜欢,拿出来给我看,说如果要用可拿去。2005年第三期开始,《随笔》试着在文章中发一幅作者近影,我给王先生拍的一幅用在了文中。在之后《随笔》作者的走访中,这张照片被不少老先生提及。
回来翻看《思辨录》,知道其中摘编了先生六十
年来陆续所写的文字,内容涉及思想、人物、历史、
政治、哲学、宗教、文艺、美学、鉴赏、考据、训诂
、译文校订等各个方面。这已是第四次编订,“内容增加了将近一半,全书收文三百七十七则,要算各个本子中收罗最全的一个本子了”。先生将之作为“定本”,“因为按我的体力、精力来说,今后不可能再写出更多文字,再作新的增补了”。这是一生思辨的精华,先生送我此书,当是对我这个“新手”的鼓励,同时也寄予了厚望。
王先生热情、平易、亲切、睿智,侃侃而谈中,话题总是自然地转换、连接。作为晚辈没有感到任何压力或担心。此时不禁想起了《清园自述》中王先生
回忆与林毓生先生交往的一段描述:“我陡然对他萌生了好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由于他在谈论中,所显示的那种处于自然的对人平等的态度,这是许多人不容易做到的。因为那些人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使人慑服,对人考量,或向人炫耀的居高临下的态度。
……人类的感情是微妙的,你对一个人的好感,往往
不是对这个人经过了审慎的衡量或理性分析,而是凭借着他所说的某些具有个性特征的话语,或在他脸上流露出来的某种情绪,它们好像是他心灵的窗口,把他内在的人格全部呈现在你面前,而这一切多半是在你还来不及思考的一瞬间发生的。”这段话好像写的就是我这次拜访的感受。
2005年8月再次去上海时。自然有了再次拜访。
抵达上海后,往庆余别墅王先生的房间打电话,没人接听。前一天在拜访何满子先生时,听他说过王先生
没离开上海。再打电话到前台一问。才知先生住院了。通过电话探问,得知住瑞金医院9区811床。我们第二天去拜访时,王先生正躺在床上输氧。见我们到了,马上拔了输氧管,坐起来聊天。
王先生谈到当年《随笔》第四期。认为刊物办得不错,有勇气,内容上还有一些新变化:文章有力度,而且推出了一些新人。他特别提到何兆武先生第四期上发表的《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八十周年感言》,国学研究院短短四年。导师四位,学生先后不过百人,其成绩支撑了文化转型时期我国精神文明与学术思想的半壁河山。当谈及文中感叹羡慕现在的学者有条件可以认真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我提起了多次听何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这一辈子都在打杂,没有完整的时间做自己的事。”王先生接话道:“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始终被各种运动、任务、工作驱遣。不能尽心做学问。”因为口述自传在当时颇流行,我问王先生有没有想过写一本口述自传。他说做过,但没法做成,失败得很。最近香港凤凰电视台还在约做节目,婉谢了。
“他们说我口才不错,为什么不做?因为我的口述变成文字后,很糟糕,很不堪。我个人对文字的要求很高,喜简朴,不尚华丽。而我是个笨人,写的文章在人家看来不错,很流畅,但我从来都不是一气呵成。
而是反复改出来的。当然有时写一个什么长文,会有顺畅的时候。但总的说来是反复修改的结果。做文章前,先要定调,高了低了,唱起来就会走样,而要定准调不容易。我眼睛右眼失明,左眼能看一点点。根本不能阅读。试过几次口述,做出来都失败得很,我不能忍受,所以只好作罢。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那本《清园自述》,是根据日记整理的。”王先生善解人意,对我们的到访,表示感谢,同时又表示歉意,说现在无法写文章了。但他却将《随笔》放在了心上。不久之后,王先生的助手蓝云女士用电子邮件给我们发来了两篇稿件,发表在当年第六期:《谈老年之爱(外一篇)》。
与王先生的接触,对我个人还有另一重影响。“文章不厌百回改”是小时候家父教我们兄妹俩作文时常说的话。但我总觉得,别人的文章好像都是一气呵成。以后的读书和工作,也没有遇到过哪位大家将自己的写作习惯和盘托出。有一次拜访朱健先生,他谈到胡风先生写文章前,总是沐浴更衣,然后静坐思考几天。一旦提笔,几万字,几十万字一气呵成。王元化先生“喜简朴,不尚华丽”的文风和“反复修改”的写作方法让我感到亲切的同时。也增添了写作的自信。
2013年2月P4-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