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3.12 3.4折 3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包祖晓

出版社华夏

ISBN9787508088730

出版时间2016-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3643183

上书时间2024-07-0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包祖晓著的《唤醒自愈力》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心”密切相关;对于生命体来说,“心”更加重要,疾病只是我们生命过程中积存的各种问题的一种最表象的反映;要摆脱病痛,必须从“心”人手,深入人的“存在性”方面以摆脱困境。
作者相信,如果现在所有的心理障碍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在接受现代正规医疗的同时,能运用禅学智慧去调理身心,唤醒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愈力,那么大部分的病情可以得到更好的改善,也可以大幅减少药物的用量和种类,甚至有些心理障碍和慢性躯体疾病可以得到消除。这样,不仅减少了病人和社会的医疗支出,更重要的是,人会变得更健康,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作者简介
包祖晓,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浙江省台州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长期从事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擅长运用禅学理念和方法治疗各类神经症及心身疾病,著有《精神疾病诊治心悟》《抑郁症诊治心悟》《焦虑症诊治心悟》(待出版)。在国内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和浙江省科技成果各1项、国家科技二等奖1项、 科技一等奖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三等奖1项、台州市科技三等奖1项及国家发明专利1项。先后主持或参加各级科研项目共12项。

目录
第一章  健康相关主题与“心”的关系
  健康的关键是“心”的健康
  养生热与“心”的关系
  亚健康与“心”的关系
第二章  疾病与“心”的关系
  躯体症状常常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心”的因素是疾病的重要原因
  躯体患病后势必影响“心”
第三章  治病与“心”的关系
  治病需要调“心”
  调“心”可以治病
第四章  禅是调“心”疗愈之学
  禅解决的是“人”的“存在性”问题
  调“心”是禅的核心内容
  禅的调“心”疗愈思想
第五章  禅在疗愈身心中的价值
  坐禅的疗愈身心价值
  禅学智慧的疗愈身心价值
第六章  正念禅修及其在减压和疗愈疾病中的应用
  压力和疾病与错误思维模式及应对方法有关
  正念禅修的减压和疗愈疾病作用及机制
  正念禅修的常用方法
  正念禅修疗愈身心的实践
第七章  疗愈身心的禅语、诗偈和公案选析
  珍惜生命
  治病先调“心”
  生命需要意义
  真正的生命是超越“无常”和超越“无我”的
  向内追求
  无住
  亲自去实践
  人生不复杂
  控制欲望
  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体验孤独
  过于积极不一定是好事
  坦呈自我
  不要多事
  寻找“真我”
  信心铭
  证道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健康是一种综合的概念,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心”密切相关;对于生命体还说,“心”更加重要,疾病只是我们生命过程中积存的各种问题的一种反映;要摆脱病痛,必须从“心”入手,深入人的“存在性”方面以摆脱困境。
包祖晓著的《唤醒自愈力》内容雅俗共赏,不仅适合慢性病患者、心理障碍患者、身心疾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阅读和使用,还可供健康保健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者阅读和使用,对健康人群和高“压力”人群的修身养性也非常适合。
本书与《和自己和解:用禅的智慧治疗神经症》是姐妹篇,内容互补而不重叠,有兴趣的读者可相互参考。

精彩内容
 第一章健康相关主题与“心”的关系三、养生热的背后是“心”的作用1.健康恐慌迈克尔·菲茨帕特里克在《健康的暴政:医生及生活方式的控制》一书中提出:“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一方面我们活得更长,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我们也前所未有地害怕我们周围的世界。”这种畏惧会引起各种健康恐慌(或称健康焦虑),表现出对健康的担忧,确切地说是对“不健康”的担忧,也就是害怕生病,其根源是害怕死亡(又称死亡恐惧)。这是一种状态或者症状,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在中老年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社会实际情况看,中老年人的确是养生热的主要参与人群。
从存在主义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自出生以后必然会有“生的欲望”与“死的恐怖”之本能,一
方面,人类总希望自己不断向上,不断发展,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从而表现出:不想得病,不想死,想生存;想活得更好,不希望被人看不起,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承认;想多知道一些知识,想学习;想变得了不起,想得到幸福;想提高和发展等。这种“生
的欲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量,这种能量如果向外发展,能产生高于常人的建设性作用。可以说,这种欲望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自人类以文字记录思想之初,就有一条令人敬仰的思想线索,强调生命与死亡交织。马尼留提出:“我们在出生时就开始死亡;终点从起点就已经开始。”拉里·罗森伯格也提出:“死亡并没有在道路的尽头等候着我们,它一直都在与我们同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生命中存在着一条不证自明的真理:每件事物都会消逝,我们害怕消逝;可纵使要面对消逝和恐惧,我们不仅必须活下去,而且要尽可能地活好。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养生”似乎是大众为了使自己“生生不息”,调和“生的欲望”与“死的必然性”之间的矛盾,避免出现或缓解健康焦虑和死亡恐惧,有意或无意采取的措旆.2.孤独孤独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主要着眼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在老年人中尤为多见。被留守的父母,没有子女的陪伴,整个家显得寂静而空寞。于是,他们成了我们所说的“空巢老人”。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老年朋友尽管希望自己能够不给下一代带来负担,但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躯体疾病或多或少会自动地“找上门来”,他们开始独自面对躯体的不适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恐惧、焦虑。当一个人害怕体验由孤独导致的焦虑时,他便千方百计地使自己保持忙碌,努力使自己的周围处于“闹哄哄”的状态。就像美国早期时代的定居者“经常在晚上敲打坛坛罐罐,发出很大的喧闹声以便把狼吓跑”一样,养生热的参与者通过频繁地收看“养生节目”、参加“养生讲座”和“养生活动”,使自己处于喧闹之中以避免产生孤独的焦虑。
有一位“养生忠实粉丝”因受睡眠问题困扰多年前来咨询,经过询问病史、精神检查、心理测评等相关评估后发现,来访者目前的焦虑情绪比较明显。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该来访者独自一人生活已3年,子女常年在外做生意,孙辈儿也随他们的父母生活,一
年相见次数屈指可数,而最近更是比较担心自己和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因为她目前在照顾的哥哥正在经历着病痛的折磨,但是现在的医疗水平只能维持治疗。
所有这些使她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和隔绝,意识到个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无助。为了抗拒孤独带来的焦虑感,该来访者让自己忙碌而“充实”地生活着,不仅收看各个电视频道上的“养生课堂”,对照着“专家意见”去“进食和生活”,还参加“健身操”、“街舞”、“太极剑”等“养生活动”。但是,一年下来对自己的睡眠却没有多少帮助。
可以看出,“养生”是大众害怕“赤裸裸地面对存在”,逃避“孤独”所使用的打发时间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养生”活动与听音乐、看电视、读书、上网、聊天等娱乐活动的性质类似,都是人们用以避免待在孤独的空间、消除孤独的时间所采取的措施,所不同的是形式而已。P9-1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