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英译原理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论语英译原理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8.97 5.6折 15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蔡新乐|责编:刘艳

出版社中国社科

ISBN9787520399739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58元

货号31505647

上书时间2024-06-29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蔡新乐(1964-)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译》联合主编,翻译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文学理论暨翻译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儒家翻译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  思路的可行性:“求放心”的意义
  第二节  翻译研究的处境及其问题
  第三节  儒家翻译学的趋向及其任务
  第四节  儒家思想的负载词、关键词和核心词与本书的研究重心
  第五节  “中国译论”的建构与儒家翻译学的内德打造:尼采的“透视主义”与儒家的“感通”
  第六节  安乐哲的“中庸”focusing the familiar的“透视主义”问题
  第七节  “中庸”之导向、《论语》英译原理研究与本书的探索课题
第二章  “心”丢了以后:《论语》中“一以贯之”的今译和英译问题初探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一贯之道”:传统疏解中的“心与理”与现代疏解中“心”的缺席和“理性”的登场
  第三节  今译的问题:没有“心”的“思想”与只见“理性”的“学说”、“原理”
  第四节  英译之中的“一贯之道”:“原理”的霸权与“线索”的暴敛
  第五节  英文亦需之“心道”:“一以贯之”之三重意蕴及其仁化循环和自我回归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思之心”英译的原理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儒家之“思”的意义
  第三节  三种“常识”之于儒家思想的(跨文化)传译
  第四节  “心”的传译需要“极其原理”
  第五节  “诗教”与英译之“心”
  第六节  本章小结:跨文化交流需走上心心相印的“恕道”
第四章  求放心以成中庸的英译:以“民鲜(能)久矣”为个案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无中庸,何以得儒家思想之正解及其外译之进路?
  第二节  今译的不通与混乱及其出路:峻极于天的追求与熊十力的中庸观
  第三节  英译的问题与“中庸”的外传的支点
  第四节  《中庸》表达英译解决方案:求放心,道家与儒家的比较及莎士比亚与海德格尔的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从“绘事后素”的理解看〈论语》英译的方法论问题——与鄢秀、郑培凯商権
第六章  《论语》之中“仁”的英汉译解原理简论
第七章  儒家的“回环道路”与〈论语·学而》章的今译和英译
第八章  “圣人气象”如何再现?——论〈论语》的“心源”导向的跨文化英译
第九章  夫子“作与不作”的历史意义与跨文化英译原理研究
第十章  “闻一知二”的子贡跨文化英译形象的原理初探
第十一章  子路的“知与不知”三层意蕴的中庸之道跨文化译解初探
第十二章  中庸解〈论语〉及其跨文化问题:以“两端”为例
第十三章  〈论语〉英译要求中庸的回归:以“异端”的处理为例
第十四章  〈论语〉英汉译“天”与“德”的缺席:中庸解“子以四教”
第十五章  结论
附录  认识论的侵入与“道”、“德”的失守:许渊冲英译《论语》问题之管见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提出应建构出适应历史需要的儒学翻译学,将中华文化思想精华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推动翻译研究走出后现代虚无主义的困境,最终建立起新的“跨文化的人的构成”的理论系统,以促使翻译研究的理论建构走向“中国化”道路。并以此为思想导向,致力于儒家思想的方法论的探索及其在《论语》英译之中的系统性运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