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抗焦虑,接纳自己
  • 对抗焦虑,接纳自己
  • 对抗焦虑,接纳自己
  • 对抗焦虑,接纳自己
  • 对抗焦虑,接纳自己
  • 对抗焦虑,接纳自己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对抗焦虑,接纳自己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8.16 6.2折 109.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加]莎伦·贝格利 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18091881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09.9元

货号31333483

上书时间2024-06-29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引言  我们都活在这个焦虑的时代
  焦虑时代的“疯子”
  每个人或许都有点疯狂
第1章  别怕,强迫症只是我们对抗焦虑的方式
  强迫行为、冲动行为与成瘾行为
  被焦虑驱使的强迫行为
第2章  强迫症,对抗焦虑的本能行为
  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无法控制的行为欲望
  我必须这样做,否则就不能避免灾难
  强迫症并不是焦虑症
  无法解释原因的强迫行为
第3章  应对强迫症,让焦虑自我消退
  暴露与反应预防治疗法
  正念认知疗法
第4章  消除焦虑,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
  人人有怪癖
  强迫型人格障碍并不等于强迫症
  疯狂的规矩
  工作、工作,还是工作
  只要我能赢,我就会重复这些事情
  我的仪式感,你的强迫行为
第5章  电子游戏中的强迫症,用打游戏对抗焦虑
  心流,让我们对电子游戏欲罢不能
  利用多巴胺
  电子游戏设计中的心理学
  令人上瘾的电子迷药
  每个人都会陷入强迫游戏的危险吗
第6章  手机和网络中的强迫症,用不停上网对抗焦虑
  网瘾是一种病吗
  我们都有“错失恐惧”的心理
第7章  疯狂还是怪癖,强迫症只是焦虑行为的反应
  布置珍品陈列室是一种强迫行为吗
  怀疑的疯狂
  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一些强迫行为
  疯狂的旅行者:我觉得我必须走
  弗洛伊德的解释
  疯狂囤积的泼留希金
  被取代的弗洛伊德,关于强迫行为的新解释
第8章  强迫性囤积,用囤积行为对抗焦虑
  收集行为并不等于囤积行为
  囤积行为的过去,科利尔兄弟综合征
  囤积行为属于强迫症吗
  囤积者的6个基本特征
  如何消除囤积行为,扔掉无用的物品真的那么难吗
  为什么会出现囤积行为
  我们可能只是爱好收集
  囤积物的慰藉
第9章  强迫性获取,用过度获取对抗焦虑
  强迫性购买,谁是购物狂
  买还是不买,我们为什么会过度购物
  盗窃癖,他们为什么会管不住自己
  藏书癖背后的疯狂
第10章  强迫性有所作为,用强迫性奉献对抗焦虑
  我能感受你的痛苦
  焦虑的利他主义者
  强迫性创作,我是为了画画而活着
  从未停止创作
  无力抵抗的写作欲望
第11章  强迫症患者的大脑,危险,现在必须减轻焦虑
  强迫症患者的大脑回路
  囤积者的行为可能源于大脑皮层的损伤
  帕金森病患者的奇怪案例
  我们不是多巴胺的奴隶
结语  用强迫对抗焦虑,这就是大脑馈赠的礼物
致谢

内容摘要
 你是否经常反复确认门有没有锁好?
你是否喜欢囤积大量的物品?
你是不是一个停不下买买买的购物狂?
你是不是经常幻想自己会遭遇危险?
……别怕,这些强迫行为是我们对抗焦虑的方式。
强迫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定要摆齐的水杯,一定要从尾部开始挤起的牙膏,一
定要按照颜色排列的手机APP,反复确认门有没有锁好。本书通过非常多的实际案例,重新审视了这些行为,及其这些行为背后的科学,揭示了人类强迫行为的真相。
这本书告诉我们,不管是我们普通人的一些温和的强迫行为,还是一些偏激的强迫症,其本质都是对抗焦虑,这也是大脑赠予人类的礼物。

精彩内容
 大概在30年以前,“瘾”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字眼
。人们出于对某事的强烈兴趣而过度沉溺其中的现象,都会被贴上“成瘾”的标签,比如“我购物成瘾”。有的人还会对织毛衣、
做瑜伽、慢跑、工作、冥想、赚钱(有些书中曾提到过“赚钱成瘾”的案例)、玩魔方(1981年《纽约时报》中的一个故事曾讲到,魔方是一种“令人上瘾的发明”)等成瘾。神经生物学家曾经发现,吃巧克力上瘾的人对托伊舍松露极度渴望时的脑回路和吸毒成瘾者对尼古丁、鸦片等物质犯瘾时的脑回路是一样的。神经生物学家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流行社会学家对成瘾问题的关注。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这一代人开始沉迷于邮件、
工作、玩网络游戏《愤怒的小鸟》、发Facebook动态……我们过度做的这些事情都变成了难戒的瘾。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研究人员一直无法将精神病学层面的“成瘾”概念与人类行为真正地匹配在一
起。2013年春天,这一
科研壁垒终于被打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最
新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简称DSM),并首次认定了一
种成瘾行为:赌博障碍。
这本书被誉为精神病学领域的“圣经”。
赌博之所以会被列入成瘾行为,是因为它符合了三个标准。数十年来,这三个标准一直被用来定义成瘾的特征。第一,人们刚开始尝试这种行为或物质时精神极度愉悦。一
旦有了第一次体验,尝试者很快就会上瘾。第二,成瘾的人会一再纵容自己,依靠越来越多的某种东西或行为来获得同样的快感。第三,停止成瘾行为会引发痛苦的戒断症状,就像戒毒一样令人痛不欲生。
从这些标准来看,21世纪人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似乎并不像“成瘾”。人们在使用电子产品时的感
觉也跟“成瘾”不太一样。
主要是因为其中缺少了“成瘾”标准中必不可少的享乐元素。至少对我来说,强迫性地反复查看邮件的感觉更像是强迫症患者不停地洗手、一再摆正照片时的那种体验。这些行为更像是你迫不得已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发自内心想去做的事情;这些行为也许可以减轻焦虑(如果我能在5秒内回复那封邮件,那个难搞的资源是不是就不会被竞争对手抢走了?),但并不能为人们带来快乐。
这些都是强迫行为,还算不上是成瘾。
强迫行为和成瘾有何区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比如“强迫性购物”与“购物成瘾”,谈起时都会提到“冲动”这个词。但本书主要讲的是强迫行为,而非成瘾。让我们来看一下专家们是如何解读它们之间的区别的。
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们之间难以想象的微妙差异简直模糊到令人大失所
望。
强迫行为、冲动行为与成瘾行为非常感谢那些友好接受我不断提问的朋友们,没有他们,我那些层出不穷的问题将永远无法得到解决。但遗憾的是,在收集了众多人的答案之后,强迫行为的科学轮廓对我来说仍不够清晰。曾经有人尝试着向我解释:“嗯,成瘾行为是由神经元和荷尔蒙之类的东西控制的,而强迫行为的根源在于心理,只不过是受生理机制的支配。”在200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文章的作者不经意地造出了“冲动强迫性的性行为”一词,并把它定义为“一种成瘾行为”。三个概念在文中同时出现:冲动的、强迫性的、成瘾的,三者的混淆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强迫行为、冲动行为、成瘾行为,三者之间的分界线一直都在发生着转变,如同人们的时尚品位一样,不断变换着。但它们之所以如此混杂不清,实际上是由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及其不断修订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所造成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畅销了几十年,其各个版本中对饮食失调、焦虑症等综合症状的定义均将成瘾、强迫和冲动的概念杂糅到了一
起,给读者一种三者可以相互替代使用的错觉。《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甚至没有给强迫症划定一个明确的范围。如果没有其他资料的话,第一次看到“强迫症”这个名词时,顾名思义,大部分人可能都会以为这是一种强迫障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早期版本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曾对强迫症进行了描述,称其具有反复发作、持续不断去做某事的冲动的特点。
P17-1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