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白璧德与学衡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际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白璧德与学衡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7.48 5.4折 106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85718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06元

货号31285634

上书时间2024-06-29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从白璧德所提出的“国际人文主义”的概念出发,在阅读大量白壁德英文原著、学衡派报刊和相关一手史料基础上,打破前人对学衡派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保守主义、古典主义、人文主义等的论断,重现挖掘白璧德所倡导的国际人文主义运动与学衡派的联系。本书以双重跨文化研究的视角,一方面回到白璧德的西学背景,探讨其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形成国际人文主义的构想,并进而澄清了白壁德的宗教信仰问题;另一方面细致考察了学衡派的跨文化实践,并对梁实秋与学衡派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位,勾勒出中国国际人文主义发展的谱系。



作者简介
李欢,广东茂名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2006年-2010年就读中山大学旅游管理系,获管理学学士学位,兼修翻译双专业,获英语毕业证书;2010年-2012年就读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2016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翻译文学研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表有》《走向白璧德:学衡派之“前史”——以梅光迪、胡先骕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1期)、《“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重跨文化构想与实践——重估学衡派研究》(《文学评论》2015年第1期)、《白璧德与学衡派的相遇——读张源著<从“人文主义”到“保守主义”——<学衡>中的白璧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期)。

目录
绪论“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重跨文化构想——重估学衡派研究
  第一节  从“守旧”到“保守主义”——学衡派的历史评价
  第二节  保守主义、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学理上的学衡派研究
    一  重估大陆学衡派研究
    二  重估港台学衡派研究
    三  重估海外学衡派研究
    四  学衡派研究局限与跨文化研究构想
  第三节  学衡派与中国语境下的“人文主义”
  第四节  “国际人文主义”构想的提出——白璧德与学衡派的双重跨文化实践
第一章  白璧德的“国际人文主义”思想
  第一节  “国际人文主义”生成的文化空间
    一  “国际人文主义”的摇篮
    二  “国际人文主义”的文化积累
    三  “国际人文主义”运动的前奏
    四  “国际人文主义”运动的发生
  第二节  “国际人文主义”的思想线索
    一  人文主义的概念
    二  实证主义的方法
    三  二元论
    四  经验的三个层面
  第三节  “国际人文主义”生成的思想背景
    一  前学衡派时期的白璧德:反思近代文明
    二  学衡派时期的白璧德:反思西方文明
  第四节  “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面视界
    一  白璧德的思想转向——从宗教到人文主义
    二  “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面视界之一——内在超越的人文主义信仰
    三  “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面视界之二——宗教人文主义
  第五节  “国际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内核
    一  贵族式的人文主义教育
    二  精英式的德治理念
    三  “国际人文主义”教育的展开
第二章  学衡派“国际人文主义”实践史溯源
  第一节  梅光迪
    一  留美初期的文化心态
    二  留美初期的文化思考
  第二节  吴宓
    一  早年经历——浸染于“关学”
    二  清华学堂的学习经历
    三  接受白璧德人文主义的契机
  第三节  胡先骕
    一  留美前的“君国相合”思想
    二  留美时之思想探究
    三  留美归国后之政治思想
第三章  汉译中的人文儒学
  第一节  吴宓之译文示例
    一  译文选择的双重动因
    二  译文的现代姿态
    三  译文中的“新儒学”
  第二节  胡先骕之译文示例
    一  译文选择的双重动因

内容摘要
本书从白璧德所提出的“国际人文主义”的概念出发,在阅读大量白壁德英文原
著、学衡派报刊和相关一手史料基础上,打破前人对学衡派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保守主义、古典主义、人文主义等的论断,重现挖掘白璧德所倡导的国际人文主义运动与学衡派的联系。本书以双重跨文化研究的视角,一方面回到白璧德的西学背景,探讨其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形成国际人文主义的构想,并进而澄清了白壁德的宗教信仰问题;另一方面细致考察了学衡派的跨文化实践,并对梁实秋与学衡派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位,勾勒出中国国际人文主义发展的谱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