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会心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国学会心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0.1 2.4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义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0574

出版时间2014-09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3040685

上书时间2024-06-2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义澳门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提倡“大文学观”、“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开拓文学图志学、文学地理学、文学民族学、中国叙事学、诸子还原学等学科分支和思想文化领域。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20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叙事学》、《中国古典文学图志》、《楚辞诗学》、《李杜诗学》等。

目录
小序
第一辑 大国学术风范
现代大国应对自己的文化深入还原
我是如何还原诸子的?
先秦诸子发生学

第二辑 游弋子海
《论语还原》的方法论效应
回到本来的孔子
庄子的鱼和老子的牙
借问庄子您是谁?
还原孙武子

第三辑 经典论要
《史记》论要
李杜论要
陆游:诗魂与越中山水魂
桐城派与“文章的清朝”

第四辑 现代大国学
国学热与建立“现代大国学”
“现代大国学”的内涵和魄力
《格萨尔》千年纪念
五四:一种新文化哲学的考察
鲁迅与孔子沟通说
钱锺书与现代中国学术

第五辑 精神谱系学
建造“中国心灵”
文学史研究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
以大文学观重开现代文学史的新格局
元气:来自文化根脉的深处

第六辑 治学路径
给中国的文化或文学发一张现代身份证
聊以充数的治学经验谈
治学的五条路径

内容摘要
 《国学会心录》是作者杨义近二十年来关于国学和文化的短文、答问和讲演。
“大国学术风范”为首辑,是全书的头脑,讲的是一个现代大国如何把握国学的方向、流程,及胸襟
、魄力。
“游弋子海”一辑居其次,对中国文化的源头水域进行巡阅,这是深入国学研究的根本,离开群经诸子,不足以言国学。因而这一辑是全书的心脏所在。
“经典论要”一辑,是考察国学的流脉,由汉到清,绵延不绝,所辑包括汉、唐、宋、清,可窥豹一
斑。
再到“现代大国学”这属于丹田之气的一辑,已是气脉打通,因而再来“精神谱系学”一辑,就进入文化血脉源流的考究了。
“治学路径”一辑殿后,自省是如何进入国学天地的,其中尤为强调“眼学、耳学、手学、脚学、心学”五学并用,探讨了国学与自我的个性化问题。

精彩内容
 以礼解经,就是以当时士人行为规范来把握他们的办事方式,它应该与以史解经、以生命解经相互配置。由此又可以推导出《论语》第二次编纂,发生在庐墓守心孝结束,子夏、子张、子游推举有若主持儒门(鲁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77年)的很短时间内,这在《论语》文本中留下足够的生命痕迹;第三次编纂
发生在曾子死(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后不久,这是柳宗元在《论语辨》中考证出来的,宋儒程朱辈也认同这个说法,《论语》文本中也留下足够的生命痕迹。第一次编纂的主持者,据郑玄说,是仲弓、子游、子夏,这条线索经过荀子,通向汉儒;第三次编纂的主持者是子思及乐正子春等曾门弟子,这条线索经过孟
子,通向宋儒。二千年儒学的汉、宋两大学派,在《论语》于春秋战国之际五十余年间的三次编纂中,埋下了它们最初的源头。
这也告诉我们,东周秦汉的书籍制度与宋以后的刻本制度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它往往不是一次编成的,或先有一
个祖本,然后在多次编纂中有所调整、有所增删;或组简传抄、单篇别行,抄录、口传、汇集、整理交叉进行,从而在不同时间、
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手中,形成了类乎考古学的“历史文化地层
叠压”。研究者不应抓住后来叠加和扰乱的某些痕迹,就攻其一点不计其余,轻易地斥之为“伪书”;也不应由于记载很早,就忽略有晚出的材料掺入并叠加于其中。认真的态度,应该是细心辨析文本中的裂缝,各家记载的差异,材料沾染的飘尘,推究不限于真伪的多种可能性,究其发生,察其原委,从字里行问窥见生命的脉动。若要形容这种研究方式,当可用得上“披沙拣金,集腋成裘”八个字。《太平御览》卷八一一引《岭表录异》,有唐末郑圮的《伤淘者》诗:“披沙辛苦见伤怀,往往分毫望亦乖。力尽半年深水里,难全为一
凤凰钗。”也就是说,这种在战国秦汉典籍中辨析“历史文化地层
叠压”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
我常有一种感慨,在材料的缝隙中发现古人生命的存在,或者说“以迹求心”,是需要悟性,需要敏锐的眼光的;而某些科班训练却钝化了被训练者的悟性和眼光,把材料当成死材料,对其中蕴含着的生命脉动视而不见。在这一点上,有些学者简
直不如一个破案的警察,一个有经验的警察看到人室盗窃者的一个脚印,如获至宝,知道上面隐藏着人的生命信息,从中可以分析出入窃者的年龄、身高、胖瘦、走路姿态,给破案提供八九不离十
的参考。但是按照这些学者的方法,只要拿尺子量量脚印的方位和尺寸大小,就心满意足,觉得非常“实证”了。许多人读《史记》,连“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都不问一问老子仅是“周守藏室之史”,对于如此官阶,先秦的官方文字会把他的里籍记录得如此详细吗?《史记》记载那么多人,里籍记得最详细的,只有三个人,一是《本纪》中的刘邦,“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二是《世家》中的孔子,“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第三个就是《列传》中的老子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老子的详细里籍,应是司马迁二十岁远游所得,《史记·太史公白序》说:他“二十而南游江、
淮,上会稽,探禹穴,……北涉汶、泗,讲业齐、鲁
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息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他到过刘邦、孔子的故乡,而“过梁、楚以归”,是指他过大梁之墟,观秦引黄河水灌大梁而灭魏的遗迹,以及信陵君拜访岩穴隐士,不耻下交的城东之夷门;而又经过“楚”,按照他回洛阳、长安的路途计,这个楚只能是“陈楚”,即老子的家乡。
既然司马迁到过老子家乡,又公布了老子家族一
直传到西汉文、景之世的家谱,那么他对老子传的书写对象,是清楚的,并不像某些疑古者戴着有色眼镜说的,分不清老聃、老莱子、太史儋。
司马迁是警惕有人将老聃混同于老莱子、太史儋,才把他们与老聃著书不同,游说秦君并非隐士,进行分别辨析。司马迁心里明白,老子就是在传记末了又强调的“李耳无为白化,清静自正”;就是《太史公自序》说的“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循孰理,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至于梁启超发现,老子传八代就到文、景之世,而年少于他的孔子传了十三世;尤其是老子之子李宗为“魏将”,如果按照周烈王于魏文侯四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为诸侯来算,距老子出生已经一百六七十年了,因此他的儿子无论如何是够
不上的。新发现的唐朝墓碑中,有《唐右骁卫朔坡府故折冲都尉段公墓志铭》,其中记载:“公讳会,字志合,淄州邹平人也。其先颛项之苗裔。盖李宗自周适晋,仕魏献子为将有功,赐邑封段干大夫。孙木,文侯之师,偃息藩于王室,因地命氏,遂
立姓焉。,’这块墓碑照顾到李宗够不上魏文侯,就把他为魏将的时间上推了百年左右,安置在魏献子执政晋国的时期(公元前514一前509年),这倒是对上榫卯了。P6-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