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正确的可能
  • 一种正确的可能
  • 一种正确的可能
  • 一种正确的可能
  • 一种正确的可能
  • 一种正确的可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种正确的可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8.15 5.4折 52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 格雷姆·加勒德 [美] 詹姆斯·伯纳德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65629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2元

货号31515378

上书时间2024-06-2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古今中外28位政治思想家,对他们的生平与思想进行了高度浓缩的精准概括,在不长的篇幅中,清晰地勾勒出他们的思想核心,让读者可以快速理解政治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
直指政治的核心,帮助读者搭建理解政治的基础。作者通过对历史上政治思想家理论的探讨,将“权力与正义是政治的一体两面,一切政治问题都在围绕它们展开”这一观点逐渐剖出,为读者思考政治问题建立坚实立足点。
语言生动又不乏深度。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领读者,深入伟大思想家们的问题与论述的核心地带。并用他们的智慧成果直面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引导读者尝试用所读所思分析现实,解读当下世界。
落脚现实,帮助我们用政治智慧面对多元、混乱又撕裂的后疫情时代。在今天,纷杂的信息多于沉思的智慧,片面浅薄的情绪输出要比审慎负责的事实分析更受追捧,了解政治思维,学会政治地思考,有益于我们抵挡极端思维的侵袭,更清楚地理解现实,更好地去生活。毕竟,我们作为政治的动物,无法活在政治的真空之中;毕竟,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却时刻关心着你。

目录
目  录
前言? 政治——一种正确的可能? …………………………… i
古 代……………………………………………………………… 1
1… 孔子:圣人… …………………………………………… 3
2… 柏拉图:剧作家… …………………………………… 10
3… 亚里士多德:生物学家… …………………………… 17
4… 奥古斯丁:现实主义者… …………………………… 24
中世纪?………………………………………………………… 31
5… 阿尔·法拉比:伊玛目… …………………………… 33
6… 迈蒙尼德:立法者… ………………………………… 42
7… 托马斯·阿奎那:布道者… ………………………… 51
现 代?………………………………………………………… 59
8…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爱国者… …………………… 61
9… 托马斯·霍布斯:专制主义者… …………………… 69
10… 约翰·洛克:清教徒………………………………… 78
11… 大卫·休谟:怀疑论者……………………………… 85
12… 让— 雅克·卢梭:公民… …………………………… 93
13… 埃德蒙·柏克:反革命者…………………………… 101
14…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主义者……………… 109
15… 伊曼努尔·康德:纯粹主义者……………………… 117
16… 托马斯·潘恩:政治煽动者………………………… 125
17…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神秘主义者…………………………………………… 133
18… 詹姆斯·麦迪逊:建国者…………………………… 140
19…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先知… ………………… 148
20…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个人主义者… …………… 156
21… 卡尔·马克思:革命家……………………………… 164
22… 弗里德里希·尼采:心理学家……………………… 173
当 代? ………………………………………………………… 183
23… 莫罕达斯·甘地:战士……………………………… 185
24… 汉娜·阿伦特:被遗弃者…………………………… 193
25…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极端自由主义者…………… 201
26… 约翰·罗尔斯:自由主义者………………………… 209
27… 玛莎·努斯鲍姆:自我开发者……………………… 218
28… 阿恩·奈斯:登山者………………………………… 226
结论? 政治与哲学的不幸联姻……………………………… 235
思想家年表…………………………………………………… 242
进一步阅读建议?……………………………………………… 244
译名对照表…………………………………………………… 251
致 谢? ………………………………………………………… 266

内容摘要
当今时代,全球化衰退、阶级差距拉大、两性对立加剧、身份政治兴起、“取消”政治流行······面对这样的世界,人们抱怨政客的同时,对政治采取了漠视的态度,似乎政治是无用且恶臭的。然而,事实上,我们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正是政治的。如果我们想了解当今的政治世界,我们就需要了解政治的基础及其设计者,而本书正是两者结合的完美指南。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介绍了历史上28位伟大政治思想家的生平与思考,“授人以渔”,以期带领读者穿越冗杂的政治信息迷雾,直抵政治智慧,帮助读者理解政治运行的基本规律,启发读者对当今动荡的世界进行独立而审慎的思考。

主编推荐
 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古今中外28位政治思想家,对他们的生平与思想进行了高度准概括,在不长的篇幅中,清晰地勾勒出他们的思想核心,让读者可以快速理解政治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 直指政治的核心,帮助读者搭建理解政治的基础。作者通过对历政治思想家理论的探讨,将“权力与正义是政治的一体两面,一切政治问题都在围绕它们展开”这一观点逐渐剖出,为读者思考政治问题建立坚实立足点。 语言生动又不乏深度。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读者,深入思想家们的问题与论述的核心地带。并用他们的智慧成果直面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引导读者尝所读所思分析现实,解读当下世界。 落脚现实,帮助我们用政治智慧面对多元、混乱又撕裂的后疫情时代。在今天,纷杂的信息多于沉思的智慧,片面浅薄的情绪输出要比审慎负责的事实分析更受追捧,了解政治思维,学会政治地思考,有益于我们抵挡思维的侵袭,更清楚地理解现实,更好地去生活。毕竟,我们作为政治的动物,无法活在政治的真空之中;毕竟,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却时刻关心着你。 

精彩内容
1?孔子:圣人暗杀、背叛、煽动叛乱、战争和酷刑,这些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古国的历史上司空见惯。在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春秋时期,数百个互相争斗的小国被野心勃勃的统治者逐渐合并成更大的政权。与两千年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一样,这段充满暴力政治冲突的时期也是伟大的文化和知识酝酿的时期。
在政治动荡中,孔子试图通过向国内或交战国的君主们提供建议,从而为社会带来秩序、正义与和谐。虽然孔子对一些君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他的家乡鲁国的君主,但总的来说,孔子毕生提倡仁政的努力最终只为自己招致了迫害和放逐,他被迫在各诸侯国之间逃奔。就像19世纪欧洲的卡尔·马克思一样,孔子过着贫困的、被流放的生活,得不到世人的认可。当他最喜爱的弟子前来拜访并向他求教时,时已73岁的孔子只能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无奈叹息。
孔子(在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尊称他为“孔夫子”)生活在25个世纪以前。像历史上许多极具影响力的老师(如耶稣和苏格拉底)一样,孔子也从来没有写过任何东西,所以我们只能从他的学生和论敌留下的记录中重建对他的认识。这些记录往往在几个世纪之后才被人发现,因此,我们对于孔子教学的确切性质的了解,总是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还与耶稣和苏格拉底一样,孔子在他的一生中也充满了迫害和失败,对后世却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老师。后来由其学生记载的关于孔子的教诲和思想的合集——《论语》,不仅记载了孔子说过的话,而且还记载了他所做的事及他如何生活。
孔子显然更倾向于个人美德的伦理,而非规则和法律的伦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除特殊说明外,本书注释均为译者所加。]而现代西方伦理和法律的目标则是使我们的行为符合理性的道德或法律标准。虽然在孔子的名言中可以找到一些这样的格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但儒家思想一般不注重行为本身,而是注重行为人的品格。孔子的道德观,就像苏格拉底和耶稣的道德观一样,是一种关于存在(being)的伦理,而不是关于行为(doing)的伦理:在我们能做正确的事情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成为正确的人。
在儒家看来,人一生的修行就在于努力成为这样一种人:他的欲望、激情、思想和行为都是有益万物的。但美德不仅要有好的意愿,还需要有好的能力:有美德的人培养“仁”的性情,而这些性情必须以完美的“礼”表现出来。这种伦理纪律的“方式”或“路径”,既要求人掌控内在的激情和思想,又要求人遵守外在的仪式。真正的“仁”需要同时掌握自我的和社会的规范,以确定对每个阶层的尊重。孔子的思想围绕“礼”展开,他强调生活各个方面的礼仪:礼仪是人内心和谐的外显,一个人的道德价值就是由遵守这些礼仪的程度来衡量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良善”(beautifulgoodness)的概念中发展出了类似的美学和道德理想的融合。德行既包括道德上的善(goodness),也包括高贵(nobility)或美(beauty),仅仅有好的意愿或好的举止是不够的。儒家的道德理想与古希腊一样,既是审美的又是道德的,与人的一生息息相关。这两种理想都强调一个品德良好的人所具有的美德的基本统一。
孔子在《论语》中诉说了他自己的道德成长之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第一,是对学习的重视。孔子所说的学习,显然不只是对知识的掌握。儒家所说的学习是指“志于学”,也就是说,学习经典的故事、音乐、书籍和诗歌,直到它们融入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信仰和欲望。正如一位后世贤者所说,儒家学者并不诠释经典;相反,他让经典诠释他。[宋·陆九渊《语录》:“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种学习确实需要一些背诵记忆,然而,目标不仅是记住经典,而是要活在经典文本中。儒学不仅是一种政治理论,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第二,孔子所说的“而立”,并不是指站定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而是通过习礼来确定自己的地位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不惑”的意义远不止是对信仰的肯定,它还意味着使自己的信念与行为协调一致。从怀疑中解脱意味着摆脱恐惧和忧虑,不再遭受精神上的冲突或悔恨,不再有“二心”。
第四,“知天命”很容易被误解。儒家伦理并非基于对一个人格化的神的意志的服从。相反,孔子似乎是说,我们的生活必须以某种方式符合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的秩序。对他来说,人类生活的戏剧必须符合更大的宇宙生活的戏剧,而整个宇宙生活的戏剧也许包括命运和祖先的神圣领域。
第五,“耳顺”让我们注意到美德的美学甚至其音乐层面。对道德大师而言,其所有行为举止都是由高雅的诗歌、戏剧及音乐本身所体现的和谐所塑造的。他的情感和仪态与最优秀的文化理想是如此“协调一致”,以至他的行为可以被称为“动态的诗歌”。
第六,通过一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一个有道德的人可以追随他的任何欲望,而不用担心会做出任何不恰当的事情。他不再模仿任何外在的榜样,他自己已经成了榜样。他的自然或自发的欲望与真正的“仁”和“礼”是完全一致的。儒家伦理中有两个道德典范:君子和圣人。孔子通常把君子作为人类道德的正确目标:君子是一位有修养的学者,致力于公共服务。但圣人要高于君子。孔子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圣人,虽然他提到过他所钦佩的遥远过去的“圣王”。他经常否认自己是圣人,尽管后人为他冠以“至圣先师”的称号。很显然,圣人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人格理想——尽管他认为,大多数人的目标应该仅仅是成为一位君子。君子显然是一种特定文化下的人格理想,是一种理想化的开明贵族;而圣人并不是处于任何社会等级中的人。在圣人理想这一点上,儒家伦理超越了特定社会秩序的偏见。
我们将会看到,亚里士多德也发展了同样的两种道德标准:他赞同大多数人的君子理想[“大度者”(the‘great-souledman’)],但同时也把哲学家或圣人的普遍理想凌驾于君子之上。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一样,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自己所处社会的传统理想,但他也创造了一种超越特定时代和地点的新的人格理想,为所有人提供了模范。尽管孔子有崇高的理想,但他对人性,尤其是对政治领袖的人性,却有着非常现实主义的认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篇》。]。
儒家政治思想与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一样,是其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并不存在独立的政治伦理或“国家理性”可以纵容统治者违反一般性的道德。在儒家传统中,有五种神圣的关系,每种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
除朋友之外,每一种关系都是等级关系,都要求权威与服从的美德。一个统治者的庄严职责是以身作则,这比任何法律或政策都重要得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我们对孔子关于公共事务的理想知之甚少,但《论语》中有一个著名的段落,指出了好政府应当具备的三个主要工具:武器装备、粮食储备和人民的信心。当被问及如果一个统治者放弃其中之一,那么应该放弃哪一样时,孔子说“放弃武器”,因为粮食是更重要的。但他接着说,即使是粮食,也不如人民的信心重要,因为只有人民的信心才是好政府唯一的真正基础。[《论语·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据称,孔子支持对农民减税,以确保充足的粮食储备。尽管古代中国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一样,都发生过类似的政治动乱、武力冲突,但孔子和马基雅维利的做法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子关注国内的政治,蔑视军事战争;而马基雅维利则建议君主们首先研究战争。
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中国近两千年来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文本成为中国所有针对公共服务的教育的基础。儒家的“学”“孝”理念,不仅是一种官方意识形态,还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西方,除了耶稣之外,没有可与孔子比肩的人物。
同时,儒学本身通过与中国其他伦理和宗教思想,特别是通过与道家和佛教的接触,不断转变发展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随着19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许多改革者开始抨击儒家思想,称其为封建的、父权家长制的、僵化的、反科学的。但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仍然有着几千年儒家思想不可磨灭的印记。
孔子留给我们的遗产有哪些呢?最主要的可能是贤者治国和孝道的理想。如今,中国仍然由“贤能”统治,但与传统的文学和音乐教育不同,有抱负的中国官员与统治者现在更倾向于学习经济学和工程学。孔子本人对这些变化会法呢?在长久的沉默之后,也许孔子会露出苍白的微笑,发出一声叹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