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是职场的有利武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哲学是职场的有利武器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8.73 3.3折 56 全新

库存1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山口周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99073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31467105

上书时间2024-06-2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工作的战场上,哲学是你有用的武器。
“这本哲学书真的好有用!”职场人士热烈回响。
职场生存之道,50个工作的基本。帮你学会正确洞察、思考、解读职场和世界。
说到哲学,很多人都将它定位为「现实世界用不上的素养」。但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职场人士如果想要培养“创意思维”的能力、增加对现实的解读力与洞察力,那么哲学就是一门能够给予我们重要启示的学问。
全世界的精英都知道要学哲学,但只有能增加你解读力与洞察力的哲学,才能让你成为真正的精英。

作者简介
山口周,1970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独立研究者、畅销书作家、公众演说家。莱布尼茨代表。曾在电通、波士顿咨询集团等从事战略制定、文化和组织发展等工作。其代表作品有《新人类时代》《商业的未来》《美感的力量》等。 其中《美感的力量》获得日本商业书籍大奖2018年度银奖、HR大奖2018优秀奖。

目录
序言
没有教养的职场人士
是“危险的存在”
为什么职场人士应该学习哲学? 4
正确地洞悉现状? 4
学习批判性思考的窍门? 8
制定行程安排表? 10
避免重蹈覆辙? 13
第 1 部分
没有比哲学更有用的
“工具”了
本书与所谓的哲学入门书的区别? 003
没有在目录中使用时间轴? 004II III
基于对个人的实用性来书写? 010
涵盖哲学之外的领域? 013
为什么哲学会令人感觉读不下去? 015
用两条轴线来整理历史上所有哲学家的理论? 015
对于“What”的回答,多数是无聊的? 016
重要的是从过程中学习? 017
“我思故我在”并不重要的理由? 020
第 2 部分
让知识的战斗力
最大化的 50 个核心概念

第 / 1 / 章
关于“人”的核心概念
——为了思考“为什么这个人
要做这样的事”
逻辑、伦理、热情——仅靠逻辑劝不动人 026
预定论——神灵没有说过努力就会有回报 031
白板说——没有什么所谓的“天生”,经历不同,人可以成
为任何模样 037
无名怨愤——你的“酸溜溜”是我的商机 040
人格面具——我们大家都是在戴着面具生活 047
逃离自由——所谓“自由”是伴随着难以忍受的孤独与责任
之物 052
报酬——越是不确定的东西,人越容易陷进去 056
参与其中——把人生过得像创造艺术作品一样 060
平庸之恶——坏事是由停止思考的“凡人”做出来的 064
自我实现之人——完成了自我实现的人,实际上“人脉”并
不广 069
认知失调——人是一种为了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合理化,就会
改变自己的意识的生物 076
服从权威——人在集团当中做某事时,就会变得难以遵从个
人的内心意愿 079
心流——人在什么时候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并有满
足感 087
被预告的报酬——会明显损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092IV V
第 / 2 / 章
关于“组织”的核心概念
——为了思考“为什么
组织无法改变”
权术主义——非道德的行为可以原谅,但仅限于为了更好地
统治 100
魔鬼辩护者——敢去“刁难别人的人”的重要性 105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过去的日本企业曾经是“村落共
同体” 114
解冻 = 混乱 = 再冻结——变革会从“结束习以为常的过去”
开始 118
超凡魅力——让支配变得正当化的三大要素“历史正当
性”“超凡魅力”和“合法性” 124
他者之脸——“无法互相理解的人”,才能给我们带来学习
或者警醒 131
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138
纳什均衡——一种最强的战略:“我是个好人,但是如果你
来挑事儿我就会反击。” 144
权力距离——上司要积极去探索对自己的反对意见 150
反脆弱——“建筑公司的木匠工人”和“大型承包商的综合
管理职位”,哪一个工种能存活更久 156
第 / 3 / 章
关于“社会”的核心概念
——为了理解“当下正在
发生什么”
异化——人类被自己创造的系统所左右 164
利维坦——究竟是选择“独裁而有序”,还是选择“自由但
无序” 169
普遍意志——谷歌能成为民主主义的装置吗 174
看不见的手——与其追求“最优解”,不如追求“让人满意
的解” 179
自然淘汰——适应能力的差距是由于突变偶然引发的 185
失范——“工作方式改革”的前方有一个可怕的未来 190
赠予——创建一种不同于“提供能力,获得酬劳”的关系 196
第二性——性别差异根深蒂固,已经融入人的血液和骨骼 201
偏执狂与分裂症——如果感到“好像很危险”,就赶紧逃 206
差距——差别或者差距正是由于“同质性”高才产生 214VI VII
全景监狱——如何缓解组织中的监控压力 219
差异化消费——自我实现是以“与他人的差异”这种形式来
体现的 223
公正世界谬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努力总有一天会有
回报”是个巨大的谎言 227
第 / 4 / 章
关于“思考”的核心概念
——为了不掉进常见的
“思考的陷阱”
无知之知——学习停在自认为“我已经知道了”的那一瞬 236
理型论——您是否会困于理想而轻视了现实呢 242
假象——“误解”也是有套路的 246
我思——让我们尝试回到原点,从那些“无可置疑”的地方
重新出发吧 250
辩证法——所谓进化就是“过去的发展性回归” 256
能指与所指——语言的丰富直接关系到思考的丰富 262
悬搁——暂时对“客观事实”保留意见 267
可证伪性——“科学的”≠“正确的” 273

内容摘要
本书是日本畅销书作家山口周撰写的经济管理类书籍。针对职场人士的需要,作者用新的观点解读“无知之知”、”逻辑、伦理、情感”、”平凡的邪恶”、”反脆弱”等50个概念。帮助职场中的人们建立思考事物的框架,将哲学概念应用在现代职场上,并提出了适当的建议和见解。全书去除了哲学的深奥定义,将哲理运用在商业场景中,堪称在工作的修罗场上淬炼出来的“哲学使用说明书”。

精彩内容
为什么职场人士应该学习哲学前面,我通过引用罗伯特哈钦斯在成立阿斯彭研究所时的发言,用他所提出的问题阐述了“为什么领导者需要有教养”。接下来我会根据自身的经验,从实用性方面阐述学习哲学和思想的理由。
学习哲学的理由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①正确地洞悉现状。
②学习批判性思考的窍门。
③制定行程安排表。
④避免重蹈覆辙。
接下来我逐一进行说明。
正确地洞悉现状“……好主意啊!你怎么想出来的?”在我和客户开会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有人给我这样的评价。当问题的轮廓总描绘不清,或者对于出现问题的原因总理不出头绪,而会议已经超时,我就会说出一句:“这个问题会不会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导致的呢?”然后大家茅塞顿开,觉得整个世界豁然开朗,这时候就会有人对我说出那句评价。客户们大都展露出一种微妙的,好像有点愕然又有点喜悦的表情。
这种情况下,基本上不可能是我在脑袋里从零开始组织思考的。那我都在干什么呢?其实我就是在把哲学或者心理学或者经济学的概念,套用在当前的情况中来进行思考。本书将要介绍的50个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就是从我自身的咨询行业的经验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能让人觉得“知道这个真是太好了”的一些理念。换句话说就是,对人们在职场上披荆斩棘非常有效的一些理念。
学习哲学最大的效用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获得许多启迪,以便我们可以深入洞悉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不言而喻,这也正是大多数经营者或者社会活动家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哲学家留下来的核心概念,我们可以获得很大的洞察力,来帮助我们回答此时此刻正在发生什么的问题。可能举个实际的例子才好理解。
现在世界各地正在掀起教育改革的浪潮。芬兰的改革最为有名,比如停止按照学年不同和编制不同的课程计划、停止按照不同学科进行教学等改革趋势。对在日本长大的我们而言,提到学校的课程,我们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总是相同年龄的孩子们坐在一个教室里面,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科目。因此芬兰采用的这种系统,在我们看来可能是闻所未闻的奇异景象,会把它理解成跟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不一样的某种“新的教育体制”。
然而,我们如果运用辩证法的方式进行思考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即并不是“产生了新的教育体制”,而是“古老的教育体制复活了”。
所谓的辩证法,就是当我们把某种观点看作A,把与之相对的或者矛盾的观点看作B,然后在不否定任何一种观点的前提下将二者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观点C,这种思考方式就是辩证思维的方式。这种观点的结合、深化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螺旋状的。所谓的螺旋状就是,从侧面看呈Z字形上升,而俯视的话则是在做旋转运动。简单说就是“发展”与“复古”两种变化同时发生。
把那些达到一定年龄的孩子们召集在同一场所,按照单位时间去划分让他们学习相同的科目,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是在明治时代富国强兵政策的指导下,为了能够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对大批孩子实施教育而产生。而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给孩子提供教育,教育的历史长达数万年之久。现今教育体系的出现只不过是这个漫长历史中的一瞬间,说起来它才是一种例外的体系。
那么明治维新之前的教育体系是怎样的呢?日本以前的教育是在寺子屋进行的。在寺子屋的教育模式当中,学生的年龄是不尽相同的,学习的科目也各有不同,因此跟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中正准备推行的这种新教育体系在方向性上比较接近。
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些习惯了近代教育体系的人看起来非常“新”的东西,在历史的时间轴上看实际上是“旧”的东西。然而如果只是完完全全地还原了它“旧”的地方,那么时代就单纯地在倒退。所以旧的系统中就需要包含某种发展性的因素。在教育体系中这种“发展性的因素”就是指ICT(信息通信技术),不过关于教育系统发展的话题我想就此告一段落,不再用更大的篇幅来展开解说。
教育体系的话题其实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能不能把这种变化的动向看作“旧系统的发展性回归”,主要取决于我们是否知道辩证法的概念,其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自己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具体是什么样的运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以往的哲学家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思考模式或者概念,会对我们有所帮助。重复一下前文提到的内容,关于“当下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问题,应该是职场人士必须面对的问题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当我们在思考如此重要的问题时,哲学就是那个可以为我们提供多种强有力的工具或者概念的一门学问。
学习批判性思考的窍门职场人士学习哲学的第二个好处是“学习批判性思考的窍门”这一点。可以说,哲学的历史就是直接反映人们对于过去世界上流行的言论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历史。关于这一点后文会进行详细的解说。过去的哲学家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世界是靠什么构成的”(What);另一种是“在这世上我们应该如何生存”(How)。自古希腊以来,迄今为止世界上能够存在如此众多的哲学家的思想和论点,这本书也是一种侧面的佐证,说明对于这两种问题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回答到现在都还没有出现。
哲学家要去面对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答案:“应该是这么一回事吧。”如果人们觉得这个答案具有说服力,那么在一段时期内这个答案就会变成世上的“标准答案”而普及开来。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现实会发生变化,原本的标准答案也会变得有些粗糙和浅陋,变得不再能够清晰地说明现实或者跟现实不能够良好地对应。于是新的哲学家会提出批判,认为“那个回答,可能不对吧”,然后再给出其他的回答。哲学的历史就是像这样“提案→批判→再提案”连续不断地重复而产生的。
那么,为什么这一点对于职场人士很重要呢?那是因为职场也需要大家具备批判性的思考能力。面对变化多端的现实,对于当下的思考方式或者处理方式进行批判性的审视,让自己的处事方式也跟着进行改变。过去曾经很好用的方法,要让它顺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改变。在企业经营方面,用英语表达就是“GoingConcern(持续经营企业)”。虽然这句话是在说“以永远存续为前提的企业”,但重要的是在面对“环境的变化”时,“企业要永远存续下去”,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把“不断变化”当作一种前提来对待。
对于我上述的这些观点,可能有的人会认为“这还用你说,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对于这样想的人,我想问一句,为什么日本有那么多的企业很难实现这个“理所当然”呢?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变化”总是“伴随着否定”。我们需要否定以往一直沿用的想法和行动方式,在此基础上采取新的想法和行动方式。难的不是“开始”“新的想法和行动方式”,而是能够批判性地看待“旧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并让它“结束”。我们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对于以往能够适用的“想法”,暂时先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如果它不再适用当前的现状,无法正确地说明现实情况的话,就需要找出问题出在哪里,并提出新的范式。正是这些事,使得哲学这门学问经久不衰。具体问题的对象肯定是不同的,但是在根据约定俗成的经验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批判性思考,我认为这就是学习哲学的好处之一。
制定行程安排表所谓的行程安排表就是“课题”的意思。要说为何制定课题很重要,那是因为这是一切创新的起点。如今,许多日本企业将创新作为经营课题的第一要务,但是恕我直言,我认为其中的大多数根本就是在玩名为创新的过家家游戏。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它们都没有设定课题。所有的创新都是通过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重要课题而得以实现的,因此没有课题设定这一创新的灵魂,只是做点门面功夫,专门从外部征集好点子或者将那些点子进行筛选提炼,除了说这是“过家家的游戏”还能说是什么呢?
我在写《如何组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一书时,对许多社会上公认的“创新人物”进行了采访,于是我发现了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创新的初衷是“我来做点什么创新吧”。他们并不是为了“进行创新”而工作,而是带着某种具体的“想要解决的课题”来工作的。社会上的创新陷入停滞已被人叫了很久,但是造成停滞的最大原因不是缺乏点子或者创造性,而是因为压根没有找到想要解决的课题,即行程安排表。
这样说来,设定课题的能力就变得很重要了。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提高这种能力呢?关键在于“教养”二字。这么说,是因为想要从眼前已经习惯了的现实中汲取课题,“相对地去看待常识”的能力就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说,只知道日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文化的人,是很难去思考那些日本的风俗习惯“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而如果是一个了解外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文化的人,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书籍或者电视节目上有“这里很奇怪哟,日本人”之类的标题。它们的主要内容就是说对于日本人而言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人看来可能就会很奇怪。被这样指出之后,日本人总是能够有同感,觉得“被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的是这样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就是说,越是拥有更丰富的地理与历史知识的人,就越能从另一角度去看待我们眼前的状。
所谓的创新,也包含着“目前为止被人当作理所当然的东西今后将会变得不那么理所当然”这个含义。只有当以前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即所谓的常识遭到质疑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创新。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怀疑一切“理所当然”,那么日常生活就无法继续下去了。比如我们每天都沉浸在思考为什么交通信号灯是“红灯停,绿灯行”、为什么时钟一定是向右转的这种问题当中,那么我们日常生活的步调应该就会遭到破坏了吧。这类怀疑性的思考体现出来的是对我们经常说的“对常识抱以怀疑的态度”非常肤浅的一种理解。
在有关创新的一些讨论中,经常有人指出要“抛开常识的束缚”或者“对常识抱以怀疑态度”等,但是他们在这样的观点中完全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对于“为什么世界上会出现常识这种东西,且为什么它会如此根深蒂固、难以撼动?”这一观点的洞察力。怀疑常识这个行为实际上也是成本非常高的一件事。另外,为了驱使新,“对常识持有疑问”又是必需的,因此这里就会产生一个悖论。
从结论上来说,解开这个悖论的关键就只有一个。重要的不是“怀疑常识”的态度,而是拥有甄别的能力,把那些“可以放过的常识”和“应该怀疑的常识”区别开来。而能够给我们带来甄别能力的,就是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知识的拓展,即“教养”二字。
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和眼前的现实进行比较,那些普遍性比较低,即“只在此时此地才能够通用的常识”就会浮出水面。史蒂夫乔布斯就是因为知道书法之美,才会提出“为什么电脑字体这么丑”的问题;切格瓦拉也正是因为知道柏拉图所展示的理想国是什么模样,才会提出“为何这个世界如此悲惨”。不要认为眼前的世界“就是那么一回事”就放弃改变并接受现实,而要进行比较和相对地看待这个世界。这样做的话就可以发现自然浮现出来的“没有普遍性的常识”,这正是我们应该怀疑的东西。而教养就是能够帮我们进行甄别的一个镜片,它能让我们聚焦于真正值得怀疑的常识。
避免重蹈覆辙作为学习哲学的理由之一,最后我想说的是“避免重蹈覆辙”。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历史是被悲剧染红的,让人不禁感慨,原来人类可以变得如此邪恶和残忍吗?而且我们不能忘记一点,那就是那样的悲剧,其实正是像我们一样“普通的人们”的愚蠢行为所导致的。
过去的许多哲学家,每当目睹发生在自己生活的时代的悲剧,就会指出我们人类是多么愚蠢,并去思考、交流和书写,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克服自己的愚蠢,以防止那样的悲剧重演。所以说,我们人类过去是交了高昂的学费,才从各种各样的失败中获得了经验教训。
因此,我们要去了解过去的哲学家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是怎样进行思考的,这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也有一个好处,即我们可以学到先人付出高昂的学费才得到的教训,避免跟当时的人们一样再犯那些愚蠢的错误。
我认为,我们这些从事一般性业务的职场人士,用心倾听过去的哲学家说了些什么,是有一定的意义的。教室里面挂着的那些哲学家并不能撼动世界。从让-保罗萨特或者马克思曾经发挥出来的巨大影响力来看的话,我这样说可能有很多人会觉得不太对。但是这就是事实。真正在撼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这些伟人,而是实际从事着具体的业务,每天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们,也是此时此刻正在阅读此书的各位读者。那么像我们这种普通人来学习过去的哲学家们书写并流传下来的、在人类历史上付出高昂代价才得到的经验教训,其意义之重大,相信大家都能有所体会了吧。
尤其是被称为实务家的那些人,很多都是基于通过个人的体验得到的狭窄的知识来描绘这个世界的。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些抱着自己有限的世界认知的人们所造成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当中,对于那些大肆宣扬自己的主张,并自得其乐的实务家们,有如下的表述: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通常自认为能够完全避免知识的影响,其实往往都还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这实在是非常辛辣的点评。
从前人类反复经历过的悲剧,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经历吗?还是说我们能够让以前付出的高昂学费发挥点作用,作为能发挥更高智慧水平的新时代人类活下去呢?我坚信,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能从过去的悲剧中获得的经验教训里面学到多少东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