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是故人来
  • 似是故人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似是故人来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1.25 3.9折 5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轶伦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79480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5元

货号31200825

上书时间2024-06-2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沈轶伦,80后,上海人。《解放日报》记者,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专注人物报道和城市题材非虚构写作。已出版《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和《隔壁的上海人》。




目录
上海这座城,由人的经历砌成(代序)
倾听前辈足迹
  蔡正仁:俞振飞在铜仁路的一百天
  邹嘉骊:我的出生地,也是父亲的纪念馆
  夏衍:重华新村里的戎装书生
  顾维钧在嘉定:月是故乡明
  严独鹤:在重庆南路三德坊
  张人凤:祖父张元济在上方花园
  孔海珠:父亲孔另境的虹口地图
  和父亲靳以在庐山村和徐汇村
  赵祖康:在兴国路324号
  宋思衡:太公董健吾在上海的红色脚印
  程多多:父亲程十发在延庆路
  陈望道:国福路51号里的时光
  乌鲁木齐路上的草婴书房
  溧阳路清源里,那一位绝美的老太太
沧海如何变桑田
  殷健灵:外婆的方浜中路
  滕肖澜:童年的阁楼上建起金茂大厦
  彭瑞高:沿着铁轨走在虹桥路上
  薛舒:当童年的渔村变成浦东机场
  邹逸麟与邹振环:王家厍和张家宅
  张怡微:沧海桑田小闸镇
  孙颗:躺在南昌路外公的书架下
  王晓玉:在山东路长大的山东人
  燕子姐姐讲故事:一切从小红楼开始
  从浦江饭店到中国证券博物馆
打开城市的钥匙
  秦畅:从滇池路进入上海深处
  虹桥路1191号,从这里进入中福会
  叶永烈:在漕溪路打开属于自己的天地
  王诗槐:漕溪路上的上海电影制片厂
  杨洁勉:曾是跑马厅大楼里的唯一读者
  唐颖:环龙里,望向外面世界的眼睛
  竹林:襄阳北路上的非典型上海生活
  钱乃荣说旧书店:书卷多情似故人
  郑德仁:和平饭店里的爵士乐
  金光耀:在聂耳玩耍过的弄堂长大
  高文彬:从虹口弄堂出发参加东京审判
守护一块梦田
  程永新:守护巨鹿路675号
  宗福先:在市工人文化宫的日子
  卢新华:在大连路的阁楼里《伤痕》诞生
  颜梅华:在合肥路以画医心
  陈子善:东余杭路上的夏日“柳荫”
  诸大建:老南市的上海乡愁
  褚君浩:华师大就是我的“百草园”
  朱大建:曾是甘泉新村“野蛮小鬼”
  赵开生:南京西路860弄里的评弹团
  韩天衡:龙江路上的陋室铭
  王晓明:卫乐公寓的前世今生
  秦文君:外白渡桥的故事
  许承先:模范邻里的见证
  爬上黑石公寓的顶楼
  王汝刚:南京东路流着泪走两遍

内容摘要
本书继续《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非虚构写作风格,采访五十位上海名人,倾听他们心中的“地标故事”,在历史的纵轴和地理的横轴上,通过人物的个人成长经历,向读者展示一个极富魅力和人文情怀的上海。所采访的对象,有夏衍、俞振飞、顾维钧等历史名人之后,也有参与见证并推动改革开放的《伤痕》与《于无声处》写作者卢新华和宗福先,更首次包括了70后和80后的新生代上海写作者。通过一篇篇故事,可以看见城市的发展和个人的境遇互为因果,互相成就。

主编推荐
城市由人塑造,也塑造了其中的人。
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也是立体的历史。
《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隔壁的上海人》姊妹篇:追寻地标的前世今生。

精彩内容
 和老师一起生活俞振飞在和言慧珠结婚后,从五原路搬到华园居住。“小生俱乐部”也渐渐散了。不久后“文革”开始,夫妇俩再不能登台演出。1966年,言慧珠在华园去世。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
,学生们可以重新登门看望时,蔡正仁心疼地发现,老
师的花园洋房屋顶被人捅了一个洞,外面下大雨时,屋内也水流如注。三楼和二楼
都不适宜住人。俞振飞搬到洋房底楼原客厅处居住。房间非常潮湿,床不能靠壁,只能放在屋子正中央。而所
谓的床,实则是两条长板凳上放着一张棕绷而已。
蔡正仁看到房间四壁都已经发霉,就买了马粪纸重新糊墙,但几天后一下雨,新贴的纸也都湿透作废。当时有一位照顾俞振飞起居的保姆,俞振飞的学生们敬称她一声孃孃。有一天凌晨5点,婊婊心急火燎地用公用电话打给蔡正仁求助,原来半夜下了暴雨,俞振飞睡的客厅已经水漫金山。蔡正仁
闻讯,赶紧骑着自行车到华园一看,只见老师家的客厅全是水,屋子中央的床俨然是一个孤岛。老师孤苦无依地坐在“孤岛”上。蔡正仁先脱了鞋,赤脚蹚水走过去,背起俞振飞离开客厅,把老
师放在没有积水的厨房,给他擦干。回头四望,看到这屋子实在不适宜人住,老师的被褥床垫上都是破烂棉絮,竞没有一点完整之处。蔡正仁就建议老师不如和自己一起住,他去向有关部门求
助,申请为老师再分配一处住房。
当时,蔡正仁成婚不久,儿子还小。妻子在南京西路前哨照相馆工作。妻子家的住处,位于铜仁路111弄51号沿街石库门二楼的双亭子间。接俞振飞来后,蔡正仁妻子和儿子与孃孃睡一间。蔡正仁和老师睡一间。蔡正仁睡地板,俞振飞睡床。
房间简陋,屋子和屋子用木板隔开,随便有人走动,蔡正仁的房间都会地动山摇。
时逢6月,溽暑蒸人,蔡正仁把家里唯一一台小电扇对着老师吹。但睡到半夜,忽然觉得一阵凉风,睁眼一看,原来是俞振飞又悄悄把小电扇拿了下来,对着地上的蔡正仁吹。
重返舞台的候场时刻铜仁路的房间虽小,但能遮风挡雨。周一到周六,蔡正仁夫妇上班,在食堂吃饭。孃孃则在家照顾俞振飞起居,做些简单饭菜。晚上各自用餐完毕,大家回到家里灯下聊天。兴致上来的时候,俞振飞会对蔡正仁夫妇兴致勃勃地聊往事。虽然不能登台亮嗓,也不能拍曲、
闻笛,但不再有人来寻衅也
没有人盯梢。这段身处铜仁
路的日子,对历经劫波的大师来说,是难得的喘息。
师徒自忖,也许今生今世不再能唱戏。蔡正仁主动焚烧了许多曲谱,还把上台表演用的靴子交给妻子去劈柴。而这靴子偏偏制作得极
好,妻子劈来劈去,竟都没有劈开。
一次蔡正仁的父亲从吴江乡下来,带了二十几只大闸蟹到上海来看儿子儿媳。
蔡正仁的父亲在家乡时是京剧票友,久闻俞振飞大名。
能有机会款待俞振飞,大家都高兴地对老师说:“今天您敞开肚皮吃,吃它四五个大闸蟹都没有问题。”蔡正仁的妻子做了几样小菜,还买来了啤酒。不料大家正吃得开怀之际,忽然有人“笃笃笃”来敲门。众人一呆,开门一看,竟然是位警察。
不知邻里中有谁去汇报,说蔡家聚餐,警察闻讯而来。
蔡正仁说明情况,警察也点点头离去,回头一看,唯有俞振飞受惊不小,经历这些年后,老师已如惊弓之鸟。
好在,这一百天里,蔡正仁的奔走有了结果,有关部门在泰安路为俞振飞重新分配了一套住房,邻居里有不少文化界人士。蔡正仁等学生为老师打扫新居,一个时代即将过去。
1978年,湖南、浙江、
上海、江苏等地昆曲工作者在南京座谈。同年,上海昆剧团成立,俞振飞任首任团长。1979年1月21日,《金玉奴》在上海演出,俞振飞、刘斌昆、童芷苓三位大师在“文化大革命”后首次重返舞台合作演出。1979年9月,在阔别近20年之后,上海昆剧团恢复上演《墙头马上》,演员的阵容里,有华文漪、王英姿、岳美缇、蔡正仁、刘异龙、梁谷音等。
1981年11月18日,上海京剧院恢复建制,俞振飞任院长。
至于这条铜仁路,原名哈同路,1914年筑成,以英籍犹太房地产商哈同的名字命名。今天的上海展览中心位置,就是曾经的哈同花园,即爱俪园所在。1943年,哈同路改名为铜仁路。
铜仁路上还有一条民厚里,这里曾经住过毛泽东、田汉、郭沫若等名人。随着静安嘉里中心的落成,昔日石库门几乎已不见痕迹。至于俞振飞1976年曾在铜仁路住过的111弄51号沿街石库门的双亭子间,名不见经传,自然也已经消失在城市更迭中,就如那些静默不能唱戏的日子一样,再不重现。
P4-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