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志摩散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徐志摩散文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57 4.0折 36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志摩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64738

出版时间2007-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31460734

上书时间2024-06-21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曾留学欧美。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大学任教,并主编《诗刊》《新月》等文学期刊。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志摩日记》等。

目录
【目录】

导读

我过的端阳节
泰山日出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落叶

翡冷翠山居闲话
海滩上种花
欧游漫录(选二)
巴黎的鳞爪
我所知道的康桥
自剖
再剖
想飞
天目山中笔记
关于女子
“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
泰戈尔
再说一说曼殊斐儿
“迎上前去”
对沈从文《市集》的批语
吸烟与文化(牛津)
“话”
海粟的画
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
《猛虎集》序

我的祖母之死
我的彼得
伤双栝老人
家德

西湖记
志摩日记(选录)
情书一束
致梁启超(片断三则)
致王统照
题赠郭子雄
致周作人
致父母亲
致胡适

内容摘要
本书精选徐志摩经典散文三十八篇,包括游记、随笔、记人怀人散文和日记、书信等。既有《落叶》《翡冷翠山居闲话》《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等海内外游记名篇,也有《关于女子》《再说一说曼殊斐儿》《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等知人论文的个性篇章,还有《我的彼得》《伤双栝老人》等怀人文字,以及《西湖记》《志摩日记》《情书一束》《致梁启超》等日记书信,全面呈露作者的恣肆才华和情思心曲。全书配三十五幅照片,包括作家旧照、手迹、书影等,给读者展现一个融贯中西文化而又率真风趣的诗人学者形象。 徐志摩散文主题宽泛,表达洒脱不羁,文字艳丽纷繁,风格诗情画意,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精选徐志摩经典散文三十八篇,包括游记、随笔、记人怀人散文和日记、书信等。既有《落叶》《翡冷翠山居闲话》《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等海内外游记名篇,也有《关于女子》《再说一说曼殊斐儿》《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等知人论文的个性篇章,还有《我的彼得》《伤双栝老人》等怀人文字,以及《西湖记》《志摩日记》《情书一束》《致梁启超》等日记书信,全面呈露作者的恣肆才华和情思心曲。全书配三十五幅照片,包括作家旧照、手迹、书影等,给读者展现一个融贯中西文化而又率真风趣的诗人学者形象。 徐志摩散文主题宽泛,表达洒脱不羁,文字艳丽纷繁,风格诗情画意,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精选徐志摩经典散文三十八篇,包括游记、随笔、记人怀人散文和日记、书信等。既有《落叶》《翡冷翠山居闲话》《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等海内外游记名篇,也有《关于女子》《再说一说曼殊斐儿》《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等知人论文的个性篇章,还有《我的彼得》《伤双栝老人》等怀人文字,以及《西湖记》《志摩日记》《情书一束》《致梁启超》等日记书信,全面呈露作者的恣肆才华和情思心曲。全书配三十五幅照片,包括作家旧照、手迹、书影等,给读者展现一个融贯中西文化而又率真风趣的诗人学者形象。 徐志摩散文主题宽泛,表达洒脱不羁,文字艳丽纷繁,风格诗情画意,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翡冷翠山居闲话》

精彩内容
《徐志摩散文》书摘:  
导读  
徐志摩的诗好,知道的人很多;说他散文也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说他的散文比诗还好,信的人就更少了。不是故作高论,耸人听闻,历史上确实有一个时期,好些名家认为,他的散文极具特色,比他的诗还要好。
第一次在北大教书的时候,徐志摩和林语堂是英文系的同事,曾给林写了一个条幅,写的是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志摩遇难后,林先生将字幅裱出来,且加长跋,其中有言:“志摩,情才,亦一奇才也。以诗著,更以散文著。白话诗我念不下去,独于志摩诗念得下去。其散文尤奇,运句措辞,得力于传奇,而参以西洋语句,了无痕迹。”(梁实秋《谈徐志摩》)叶公超的文学品位很高,对志摩的诗也很喜欢,而对他的散文似乎有着某种偏爱。叶曾与志摩彻夜长谈,知道“志摩最喜欢看浓厚强烈的颜色,如金赞,马蒂士,俄葛斯特·约翰等的油画,都是他生平最爱的东西。他散文里最好的地方,好像也是得力于颜色的领略和音节的谐和”。说过这些,他坦言:“我总觉得志摩的散文是在他诗之上。”(叶公超《志摩的风趣》)温源宁是研究英国文学的,对徐志摩散文的理解,又深了一层。说过志摩性格的魅力之后,接着说:“这就是为什么他的散文会比他的诗好那么多:他的散文要比诗更富有他的个性。读他的散文,我们能立刻感受到他个性的美和脱俗的光彩。他的面部表情,说话的语调,语言的节奏,活跃而富有生气,有时会委曲婉转涉及有趣的事物,继而又会顺利回归闲聊的中心主流,是那么急切,那么热情,好像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闲聊而闲聊——这一切在他的散文中随处可见。”(温源宁《徐志摩——一个大孩子》)杨振声是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又是著名的文学教授,他的看法在那个年代,颇有代表性。说起志摩的散文,他的看法是,“至于他那‘跑野马’的散文,我老早就认为比他的诗还好。那用字,有多生动活泼!那颜色,真是‘浓的化不开’!那联想的富丽,那生趣的充溢!尤其是他那态度和口吻,够多轻清,多顽皮,多伶俐!而那气力也真足,文章里永远看不出懈怠,老那样像夏云的层涌,春泉的潺湲!他的文章的确有他独到的风格,在散文里不能不让他占一席地。比之于诗,正因为散文没有形式的追求与束缚,所以更容易表现他不羁的天才吧?”(杨振声《与志摩最后的一别》)这些,都是单个的评价,勉强可说“三人为众”。实际上,当年认为志摩散文比诗好的不是一个小数目,志摩的学生许君远,曾说过他的估量:“据我的观察,当年称赞志摩先生散文的,总比称赞他的诗的人多。”他甚至断言:“他的诗以后有人能及得上,散文也有人与他在别一途径上齐名,但他的活泼的笔调,幽美的情趣,与夫新鲜的选字,跳纵的气势,则是任何人也学不来的。”(许君远《怀志摩先生》)学不来也要学。还在他活着的时候,文坛上就有人摹仿他的文风,称之为“徐志摩体”。徐冠英在纪念文章里说:“志摩先生的著作不限于诗,不过,最足以代表他的还是诗,虽然有人更爱他别的文字,譬如他的朋友叶公超先生便说他的散文比诗好。若论对于读者的影响,他的散文却未必亚于他的诗,我见过好些青年的文章摹仿‘徐志摩体’,正如好些人摹仿他的诗体一样。”(《纪念徐志摩先生》)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他的诗和散文都好,硬要论个斤两,还是诗的分量更重些。所以在此引用多位名家的看法,是因为能认识到他的散文好的人太少了。过正才能矫枉。说他的散文比诗还好,且是很久以前,且是那么有名的名人,打的主意是,拉平了不就落个他的散文跟诗一样好吗?
接下来是一个疑问。徐志摩生于1897年,死于1931年,这两个年头,几乎是满的,可说活了35岁。1922年回国后才开始写文章,到1931年去世,写作的时间满打满算才十年,何以写了那么多的诗,又写了那么多的散文?新近出版的全集,诗一卷,散文竟然有四卷之多。这就不能不说到徐志摩写文章的两个特点,一是出自肺腑,一是趁热打铁。出自肺腑好理解,直抒胸臆,也就不必费心琢磨,几乎可以说,落笔即是文章。趁热打铁不好理解,需举例说明。比如他1924年6月回到硖石,参观了父亲办的丝厂,很快便写了篇《劳资问题》,发表则在两年后,他编《晨报副刊》的时候。再一个例子是,1928年初,胡适、梁实秋和他,还有另外两三个朋友,商议要办个刊物叫《新月》。头一次聚会只是议了议,第二次聚会时,他就拿出发刊词《新月的态度》,大家看了,一字未改,用。
还有一个疑问,也该说一下。为什么这么久了,人们对徐志摩的散文,没有足够的认识呢?这道理一说就明白。诗歌对应的是情感,是婚恋,真诚而美好,是人都能接受;散文对应的是事功,是见识,世易时移,难免会有不合时宜的地方。我们现在看他的散文,几乎过了一个世纪,那些不合时宜的话语,倒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看他的笔下,如何委婉有趣地叙事,如何酣畅淋漓地表达。
韩石山2022年元月2日于潺湲室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