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失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间失格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3.02 4.1折 3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太宰治|译者:廖雯雯

出版社四川人民

ISBN9787220101861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2元

货号3895182

上书时间2024-06-20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即使时移世易,深深的绝望依旧源自内心的迷茫,而这种迷茫和彷徨几乎贯穿了太宰治以及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因此,《人间失格》是一部残酷而永恒的青春文学。对照书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那个曾经懦弱而渴望成就的自我。书中如履薄冰地和世界相处,神经质无法摆脱的虚无感,可以将任何人置于死地。

作者简介
太宰治(1909-1948),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三十九年生命,二十年创作,五次殉情自杀,最终情死,日本无赖派大师,毁灭美学一代宗师。日本战后新戏作派代表作家,生于清森县北津轻郡金木村的一个大地主家庭。本名津岛修治。父亲曾为贵族者员,并在本乡兼营银行。为防农民暴动,家筑高墙,太宰治住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有种内疚和不安感,甚至出现了一种罪恶感,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
太宰治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1932至1937年,这是左翼运动被镇压的时代。著有短篇小说集《晚年》(1933~1936),共收入40篇,这些短篇都充满了青春时期的热情,多角度地反映了作家自己的主张和内心世界。此后又发表《虚构的傍徨》(1936)、《二十世纪的旗手》(1937)等作品。
中期是1938至1945年。著有《女学生》(1939),获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此外尚有《童话集》(1945),发挥了作家奔放的想象力。后期是1946至1948年,一般认为,太宰治的后期创作最有成就,战争刚结束,他就发表了《潘朵拉的匣子》和《苦恼的年鉴》等小说,提出了追求“丧失了一切,抛弃了一切的人的安宁”的观点,以农本主义的幻想批判战后虚伪的文人骚客。在他战后的作品中,短篇《维荣的妻子》(1947),中篇《斜阳》(1947)、《人的失格》(1948),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代表作品。这些小说发表后,无不引起巨大的反响。《维荣的妻子》写一个出身贵族、生活堕落的诗人及其妻子自甘堕落以示对社会道德的反抗。《斜阳》反映了战后贵族后裔的社会地位日益衰落,荣华显耀的时代已付诸东流的主题。《人的失格》是太宰文学最杰出的作品,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个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饱尝世态的炎凉,绝望之余沉缅于酒色,最后自己毁灭了自己。从一定角度揭示了现代日本社会人的异化问题。
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因对人生感到绝望而投水自杀。他的一生经历了日本革命运动被镇压到日本战败这一大动荡的时代,日本评论家平野谦说:“太宰的死,可说是这种历史的伤痕所造成的。”

目录
译者序
人间失格
斜阳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太宰治经典小说《人间失格》《斜阳》。《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中篇小说,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斜阳》以战后日本的混乱为背景,描写了落没贵族斜阳般的生活。全文除了表现颓废、
无奈,还将生活的一缕光彩寄予了主人公和子,使得《斜阳》在颓废的暗色调中闪出一抹亮。

精彩内容
 第一篇手记从小到大,我的生活中始终充满各种耻辱。
我不明白什么才叫“人”的生活。我出生在东北地区的乡下,第一次看见火车,已经是长大之后的事了。我在车站的天桥上跑上跑下,完全没有意识到它是为方便乘客跨越铁轨进出月台而搭建的,还以为它就是用来装饰车站的,好让车站看起来如同外国的游乐场一样复杂好玩又高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是这么觉得的。在天桥上自由地跑上跑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高雅时尚的游戏,觉得那座桥简直就是铁路局最人性化的服务之一,所以不久之后,当我发现它不过是一座供乘客跨越铁轨用的楼梯时,顿时兴味索然。
另外,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曾在绘本上看到过地铁。我固执地认为,它并非因为某种实用目的而设计,而是为了好玩,因为比起乘坐地面上的汽车,显然乘坐行驶于地下的列车要有趣得多。
那时候我体弱多病,多数时间是躺在床上打发的,渐渐觉得周遭的一切,比如床单、枕套、被套,都是些无聊的装饰品。直到快二十岁了,才意外地发现它们有那么些实用价值,不禁为人类的这种节俭行为感到黯然神伤。
还有,我不大懂得什么叫作饥饿。当然,这并不是我在愚蠢地炫耀自己出身于不愁吃穿的富裕之家,我的意思是,自己完全不明白“肚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也许这么说有些奇怪,反正即便肚子饿了,我也毫无察觉。小学、初中时,每当我放学回家,家人总会七嘴八舌地对我说:“肚子饿了吧?”“我们可是深有体会哦,每次放学回家都感觉肚子很饿。”“甜纳豆怎么样?还有蜂蜜蛋糕和面包哦。”这时,我就会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讨好才能,顺从地咕哝着
“肚子饿了”,然后抓起十颗甜纳豆送入嘴里,其实根本就不知道所谓的肚子饿是什么感觉。
虽说我食量也不算小,却不曾单纯因为肚子饿了而主动进食。我吃的那些食物,大概经常被人看作珍馐佳肴、豪华大餐。去外面的餐馆吃饭,我也会刻意让自己吃很多。对孩提时代的我而言,最痛苦的事就是在自己家里用餐。
在乡下老家,我们全家大概十多人分列两旁,相对而坐,面前摆放着各自的餐盘。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当然只能坐在餐桌的末端。饭厅光线.昏暗,十
多个人就那么沉默地各自用餐,这场景总会让我忍不住打一个寒战。再加上是乡下的老派家族,菜色基本上一成不变,珍馐佳肴、豪华大餐更是无从奢望,这让我越发恐惧在家用餐的这段时间。我坐在餐桌末席,饭厅里光线暗淡。因为寒冷,身子不停颤抖,却还得一点一点往嘴里塞着米饭。那时候我就想,为什么每天早晨、中午、晚上都要吃饭?大家神情庄重地完成一日三餐,还是聚在这种光线昏暗的屋子里,在特定的时刻,井然有序地坐在餐桌前,即便并不想吃,也逼迫自己低着头,味同嚼蜡地默默吃着,如同完成某种仪式,向徘徊在家里的幽灵们祈祷。
“人不吃饭就会死”,这种话在我听来仅仅是一
句令人讨厌的恐吓。然而,即便明知它是迷信(至今我依然认为它就是迷信),我依然会被它搞得恐惧又不安。人不吃饭就会死,为此不得不工作、吃饭,对我来说,再没有什么比这种话更加晦涩难解并充满威
胁的意味了。 ’可以这么说,至今为止我依然无法理解何为人类的谋生方式。我自己所理解的幸福,也与世人所理解的大相径庭。为此我深感不安,每日每夜辗转反侧,甚至梦呓呻吟,濒临崩溃。我究竟算不算一个幸福的人?尽管小时候常常听大人们说我是个幸福的孩子,我却时常感觉自己身处地狱。反倒是那些认为我很幸福的大人,他们的生活远比我的安逸得多。
……P6-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