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元培经典/民国文化名家经典书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蔡元培经典/民国文化名家经典书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57 1.8折 24.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蔡元培|总主编:滕浩

出版社当代世界

ISBN9787509010679

出版时间2016-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4.8元

货号3458630

上书时间2024-06-20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民国是一个风云动荡的年代,政治体制的变革,新旧思想的斗争,中西文化的碰撞,造就了文化繁荣的盛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蔡元培先生所著的《蔡元培经典/民国文化名家经典书馆》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散发着永恒魅力,它融化在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

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绍兴人,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也是我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1916年10月,四十八岁的蔡元培因教育总长范源濂电请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高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美学思想对整个思想界和教育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目录
文化随笔
  保障民权
  孔子之精神生活
  我在五四运动时的回忆
  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教育理念之革新
  教育之高尚理想
  华法教育会之意趣
  世界观与人生观
  敬告全国同胞
  文明之消化
  黑暗与光明的消长
  劳工神圣
  洪水与猛兽
  我的新生活观
  何谓文化
  东西文化结合
  中国的文艺中兴
  中华民族与中庸之道
演讲录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
  北大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
  北大第二十二年开学式演说词
  北大平民夜校开学日演说词
  在北大话别会演说词
美德教育
  北大进德会旨趣书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教育独立议
  教育的目标
  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
  大学教育
  以美育代宗教说
  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
  美育实施的方法
  美育
  美育与宗教
  美育与人生
  美育与人格
  美术的进化
  美学的进化
  劝北大学生尊重教师布告
  以奉行勤、朴、公为要务
  养成优美高尚思想
  两种感想与三点希望
  思想之自由
  自由、平等、友爱之道德
  科学之修养
  义务与权利
  过新加坡时的谈话
  对于学生的希望
  做一个优秀的中学生
  说青年运动
  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
  牺牲学业损失与失土相等
  大学生之被助与自助
  复兴民族与学生
杂谈评论
  悼夫人王昭文
  赠许香九文
  亡友胡锺生传
  夏瑞芳传
  杜威六十岁生日晚餐会演说词
  祭亡妻黄仲玉
  徐梅生传
  祭孙中山文
  五卅殉难烈士墓碑文
  书杜亚泉先生遗事
  刘半农先生不死
  《中国伦理学史》序例、绪论
  《国民杂志》序
  《石头记索隐》第六版自序
  《新唯识论》序
  蒋君扬《兰竹画册》题词
  旅法《中国美术展览会目录》序
  《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
  《鲁迅全集》序

内容摘要
 《蔡元培经典/民国文化名家经典书馆》精选民国文化大家蔡元培的经典作品,让读者品味这些经过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

精彩内容
 “民权”二字虽为新名词,然保障民权的意义,则自二千年前已多有人主张。当时虽没有想到选举、
罢免、创制、复决等政权,如孙先生民权演讲中所列举的周到,但对于生命、财产的爱护,言论、集会诸自由的获得,已甚注意于保障了。
那时候,以省刑罚、薄赋敛为仁政,固然生命与财产的保障并重,然尤注意者为生命。例如孟子说:“天下定于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又说:“杀一无罪,非仁也。”又说:“左右皆日‘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日‘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
’,然后察之;见可杀也,然后杀之。故日:‘国人杀之也。’”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可见当时保障生命的热烈了。
对于思想、言论、集会的自由,尤以言论自由为集点。孔子说:“一言可以丧邦,……惟其言而莫予违也。”《孝经》说:“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苟子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国语》记:“周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日:‘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日:‘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左传》鲁襄公三十一年记:“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日:‘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观召公、子产,均以防川为喻;厉王强弭之而被逐,子产利用之而得师。孰得孰失,显而易见。
至于历史上给我们的教训,甚多甚多,举其最著者:秦始皇时,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秦以速亡。汉季党锢之祸,以干涉集会之自由,杀捕党人,遂以亡汉。
袁世凯如不箝制言论、草菅人命,亦不至受群小之包围,试行帝制以自杀。
他例尚多,不必赘述。
到了现在,觉民权保障,尤为特别需要:(一)国民党训政时期的需要。宪政时期,人民要
行使四种政权。若训政时期,尚不能得到最最初步的自由,则何以为行使四权的训练?此其一。为宪政的预备,重在地方自治,人民若生命尚无保障,一切不得自由,则何以励行自治?此其二。训政时期约法,已列举人民各种自由,非依法律不得限制之;若不能实行此等条文,则何以取信于人民,使知训政期满后确能实行宪政?(二)国难时期的需要。现际空前国难,大家都说要全国总动员,始可渡过难关。政府为集思广益起见
,亦曾有国难会议的召集。若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尚不许充分运用,则所谓集思广益者何在?此其一。且各种事业,均感人才缺乏;若有为之才,偶因言论稍涉偏激,或辗转联带的嫌疑,而辄加逮捕,甚思处死,则益将感为事择人之困难,而无术以救国,此其二。
所以民权保障,是考诸哲人的遗训,证诸历史的事实,按诸目前的时势,都是必不可少的运动,我们安能不注意呢?P3-P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