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锡山画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阎锡山画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1.45 5.1折 4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雒春普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4875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066577

上书时间2024-06-19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阎锡山是民国史上一个极为复杂又颇具特色的人物。他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自幼膺服儒家纲常名教,深谙程朱陆王学说。青少年时期正处于新旧世纪之交,那时,古老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正一步步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晚清专制统治已经进入末年,新生的资产阶级正在积聚自己的力量,中华处在大变革的前夜。在社会潮流的推拥下,他开始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期间,他有幸考取武备学堂,有幸赴日留学,更有幸亲聆孙中山的教诲,加入同盟会,参加铁血丈夫团,直至回国掌握军队、响应武昌起义,在山西干出了堪称大举的事业。
雒春普编著的《阎锡山画传》对阎锡山复杂多变的一生,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

作者简介
雒春普,女,生于1954年,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现就职于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多年从事阎锡山暨民国山西史的研究工作,正式出版(发表)相关论著200余万字。要者有《阎锡山全传》(合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三晋有材——阎锡山幕府》岳麓书社2001年版、《阎锡山传》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阎锡山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版、《民国山西史》(合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阎锡山和他的幕僚们》团结出版社2013年版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时代
第二章  追随革命
第三章  初握权柄
第四章  掌控山西
第五章  致力发展
第六章  保境安民
第七章  北伐讨奉
第八章  逐鹿中原
第九章  十年建设
第十章  被迫联共
第十一章  晋绥抗战
第十二章  “克难”求存
第十三章  整肃内部
第十四章  困守孤城
第十五章  苦撑败局
第十六章  潜心著述
附录  阎锡山大事年表
后记

内容摘要
 他统治山西三十八年,曾叱咤民国政坛;他联共又反共,亲日又抗日,拥蒋又讨蒋,众横捭阖各大势力;他起自辛亥,陨于台北,号称民国政坛不倒翁;他就是山西王——阎锡山!
雒春普编著的《阎锡山画传》以大量珍贵的图资料展示了阎锡山一生的历史轶事,其中相当一部分照片属首次在大陆公开出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这些关于阎锡山、关于山西近代社会的历史照片很多已经保存模糊,本次出版着重“修片”工作,力求还原
更真实的历史。

精彩内容
 第三节求学武备学堂
山西农村素有早婚的习俗,一般殷实人家子弟不及弱冠就纷纷娶亲,以期早得子嗣。阎锡山系家中独子,早婚是情理之中的事情。1897年腊月,刚过14岁
生日的阎锡山,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与他同庚的徐竹青。徐竹青,字友梅,五台县大建安村人。徐家为村中大户,家境富裕。徐竹青相貌端庄,秉性淳厚,虽未进学,但出生耕读之家,于妇道礼
仪方面不乏修养。
阎锡山与徐竹青少年夫妻,关系融洽。徐竹青婚后一直不孕。1914年春,阎锡山遵父命,继娶大同姚家角徐琨猷之女徐兰森。徐兰森,字圃香,生于1901年,婚后生有五子(其中两子早夭)。两个徐姓夫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同处共居,相安无事。徐竹青一直跟随阎锡山到了台湾,于1970年3月21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8岁;徐兰森则在1948年2月9日病故于太原。
世纪之交,一场由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几乎席卷了整个北中国。1900年前后,这场运动也波及山西。义和团与官军的对抗动摇了地方政府的统治,各地纷纷组织防范。续读私塾的阎锡山被举为“纠首”。
就在1900年5、6月间,清廷调甘肃马玉琨、董福祥部进京“勤王”“护驾”。两军将由太原经忻州、定襄、五台一带北上。听说马、董所部军纪很坏,沿途百姓多被骚扰,村人甚为恐惧。年少气盛的阎锡山召集各纠首及村中长者会商组训壮丁,以保护村民利益。
为解决经费问题,他又私取继母陈秀卿首饰典当。阎锡山的所作所为得到村人的认可,典当首饰之事,也
获取了陈秀卿的谅解,因而有“母义子勇”的赞誉。
1900年的“庚子之变”在清政府的妥协退让下,以《辛丑条约》的签订宣告平息。1901年,阎锡山已届18岁。之前的种种经历迫使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出路与前途,进而萌发了到外面的世界里去闯荡一
番的念头。于是,他对父亲阎书堂说:“凡人从事农工商贾,毕生志虑所及,辛苦所得,多不出家室之谋,钟釜之计。况商复难有成,而易致败,父亲智能虽高,而事多困厄,儿不如父,曷能有望。窃意欲有为于时,有益于世,若不继续读书,多求知识,无以自了,遑论其他。”一句话,就是要设法继续求学。
既然要继续求学,那么到哪里去求呢?正是在这个时候,其父阎书堂迫于经济压力,也想寻求改变。
父子俩决定到省城太原去闯一闯。
1901年的一天,阎锡山与父亲一起,背着简单的行李,悄然离开河边村,向太原的方向走去。
在太原,阎锡山先找到一个立足之地—在地处繁
华闹市区的“裕盛”商号做了小伙计。当时的太原,由于始自明清之晋商的兴盛,成为华北金融商业的中心之一,富商巨贾云集,加上一省政治、文化中心的独特地位,甚为繁华。在这里,广阔天地在阎锡山的面前次第展开—官僚绅士、富商阔少那些灯红酒绿、
纸醉金迷的豪华排场,无疑进一步诱发了青年阎锡山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心气与志向。同时,这一切又是与民族的危机、国家的存亡相伴而行的。对于民族危机的感受,在一省政治中心的太原,比偏居一隅的五台河边更加深切。阎锡山作为一个读过书的初级知识分子,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自然进发出一种历史责任感。
在“裕盛”商号做小伙计期间,阎锡山始终不忘他动意到太原时的志向和抱负,在做工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修。另外,阎锡山结识了一些朋友,与“四海店”的伙计黄国梁、张瑜成为莫逆,并结了“金兰”之好。
1902年初,山西武备学堂复办(《阎锡山早年回忆录》中说是清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武备学堂作为清政府培养陆军军官的学校,待遇优厚,不仅无需像普通学校那样交纳学费,而且每月伙食等费用还由公家给银三两。这对于经济上窘迫的阎锡山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他决定报考武备学堂,并邀约黄国梁、张瑜等一同应试。阎锡山虽未进过新学,但凭借近十年的旧学功底,以一篇“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文章顺利通过人学考试。
武备学堂是一个崭新的世界。阎锡山既然把它看作改变命运的重要一步,也就拿出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他学习用功,成绩出色。他的国文基础好,作文常常名列前茅。先生为山西浑源人,是清进士,对他十分器重,特意赠字日“伯川”,取百川归海之意。
此外,他出操、训练也十分认真,尊敬师长,与同学关系融洽,很快就当上了班长。
关于这段经历,阎锡山晚年回忆说:“我19岁(虚岁)时,为时势所驱,认为欲有补时艰,有济国危,只有投笔从戎,乃考入太原国立武备学堂。”在武备学堂,阎锡山于思想方面也多有收益。虽然一代志士仁人发动的戊戌维新运动已经过去了几个年头,但是运动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在民众尤其是知识阶层中产生的震撼,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康有为公车上书、六君子慷慨赴义,是一般青年学生议论的话题,“君主立宪”、“维新变法”一类口号,对刚刚从河边村走出来的阎锡山仍然有着极大的感召力。在这样的氛围中,他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私下阅读了不少鼓吹变法维新的著作。作为一个沦落到社会底层的旧式青年知识分子,他对社会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的境遇,所以很容易就接受了变法维新的主张。他在后来撰写的《阎锡山早年回忆录》中,开宗明义就斥责清政府“当维新而不维新”,以致“丧失帝业”,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当年的思想轨迹。P7-1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