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中国神农的世界传奇)
  • 袁隆平(中国神农的世界传奇)
  • 袁隆平(中国神农的世界传奇)
  • 袁隆平(中国神农的世界传奇)
  • 袁隆平(中国神农的世界传奇)
  • 袁隆平(中国神农的世界传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袁隆平(中国神农的世界传奇)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5.25 2.6折 58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洪文|责编:马真

出版社中国财经

ISBN9787509553831

出版时间2014-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1945712

上书时间2024-06-1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洪文,1970年生于滨城葫芦岛,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公开发表600余万字,出版个人文集10部。

目录
 引言
一:颠沛流离,童年躲避战乱的时光
  1:满月,天安门下
  2:善念,萤火虫的故事
  3:流离,生活中的桃花源
  4:歌声:重庆的生活
二:求学上进,奋发努力的青年
  1:艰难,一路危险的求学
  2:学农,成为相辉学院的学生
  3:决定,直奔安江农校
  4:实验,无性杂交的结果
  5:苦难,开始培育稻种
  6:精神,战无不胜的法宝
三:伉俪携行,甜蜜美满的家庭
  1:爱情,漏在指尖的沙
  2:情诗,心灵的呼唤
  3:新娘,邓哲是个好姑娘
  4:杂交,有方法更得有方向
  5:发现,终于找到了不育株
  6:论文,发在《科学通讯》杂志上
四:遇礁成浪,困苦逆境中的成长
  1:典型,一个不关心政治的白专
  2:毒手,对准了不育株
  3:批斗,风萧萧兮易水寒
  4:文件,拯救袁隆平的福星
  5:毁禾,至今未破的“五一八”奇案
  6:下放,到煤矿参加艰苦劳动
  7:救星,北京来了一个专家
五:独辟蹊径,道路只为独具慧眼的人所设
  1:地震,元江考验着育种者的信心
  2:野稻,一个正确研究的方向
  3:松鼠,海南岛的芳邻
  4:攻关,全国育种战线的大协作
  5:初胜,三系配套终于成功
  6:风波,罗孝和失败的三超稻
  7:优势,杂交水稻增产明显
  8:难关,制种勇士必须攻破的堡垒
  9:忠孝,有情有义真男儿
六:勇攀高峰,更高层次的追求
  1:拒绝,不做官努力科研
  2:出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3:合作,圆环种子公司伸出了橄榄枝
  4:电影,一部关于东方魔稻的纪录片
  5:住院,病中显出了真情
  6:确定,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思路
  7:奋斗,不为艰险攻克“两系”法
七:泪水汗水,千辛万苦的成功
  1:经费,你总是让人欲说还休
  2:真话,不是谁都敢讲的
  3:雕塑,农民自费为袁隆平刻像
  4:落选,评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波三折
  5:桂冠,袁隆平最终获得了院士
  6:财神,做梦都想见到您
八:杂交水稻,袁隆平心中的中国梦
  1:梦想,900公斤的“超级稻”终于成功
  2:良心,沉甸甸的提案和语重心长的建议
  3:荣誉,探索的路上奖励纷至沓来
  4:声音,树欲静而风不止
九:真水无香,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1:生活,非常的简朴
  2:业余,多姿多彩的锻炼
  3:祝寿,明年更有捷报传

内容摘要
他是一个偏远地区普通农校的老师,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师,竟然敢于站出来挑战国际权威,他不顾国际上提出的“水稻杂交无优势”的言论,毅然进行他的杂交水稻试验。面对“文革”期间的政治冲击,他不畏压力,坚持自己的试验。随着政治局势的好转,他的试验终于取得实质性进展。他不仅打破了所谓国际权威的论断,还一次次将杂交水稻的产量提高。面对杂交水稻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他将杂交水稻献给了全人类,他希望让杂交水稻填饱更多人的肚子。他就是了不起的袁隆平。

主编推荐
袁隆平的贡献不仅仅是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的同胞,还能让全人类受益。本书以详实的资料,再现袁隆平的成长历程,讲述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艰难曲折,向普通人展现科研工作的艰辛,歌颂伟大的科技工作者所做出的贡献。

精彩内容
一:第一章:颠沛流离,童年躲避战乱的时光  幼是定基——明?洪应明  究竟是怎样的童年,才能成就一个人的辉煌?人性的光辉,能否为战乱亮一盏小小的萤火?袁隆平出生在北平,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当北平协和医院的大夫抱起还在襁褓中的小隆平,恐怕无法想象,她怀里抱着的小男孩,以后会和杂交水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袁家从北平开始——天津、江西、武汉一路躲避战乱,几乎无处安身。袁家坐船经过三峡的时候,小隆平失足落水,他差点被冰冷刺骨的江水吞没;小隆平躲在防空洞中,当他听着外面敌机投掷的炸弹“轰轰”爆炸的巨响,恐怕没人告诉小隆平——天降大任于斯人,这句话里面蕴藏的道理。
  难道袁隆平以后取得令国人赞叹,令世界鼓掌的巨大成绩,都与他童年所遭受的颠沛与流离有关?
  这时,我们的耳边响起了,高尔基《海燕》里的一声名言:让那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1:满月,天安门下  东单西单鼓楼前,五坛八庙颐和园……正因为北平城的物阜天宝,富庶繁华,所以民国的时候,这里的战事也特别多,在这里生活的人,会经常受到的兵燹战祸的威胁。小隆平刚刚出生,他需要面对的就是硝烟、枪炮和军阀们贪婪的欲望……天降大任于斯人,命运不会和人开任何无聊的玩笑。袁隆平注定要用一颗种子改变这个世界,这颗金色的种子是否已握在他的手中……  北平城(北京)建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名字为“蓟”。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的北平城,确实是英才辈出之地。
  1930年9月1日,北平城正是丹桂飘香,金风送爽的初秋时节。在北平协和医院产房里,传来了一阵婴儿洪亮的啼哭之声,接生的女大夫告诉产妇华静女士,新生儿是个男孩的时候,华静挂满汗珠的疲惫脸上,露出了欣慰和满意的笑容。
  华静女士并不知道,给小隆平接生的女大夫就是林巧稚。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她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给新生儿做过冲洗后,一名小护士将并不安分的小男孩包在襁褓中,然后给候在产房外面的男人送了过去。这个焦急等待的男人名叫袁兴烈,他现在平汉铁路局当秘书。他的妻子就是华静,华静也在德安县高等小学当过老师。这个新出生的小男孩,就是他们夫妻的第二个孩子。
  华静女士躺在担架车上,被两名护士推出了产房,看着丈夫怀里孩子已经甜甜地睡去,她虚弱的语气带着喜悦,说:“兴烈,给我们的二儿子起个名字吧?”  袁兴烈想了想:“他排在袁家“隆”字辈,为纪念出生在北平,就叫他隆平吧!”  隆平这名字,虽然有“家族隆盛,世事昌平”的寓意,可是北平城中真的不太平。小隆平出生半个多月后,即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旋即派东北军12万人入关。当时蒋、冯、阎中原大战正在胶着之时,东北军大兵入关,双方平衡迅即倾斜。21日,东北军占领天津,23日占领北平。
  东北军占领北平后,城内物价飞涨,市民的生活秩序,更是乱作一团,为了规避兵燹战祸,袁兴烈工作的铁路局早已经放假,直到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战争停止,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北平城的秩序这才得以渐渐恢复。
  笼罩在北平城上空的硝烟散尽后,袁兴烈也接到了铁路局复工的消息,他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没有上班,再加上华静在家坐月子,花销颇大,他平日里积攒的大洋,已经快要用磬了。
  袁兴烈为了庆祝可以上班,他用家里仅有的钱,到刑部胡同的市场,买来了一只老母鸡。母鸡被宰杀褪净后,他开始将鸡肉下锅,亲手熬汤。袁兴烈一边熬汤,他一边兴奋地唱起了家乡赣剧《古城会》里的唱段——张飞用目来观瞧,打量城外这位将英豪……  袁兴烈熬完了香喷喷的鸡汤,他端着汤碗,给刚刚坐完月子的华静送了过去。华静用汤匙喝完鸡汤,她也被袁兴烈欢天喜地的神情所感染,两个人一商量,决定抱着襁褓里的小隆平,乘兴去一趟天安门。
  袁兴烈叫来了一辆人力车,华静怕小隆平被秋天的寒气凉着,出门之前,不仅为二儿子裹了层棉被,还为给他戴了一顶老虎帽。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红墙飞檐琉璃瓦,气势巍峨,蔚为壮观。其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蒯祥。袁家三口人坐着人力车,沿着长安街,一直来到了天安门前,华静发现怀里抱着的小隆平,睁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一个劲地盯着天安门再看。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兵闯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开了皇宫,民国时代的天安门,早已经不是清朝皇帝的大门了。
  袁兴烈看着小隆平专注的神情,一开始,还以为儿子是被天安门的高大雄伟所吸引,可是瞧着瞧着,他就发现不对劲儿,小隆平最后竟“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袁兴烈仔细一看天安门的城楼,这才发现,那里躺卧着几十名饿殍。这些饿殍有的衣不遮体,有的瘦骨嶙峋,有一个饿殍显然已经身亡,他的脸上落满了苍蝇……  饿殍们都睁着浑浊的眼睛,盯着长安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那无助的眼神中,有期盼、有无奈、更有一种无言的愤怒和怨怼。
  袁兴烈一见小隆平连哭不止,他急忙告诉车夫,赶快回家。三轮车夫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还是急忙调转车把,将小隆平一家人送了回去。小隆平回家后,还是一个劲地连哭再闹,说什么也不肯吃奶睡觉。
  华静担心地摸着小隆平的脑门,问:“孩子是不是被吓倒了?”  袁兴烈看着儿子的表情,他握着儿子的小手,叹了口气:“世道纷乱,饿殍满城,我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职员,改变不了什么,将来就看你的了,如果你能让他们填饱肚子,那可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  袁兴烈刚刚讲完这些半开玩笑的话,又哭又闹的小隆平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华静看着两手握着小拳头的儿子,她惊讶地说:“孩子不哭了,这孩子好像能听得懂你说的话?”  “他真的能听懂我的话。”袁兴烈自信地说:“你信吗,咱们的隆平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  他们作为小隆平的父母,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
  华静随后也肯定点了点头。
2:善念,萤火虫的故事  古有孟母择邻,岳母刺字。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袁父为曾经为宋哲元部的大刀队,提供了五百把大刀,在当时那个形势不明,侵略者气焰正盛的时代,为军队献出抗战的武器,得需要颇大的勇气。
  一个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往往是在这张白纸上,书写第一笔的人。小隆平在父亲的身上,究竟学到了什么可贵的品行?袁家父母在小隆平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善念的种子。一滴水可以折射一个世纪,一点萤虫就可以照亮人的一生,而善念必然会长成参天大树……  袁氏祖籍江西省德安县青竹畈。该村位于钟毓灵秀的庐山脚下,盛产迎风斗雪,傲然挺立的翠竹。
  袁兴烈自幼便伴随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成长,正是号称“四君子”的翠竹,给予他正直、执著的坚韧性格。
  1931年“9?18”事变后,日军完全控制了东北。1933年2月,日军开始侵犯热河省(今分属河北、辽宁、内蒙古),该省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逃。3月初,日军已占领热河全境,并直逼长城一线。
  何应钦在1933年3月接替张学良的职务,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他把东北军缩编成四个军,又请南京政府增调一部分西北军赶过来驰援。宋哲元的第29军首先接到调令,他们驻防的地方是北平以东,长城喜峰口、罗文峪和马兰峪,他们要在这里抵御日军的进攻。
  袁兴烈在平汉铁路局工作,他借助工作的便利,积极为抗日的29军调配物资和弹药。当他得知29军的大刀队缺少大刀后,他积极联系十几家自己熟悉的商户,这些商户的老板听说袁兴烈要筹钱买铁,打制大刀,支援抗日,他们纷纷慷慨解囊。袁兴烈用这笔钱很快买来了五千斤的好铁,然后找到北平地区最好的锻刀匠人,立炉生火,铁锤挥动,500把锋利的大刀被打造成功,这些大刀随后被送到了喜峰口抗日的最前线。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当时的小隆平才四岁,他对于家国沦陷、全民抗日这些话题,只停留在半知半解的状态,可是在他的脑海中,却有一个判别是非的标准,那就是父亲反对的就是错的,父亲积极做的就是对的。袁兴烈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他还以身作则地成了小隆平的表率,袁父的所作所为,已经在小隆平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打上了爱国的烙印……  袁兴烈这天拿着一张《北平日报》,满脸喜色地回到家里,喜峰口一战终于胜利了,今日报纸上,刊登的都是29军大刀队歼敌三千人的好消息,29军大刀队的英雄事迹已经传遍了祖国各地,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空前高涨,这里面就有袁兴烈捐献的500把大刀的功劳。
  华静为了犒劳袁父,当晚的餐桌上,她特意多做了两道菜,一道是干煸马兰头,一道是红烧草鱼。
  小隆平也被父母兴奋的神情感染了,他一边吃鱼夹菜,一边跟着父母,小声地哼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歌曲——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  把它消灭!
  把它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杀!
  这首最著名的抗日歌曲,不管什么时候唱起来,都能令人热血沸腾,浑身上下激荡起,挽民族于危难,救家国于水火的壮志豪情。
  小隆平激动地听父母谈论着,谈论着锋利的大刀,砍向鬼子脑袋的壮烈情节,他的心里,也是充满着莫名的激动和喜悦。他的灵魂深处,也被积极抗日的父母,种上了一棵爱国的种子,这棵种子在小隆平的心田中生根发芽,逐渐成长,最后长成了一棵参天的大树。这棵大树后来真的成为栋梁之才,成为支撑共和国之基的筋骨框架,成为通向中国梦的一架坚实云梯。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越过长城,开始对北平发起了进攻。袁兴烈为了躲避战火,他领着一家人坐车离开了北平,首先来到了天津,接着又离开津门,辗转回到了江西的赣州、德安一带生活。
  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袁父一个人的肩膀上。而教育家里几个孩子的责任,清瘦温娴的华静就勇敢地承担了起来。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读罢杜牧的《七绝》,在人们的眼前,不时地会浮现出云一样轻,水一样柔的扬州女子。可是面对战乱、饥饿和困难的威胁,身为扬州女子的华静,并没有被眼前暂时的困难吓倒,她心底的坚韧不屈,不像困难低头的中国女性共有的伟大品格,真正地显现了出来。
  华静不仅包揽了洗衣做饭的全部家务,而且担当了包括袁隆平在内的四个孩子的启蒙老师。
  华静曾经在扬州教会学校读书,他不仅能讲得一口娴熟流利的英文。而且通读尼采的哲学著作。
  纵论东西方教育,恐怕洋洋洒洒地要写几万字,几十万字才能所得明白,但往简单里讲,中国的教育可是概括为授人以鱼,而西方的创新教育关键在于授人以渔。
  但不管用东西方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如浅入深,因材施教,华静女士在德安的时候,并没有现成的语文教材给儿子当课本,他只能拿一本尼采的哲学巨著《悲剧的诞生》当小隆平的启蒙教材。
  成年后的袁隆平,他在领着助手研制杂交稻的时候,经常有一句挂在嘴边上的话——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这里面充满了,尼采哲学辩证思想的光辉。
  小隆平属马,因为小时候淘气贪玩,被父母昵称为“淘气的小马驹”,高深的尼采哲学,有时候小隆平听不懂,华静就为他讲故事,让他明白道理。
  小隆平住在德安一带的时候,每逢夏日夜晚,母亲就领着他们兄弟在庭院中乘凉。小隆平喜欢一边唱着:小小萤火虫,飞到西,飞到东,这边亮,那边亮,好像许多小灯笼……一边捕捉萤火虫,把一只只尾巴上闪光的萤火虫放在火柴盒里,这一个个火柴盒,在孩子们的眼里,那就是神仙手中闪闪发光的魔法盒。
  华静看着玩得不亦乐乎的小隆平,她就给他们讲了一个关于萤火虫的故事。
  唐朝末年,年轻的赵匡胤闯祸离京,半路救下少女京娘,他不远千里护送京娘安全回家。可是不久,不幸的京娘死于战乱,后来赵匡胤领兵出征,不慎在夜战中,迷失了道路,正在他着急的时候,忽见树丛林草之上,一只萤火虫在他面前徘徊飞舞……这只萤火虫,就是京娘的魂魄所化,赵匡胤在萤火虫的指引下,最后脱险离开了树林……  对于这样有情有义的萤火虫,小隆平自然不忍伤害,他本想将火柴盒中的萤火虫放飞,可是打开火柴盒,却发现装在里面的萤火虫,已经变得奄奄一息了。
  小隆平找到华静,不解地问:“妈妈,萤火虫怎么不能飞了?”  华静将萤火虫放到了桌子上,说:“这只萤火虫已经快被饿死了!”  袁隆平从院内的花草上接来了露水,滴到了萤火虫的身上,他从饭碗中,又找来煮熟的米粒,放到了萤火虫的口边,可是萤火虫根本不能进食,最后还是死去了。
  袁父为了家庭,吃苦耐劳,不惜起早贪晚地工作,不管战争年代,物资多么匮乏,物价涨到了多么惊人的程度,落实到袁家的饭碗里,小隆平真的没有挨过饿,可是这只被他当成玩物的萤火虫,终于让他知道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敌人,那就是——饥饿。
  袁隆平心中充满了悲伤,他将那只可怜的萤火虫的尸体,装到了火柴盒上,然后埋到了院子里的花草之中。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萤火虫是一种思绪;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李商隐的《隋宫》中的萤火虫,又变成了一种讽刺。可是在小隆平的心中,他无意杀死萤火虫的悲痛,又变成了一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虽然这棵理想的种子,刚刚在小隆平的心中萌芽,但谁又会想到,几十年后,他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袁隆平以后真的再也没有去抓萤火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