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依赖:摆脱以爱为名的温柔暴力
  • 情感依赖:摆脱以爱为名的温柔暴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情感依赖:摆脱以爱为名的温柔暴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3.23 2.7折 49.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斋藤学 江小舟 俞也

出版社文化发展

ISBN9787514240535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31855636

上书时间2024-06-18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日)斋藤学精神科医生,曾担任日本国立疗养所久里滨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东京都立精神医学综合研究所研宄员。专注于研究〝依赖症”“成人孩子”等心理问题,为众多深陷依赖共生的家庭提供咨询帮助,在日本提出并推广了〝成年孩子”的概念。

目录
第一章 看不见的温柔暴力
父母出于爱而过度地干涉和束缚孩子,对孩子寄予期望并提出过分的要求,把孩子当成自己唯一的慰藉和生存价值。孩子为满足父母的需求而活,被父母过高的期望束缚,由此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温柔暴力”。
过高的“期望”是一种温柔暴力 002
父母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关键人物” 006
隐形暴力下的“好孩子” 010
以爱为名的隐形暴力 014
被上一代的价值观支配 018
第二章 父母的身份认知
女性和男性一起努力学习、就职,在相同的评价体系下互相竞争,获得成就和赞誉。然而,一旦开始做母亲,一些女性就会面临全新的价值观,对自我的身份认知产生强烈困惑。对一些女性而言,怀孕生子是一种无意识的“丧失体验”。女性心中有一杆秤,衡量着做母亲的得与失。而成家对男性来说意味着挑起养育妻儿的重担。
“身份认知”的改变 024
母子一体的独立小世界 028
女性面临的双重束缚 032
育儿方式的必然性 036
数落父亲,就是在责备儿子 040
家庭形式使人类的脑容量扩大 044
“婴儿- 母亲”的关系模式 048
父母要给孩子设定界限 052
缺乏底线会诱发孩子行为出格 056
不幸家庭的亲子关系
当一个孩子选择回避、忽视或否定自己内心的感受,舍弃自己的需求时,会无法体察自己的情感,丧失爱和共情能力。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使得“温柔暴力”代代传递下去。
发挥安全基地功能的家庭 062
根深蒂固的家庭意识 066
不幸的亲子关系重复上演 070
“内在小孩”是自我认同的核心 074
孩子有了秘密,才能学会独立 ? 077
为何会对喜欢的人施加暴力? ? 081
第四章 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而活
很多人认为“不做个靠谱的大人,就会被别人抛弃”,这样的人的自我评价很低,极度恐惧遭到他人批评,否认或隐藏原本的自己,这种想法还会引起社交恐惧。他们的行为准则通常是基于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回应别人的要求,而不是自己想做什么。
想和大家保持一致的趋同心理 ? 086
关系成瘾:为他人所需的需要 ? 089
在意他人评价,忽略自我 092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现代病” 096
用回应需求来塑造自信 ? 100
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而活 ? 104
通过醉酒来找回自我 ? 108
醉酒频率与性别意识 ? 112
? ? 第五章 “跌落谷底”是改变的起点
要想恢复心理健康,跌落谷底十分重要。抑郁、孤独、不安、烦恼,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糟糕状况时所产生的正常反应,这和淋雨后会发烧如出一辙。通过抑郁、孤独、不安、烦恼而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人就不得不改变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后,这看似绝望的谷底则会成为转折点,人也会由此开始恢复健康并收获成长。
抑郁有时是心理健康的证明 ? 118
孤独和不安是人的正常状态 ? 122
从与他人的关系中理解人心 ? 125
烦恼是一种重要的宝藏 129
认识到自身的无力是重生的开始 133
物化和控制自我的陷阱 137
依赖症患者的谎言与真心话 141
沉溺于短暂的快乐 145
对记忆碎片进行重组和整合 ? 149
最令人恐惧的是死亡和失去 ? 153
第六章 “另一个自己”蕴含的力量
历经千辛万苦,或许你的人生未必如愿,但能顽强地走到今天,毋庸置疑,这就是你自身实力的证明。对你而言,这其中的痛苦很重要,正是它造就了如今的你。倘若你能和内在的自己关系融洽,就能看到从未看过的风景,听到不曾听过的声音,也就能自然而然地知晓前进的方向和该做的事情。

如何看待停滞不前的状态 ? 158
活到现在就是实力的证明 ? 162
把治疗当作一段奇幻之旅 ? 166
返童退行:遏制成长的力量 170
通过育儿唤醒“内在小孩” 174
父母越有能力,孩子越受其苦? 178
想象未来的自己,进行具体的改变 182
拥有“另一个自己”,重拾遗忘的记忆 186
第七章 从依赖症开始成长
创伤幸存者所需要的是关心自己、愿意完完整整地倾听自己心声的人,但倾听者不能是可以为他做些什么的依赖对象,而是和他自己一样的“成人孩子”同伴。当他置身于会被认真倾听的环境时,他所说的话会变得意义非凡。这样的交谈会给迄今为止束缚他的诸多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并改变他的交流方式,而这些改变也有助于改善他和家人之间的关系。
为何会对依赖症紧抓不放? ? 192
愤怒很正常,敌意才需治疗 ? 196
寻找能表达自我的方式 200
将烦恼说出口,便能找到解决之道 204
寻找交流对象,练习表达愤怒 208
互相倾听的交流会 212
依赖症是一种心理防御方式 216
提高对不安的耐受力 220
不依赖酒精也能展现真实的自己 224
从幸存者到成长者 228

内容摘要
多少人不快乐的原因是,终其一生逃不出父母的操控所谓情感依赖是说:“总是不断努力揣摩他人的愿望和期待,并为了与之相符而活”。人类天生便是如此,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一旦过度迎合他人,甚至到了牺牲自己的地步,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身边的人(如配偶、子女)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关系成瘾症,这会妨碍一个人的“自我”成熟。
人们在回忆原生家庭时,往往倾向于回忆起温暖、充满爱的画面,因为这样才有安全感。但是原生家庭真的是这样吗?比如,来自父母最大的暴力——父母过度的期待,依旧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家庭,把孩子推向痛苦的深渊。
本书帮你摆脱以爱为名的温柔暴力。

主编推荐
我们从小到大总会听到父母对我们说,“我都是为你好”“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我肯定不会害你”……这都是以爱为名的温柔暴力。爱不是把我认为的爱给你而是把你想要的爱给你。终结以爱为名的温柔暴力。活出自我。

精彩内容
近来,我着手将关系成瘾(共同依赖)重新定义为一种病态的自恋。“关系成瘾”一词原本是用来描述虽然试图阻止患有酒精依赖症的人饮酒,但反而助长其饮酒行为的一类人的特征。我以往总是称之为“为他人所需的需要”,而今将其重新定义成“总是不断努力揣摩他人的愿望和期待,并为了与之相符而活”。 人类天生便是如此,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一旦过度迎合他人,甚至到了牺牲自己的地步,自己的所作所为会给身边的人(如配偶、子女)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关系成瘾症,这会妨碍一个人的“自我”成熟。.知名关系成瘾、创伤专家皮亚·梅洛蒂所著《爱恋成瘾,再见》A一书中列举了关系成瘾症患者难以自爱的五项特征。 第一,难以自爱,无法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 第二,难以进行自我保护,无法设定界限,容易入侵他人的边界或允许他人入侵自己的边界。 第三,难以准确地认识现实中的自己。 第四,难以进行自我关怀,无法准确地向他人传达自己的需求。 第五,难以进行自我表达,言谈举止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等)不相符。 因家庭问题来找我咨询的人大部分存在上述情况。我认为,在关系成瘾症迅猛发展,乃至妨碍建立自我的方面,日本家庭做出了不少“贡献”。人们在回忆原生家庭时,往往倾向于回忆起温暖、 充满爱的画面,因为这样才有安全感。但是原生家庭真的是这样吗?作为一名长期和酒精依赖症打交道的医生,我认为“家庭”和“暴力”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最先引起我关注的是那些持续遭受醉酒丈夫殴打的妻子。对此,我感到难以置信。遭遇了这样的不幸,为什么这些女性还继续扮演妻子的角色,待在丈夫身边?在帮助这些女性重获新生时,我发现她们身边还有一群“沉默的受害者”——孩子。令人惊愕的是,这些孩子竟然被遗漏和忽略了。此后,我便开始研究虐待儿童问题,相关成果已经出版成书,书名为《不懂如何爱孩子的父母》我认为很多日本家庭原本就具有暴力性和束缚性,只不过被一层“亲密性的外衣”掩盖了。在一些日本家庭中,男性可以对女性动手,大人可以肆意地对待孩子,尤其是父母对孩子施加的暴力,被冠以“教育”“指导”之名,竟被日本法律认可,甚至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育儿手段而受到推崇。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反感任何场合下的暴力性压制。而且,日本儿童咨询处接到的虐待相关咨询数不断增加,对儿童施暴的人也被列为整治对象。然而,来自父母最大的暴力——父母过度的期待,依旧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家庭,把孩子推向痛苦的深渊。 所谓虐待,并不仅指一看就明了的拳打脚踢,大人肆意利用孩子来为自己谋方便也是一种暴力和虐待。人们好像至今对此还存在着误解。例如,当夫妻关系恶化,没必要再继续在一起时,却试图以孩子为由维持婚姻关系,修补夫妻关系里出现的裂痕,这就是在利用孩子。被无端卷入纷争的孩子或是成了父母泄愤的对象,或是承担起安慰不幸父母的任务。 所谓教育虐待,也是在利用孩子。父母自认为是为了孩子着想,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一味地催促孩子学这学那,去补习班,考名牌大学。因为孩子也知道父母拼命工作是为了自己好,所以孩子不得不心怀感激,努力地去回应父母的期待。一旦不幸的父母或是望子成龙的父母把培养孩子当成自己唯一的生存价值,对孩子的成长和成功寄予过高的期望,孩子便会被这份期待束缚,逐渐失去自己的人生。以上行为,对离开父母就无法独立生存的孩子而言,都是肆意利用和情感虐待。然而,这类暴力往往裹着一层以爱为名的外衣,因此难以被发现,施加者和承受者都没有察觉。更为麻烦的是,家庭的约束力规范着每位家庭成员的举止,“做对家庭有益的人(好爸爸、好妈妈、好孩子)”已经成为日本的一种社会风气。当今的日本社会,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活在这种社会风气的支配之下。 在我看来,过度尊重、恪守和适应好孩子行为规范,这种现象正在孩子中,甚至在已经成年的大人中蔓延。在背后支撑着这种规范至上主义和过度适应倾向的,正是人们对从普通生活水平跌落的恐惧。在日本社会中的独生子女家庭、少子化现象,以及社会阶层分化也助长了这一倾向。少子化现象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托付变得更为强烈。在这样的社会中,一步走错,便会从当下的位置跌落。人们往往会觉得“孩子从小就得为将来做准备”,于是努力将孩子培养成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再不济也要引导孩子过上“普通水平”的人生,这成了父母的爱和责任。有时候,孩子的成败也会影响父母的地位、养老生活等,所以父母对待育儿的态度也极为认真。现在,生育和教育已经成为父母人生竞争中重要的战略部署。人们谨慎地选择伴侣,把握结婚和生育的时机,提前规划好生育数量、孩子的人生路线和将来发展等,并希望孩子按照自己为其描绘好的蓝图走下去。 在日本的竞争社会中,凡事讲究效率优先。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男性和女性,既没有心思也没有能力构建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很多人就这样结为了夫妻。这样的夫妻依赖孩子,靠着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勉强维持着夫妻间交流。夫妻间交流不充分也会影响到孩子,整个家庭笼罩在“体贴”的气氛中,避免冲突,相互察言观色,力求不辜负对方的期待。孩子生活在这样“温柔体贴”的家庭里,渐渐变得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及孩童特有的情感,终有一天会失去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愿望,陷入一种关系成瘾型人生,即读懂并按照他人的期望而活,无法实现自我成长。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