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新校本)(精)/钱穆先生著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新校本)(精)/钱穆先生著作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7.69 3.7折 4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钱穆

出版社九州

ISBN9787510854323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916011

上书时间2024-06-10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钱穆著的这本《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新校本)(精)》由《八十忆双亲》和《师友杂忆》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可见钱穆先生幼年所受之教育,后一部分广泛记录了钱穆先生一生之师友交谊。书中描述了钱穆先生遇到的很多趣事,不同凡响。书中记述了《国史大纲》《古史地理论丛》等著作之成书经过,读者可略知钱穆先生所著书背景。

作者简介
钱穆(1895.7.30-1990.8.30),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北平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10月,钱穆先生移居台北,被选为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先生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目录
八十忆双亲
一  前言
二  七房桥
三  五世同堂
四  先祖父鞠如公
五  先父之幼年苦学及科名
六  怀海义庄
七  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
八  先父之病及卒
九  先母来归
一○  先母寡居
一一  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
一二  先母之卒
    师友杂忆

一  果育学校
二  常州府中学堂
附  私立南京锺英中学
三  三兼小学
四  私立鸿模学校与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
五  后宅初级小学
六  厦门集美学校  附  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
七  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
八  苏州省立中学
九  北平燕京大学
一○  北京大学  附  清华大学及北平师范大学
一一  西南联大
一二  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一三  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一四  昆明五华书院及无锡江南大学
一五  新亚书院(一)
一六  新亚书院(二)
一七  新亚书院(三)
一八  新亚书院(四)
一九  新亚书院(五)
二○  在台定居
附录
  一  怀念我的母亲
  二  怀念我的父亲
  三  胡公秀松墓碑记
  四  纪念张晓峰吾友
  五  故友刘百闵兄悼辞
  六  回忆黄季陆先生
  七  悼念苏明璇兄
  八  怀念老友林语堂先生
  九  悼亡友张莼沤先生
  一○  王贯之哀辞
  一一  我和新亚书院
  一二  九十三岁答某杂志问  

内容摘要
。。。

精彩内容
 三五世同堂
七房中人丁衰旺不一,初则每房各得良田一万亩以上。继则丁旺者愈分愈少,丁衰者得长保其富,并日增日多。故数传后,七房贫富日以悬殊。大房丁最
旺,余之六世祖以下,至余之伯父辈乃得五世同堂。
余之曾祖父兄弟两人,长房七子,次房五子,又分十
二房。故余祖父辈共十二人。一宅前后共七进,每进七开间,中为厅堂,左右各三间,供居住。又每进间,东西两偏有厢房,亦供居住。宅之两侧,各有一长弄,皆称弄堂。长房七家由东弄堂出入,次房五家,由西弄堂出入。中间大门非遇事不开。其后每家又各生子女,先祖父鞠如公为东弄堂七房之长,即生四女两男共六人。故余有四姑母、一伯父,先父最小为一
家之幼。其他家以此为推。故五世同堂各家,分得住屋甚少,田亩亦寡。自余幼时,一家有田百亩二百亩者称富有,余只数十亩。而余先伯父及先父,皆已不名一尺之地,沦为赤贫。老七房中有三房,其中两房至余幼年皆单传,一房仅两兄弟,各拥田数千亩至万亩。其他三房,则亦贫如五世同堂。
贫富既分,一切情形亦相悬隔。老七房中之三房富者,轮为乡间绅士。上通官府,下管附近乡里赋税差役等事。有他事争执,亦至绅士家裁判,可免进城涉讼。七房桥阖族中事,亦渐归三房轮为绅士者主持
决夺。余四房避不参预。相传五世同堂内西弄堂一寡妇,尚称富有,一子未婚,一女未嫁。其子常犯规越矩,多行不法。其时,大家庭之规模尚存,而大家庭之礼法,已荡然不见。诸祖父叔伯兄长前辈,皆莫奈之何。其时为绅士者为老七房中之第三房,对之屡加教斥,亦不听。乃送之县狱。五世同堂内诸祖父皆竞赴老三房请求释放。不许,谓需拘禁有时,或可有悔改之望。不幸其子竟瘐毙狱中,值老三房绅士亦卧病在床。一夕,其瘐死者之母,忽梦子来诉,已在阴司申宽得直。请多烧冥繈,可供地下使用,使速毙。其母醒,告其女,女亦同梦此事。翌晨,告素常相亲诸家,亦有同获此梦者,乃赴市购大量锡箔。凡五世同堂中妇女,皆竞折之。堆门外大广场焚化。此间大堆纸锭烧完,西边老三房病绅亦告气绝。此事在余幼年尚闻传述。则诸房间之感情隔阂,亦可想见。
五世同堂之大门,悬有“五世同堂”一立匾。第二进大厅为鸿议堂,为七房各宅中最大一厅,淮军讨洪杨驻此,集官绅共议防守事宜,因名。第三进为素书堂,后四进堂小无名。西弄堂五叔祖分得素书堂之西偏三间为其家屋。不知为何,一人亲自登屋拆除,惟素书堂,及堂匾尚保留。拆下砖瓦木石,尽以出卖。诸兄弟竟未能劝阻。鸿议堂本有楠木长窗二十四扇,精雕《西厢记》全部,亦为宅中人盗卖。堂中长案大桌及几椅等,亦盗卖一空。仅五世同堂一宅之内,其分崩离析,家法荡然已如此。其素书堂西偏拆去部分,称为“塌屋基”,竟亦未能重建。
至于子弟教育,更不堪言。余幼时所知,族中诸兄长及伯叔父辈,大率仅读四书。能读《诗经》《左传》,乃如凤毛麟角。殆绝无通五经者。虽老三房富有,力能延师,而溺情安富,不求上进,子弟学业上亦率与其他四房相类。科第功名,乃若与七房桥全族无缘。少数贫苦者出门经商,或为伙计,或开小店铺,获得温饱即止。大多数则依赖数十亩一两百亩田租
,游荡不事生产。离七房桥西一华里许有一小市名鸿声里,亦由钱姓聚族而居者占大多数。晨旭方升,七房桥三十左右以上人,无论辈分,结队赴市上喝茶进面点,至午始返。午后不乏再去者。亦有中午不返,至晚始归者。在家则养黄雀,或养蟋蟀,春秋两节相聚决斗为娱。亦有远方来参加者,亦有分赴远方作斗者。斗鸟斗蟋蟀外,冬春之交,以放风筝为乐。风筝形状各异,大小不等。在老四房中,有一伯父,阁楼
上藏蟋蟀盆五六百以上。雇佣在家,扎大风筝,须八人抬之,始可移至田野间。风筝上装弦筲,天空中呼
啸声四起。入夜则结挂灯笼。大风筝可悬灯笼二十以上,光耀数里外。四围诸村落,皆以此称羡七房桥。
七房桥族人老幼,亦以此自喜。大家庭之堕落,逮余幼年,殆已达于顶巅。P6-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