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空寻梦:梦想照进现实的乐章
  • 星空寻梦:梦想照进现实的乐章
  • 星空寻梦:梦想照进现实的乐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星空寻梦:梦想照进现实的乐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0.18 4.2折 11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罗兰?勒乌克/弗洛朗丝·波塞尔

出版社中译

ISBN9787500172802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19元

货号31765411

上书时间2024-05-27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兰·勒乌克(RolandLehoucq)是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的天体物理学家、讲师和作家。他曾在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巴黎政治学院任教,担任多个大型展览的科学策展人(Citédessciences,Palaisdeladécouverte等),已出版多部科普著作。国际天文学联盟(IAU)以他的名字为一颗直径为3.5公里的小行星命名。
弗洛朗丝·波塞尔(FlorencePorcel)是著名作家、广播评论员和广播员,对科学和太空探索充满热情。她活跃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上,自2012年以来一直主持每周的视频播客LaFolleHistoiredel'Univers。自2016年起,她与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合作,成为YouTube热门科学频道\"弦理论\"(249000名订阅者)节目的作者和演员之一。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太空                                      1
第二章 空间站                                    38
第三章 月球                                      76
第四章 太阳系                                    114
第五章 驶向群星,直到更远!                      158

内容摘要
作者从科学和文学双重视角介绍了人类太空探索历史,让我们得以领略梦想照进现实的荣光。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人类建立首个空间站开始,到登月尝试,再到太空通讯站和星际旅行,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征服热情,大量援引文学艺术作品,结合近200张来自NASA的珍贵图片,以及来自科幻小说及好莱坞大片的影像,使本书不仅是一本极具普及性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难得的关于太空幻想的趣味故事集,读者在得以领略人类太空探索历史的同时更得到“星际穿越”的高级体验。

精彩内容
千载夙愿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对于人类而言一向可望而不可即,也正是它点燃了人们对太空旅行的最初激情。
生活在公元二世纪的修辞学家琉善(Lucien)是头一个讲述登月传说的人。出生于萨摩萨塔[位于当今叙利亚某省境内。——译者注]的他用希腊语写下了《一个真实的故事》(Histoirevéritable)。虽然号称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此书其实意在讽刺古代著名地理学家们记叙的那些离谱的冒险和战斗事迹。琉善嘲笑这些名家把荒诞不经的传说讲得跟真的一样。在他眼里,这些所谓的“历险记”其实都是胡编乱造的产物,只不过利用了人们的无知和轻信罢了。于是,在《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琉善故意以真切可信的笔调写了一个离奇的幻想故事:正当主人公们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之时,琉善把他们全送上了月球。
一段悠久的历史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1571—1630)著有《梦,或月球天文学》(Songeoul’Astronomielunaire,出版于1634年)一书。开普勒的写作目的可谓和琉善的大相径庭。坚信哥白尼日心说的开普勒渴望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揭示诸星体的运动情况。他在《梦》里开展理想实验[也作“思想实验”,指科学家使用想象力进行推理,因而是一种理想化的非实物实验。实物实验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理想实验则可排除干扰。——译者注],构想出月球上的旅人眼中的地球、太阳及其他行星的运动景象。本书用拉丁语写成,主人公是一个醉心于天文学的冰岛人。在女巫母亲的帮助下,冰岛人与魔鬼们进行了交流。其中一个魔鬼告诉他,经由地球上的一处通道,魔鬼们只花四个小时便可直抵月球。但是,由于通道内过于寒冷且空气稀薄,这段旅程对于人类而言将异常艰险。
《梦》通常被视作科幻小说的鼻祖之一。开普勒也借此向人们阐释了自己对月球的认知。就在《梦》出版四年之后,英国国教主教弗朗西斯·戈德温(FrancisGodwin,1562—1633)的《月中人》(TheManintheMoone)也问世了。该作实际完成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末,但直到作者本人离世五年之后才首次以笔名“多明戈·冈萨雷斯”发行。戈德温书中的主人公让一群野天鹅牵引着自己飞上天空,于12天后成功抵达月球。这本书不仅传播了哥白尼的新天文学,还提及了开普勒、伽利略及英国哲学家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Gilbert,1544—1603)提出的假说。
《月中人》也直接启发西拉诺·德·贝尔热拉克(CyranodeBergerac,1619—1655)写出了《月球上的国家和帝国的趣史》[也见《月球上的国家史》译法。——译者注](Histoirecomiquedes?tatsetEmpiresdelaLune)。此为西拉诺遗作,发表于1657年;其续集《太阳上的国家和帝国的趣史》则发表于1662年。我们在后世的诸多作品中都能找到德·贝尔热拉克这本哲学小说的影子,比如伏尔泰的《微型巨人》(1752),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1721)以及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月球上的国家和帝国的趣史》其实也是作者就自己所生活的年代作出的社会、道德和哲学批评。德·贝尔热拉克想象出的所有登月方法都缺乏科学依据,他笔下的主人公[主人公名为“迪尔科纳(Dyrcona)”,西拉诺·德·贝尔热拉克将自己的名字“Cyranod’”的字母打乱后组合出了这个名字。——译者注]提出了不下五种飞天方案,其中包括做一个用装满露水的瓶子或磁铁驱动的装置。
以上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小说都被尊为科幻小说的先驱之作。它们早已道尽人类在登天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想要进入太空,就必须先摆脱地心引力,因此,必须往引力反方向做剧烈运动。
太空电梯火箭在此后一直被认为是前往太空必不可少的工具。不过,人们其实也在严肃思考着另一种进入太空的可能性,那就是直接建一个拔地而起、直通太空的巨型建筑。这个大胆的想法又来自于我们想象力极其丰富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巴黎游览时,齐奥尔科夫斯基受到了建成于1889年的埃菲尔铁塔的启发,他寻思着:为什么不在赤道上建一座近36000千米高的高塔呢?
这个数字当然不是齐奥尔科夫斯基胡诌来的,他的选择有科学依据——只有在这个高度上,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才能刚好等于地球的引力。如果我们在这个“天空城堡”上摆放某物,该物体便会因为这两股反方向的力相互抵消而保持平衡,此时的它正位于地球轨道之上。而且,由于物体的绕地公转周期恰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它将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按照这个道理,想要将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就只需将它传送至高塔顶端即可。1895年,齐奥尔科夫斯基在自己的《地球与天空之梦》(RêvesdelaTerreetduciel)中提到了这个设想,但在当时,这个构想只能算作一个理想实验,因为作者本人并没有将如何建塔展开细讲。
1960年,列宁格勒的一个工科学生尤里·阿尔楚塔诺夫(IouriArtsutanov,1929—2019)产生了与齐奥尔科夫斯基相近的想法并提出了一个可行的实践方案。阿尔楚塔诺夫此前并不知道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的设想。他计划的是从地球静止轨道上放下一根缆索,让缆索始终垂直于地球某地并将其固定在地面。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缆索与地面相接的锚点部位修建电梯基点,从这里出发的电梯将沿着缆索自由上下。为了让缆索的重心始终位于地球静止轨道上,我们还需反向继续加长缆索并在其末尾系上一个重物以用来保持平衡,地球自转时会甩动系在绷紧的绳索另一端的重物。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