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生当年(教育的陈年旧事)/大夏书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先生当年(教育的陈年旧事)/大夏书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8.46 5.3折 3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木春

出版社华东师大

ISBN9787567556232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3741354

上书时间2024-05-27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木春,福建省特级教师,首批福建省中小学教学名师。长期从事教育随笔写作。近年致力于民国教育文献的研究和编撰。著有《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主编《叶圣陶教育演讲》等。现为福建省漳州市东山一中语文教师。

目录
序一  先生当年
序二  过去竟然是这样啊
第一辑  当年教育
  “打孩子”的古风
  过去的学校仪式
  民国教师的业余时间
  一人教书,养活九人
  “家贫无奈作先生”
  “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
  民国的学校图书馆
  严正的一课
  父亲的教育
  了不起的祖母
  “智者的旅店”
  “出气孔”里的寂寞
  张伯芩的“三个一”教育法
  “黄调”
  陈独秀写“妙文”
  好玩的数学似片
  书在肚子里
  土匪的字条
  苏步青学外语
  且看季羡林“赤条条地走上舞台”
  办公桌的故事
  黄侃与“有偿家教”
  大学的“尊严”
第二辑  先生风骨
  “硬汉教师”
  程千帆的“损失”
  “不将就”的吴组缃
  李长之的手
  “最后的一课”
  退款
  朱东润“惹祸”
  “复旦二周”
第三辑  先生气度
  深深的体谅
  陈西滢家有一尊石膏像
  不争的柳诒徵
  大师的“虚怀若谷”
  胡博士题字
  高锟校长有雅量
  教育者的胸襟
  从顾颉刚到葛剑雄
  372字的大师自传
  “不居功”
第四辑  先生情怀
  老北大的“酒先生”
  “贾宝玉精神”
  “真公子”张伯驹
  叶圣陶两次“被冒名”
  大学者的涂鸦
  民国名家与胡子
  大师的送客
  傅斯年赠书
  钱穆的无奈
  启功的“恩”师
  沈从文鲜为人知的恩人
  冰心眼中的好男人
  做小事的大人物
  教授的书房
第五辑  先生命运
  不过一书生
  愁眉苦脸的顾颉刚
  为道文章不值钱”
  名人与谶语
  “命大”的史学家
  忘了自己是谁
  名人与“抄书”
  读启功“1966年日记”
  差点儿成了邮政员
  沈从文的“蛮劲”
  语录的妙用
附录·先生教书生活
  从苦雨愁城到长堤垂柳
  “不务正业”的好老师
后记

内容摘要
 由王木春所著的《先生当年(教育的陈年旧事)》勾勒了5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人物的那些陈年旧事,讲述了诸如胡适、林语堂、吴小如、鲁迅、孙梨等名家的掌故,走近名家的心灵,倾听历史的余韵回声,从中剪选他们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既让读者一
睹名家的教育风采,又为今天和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精彩内容
 顾颉刚小时候念的是私塾。一年到头,除新年放一个月的长假外,其他只有端午、八月半放两天假。
有一天下大雨,吃过早饭,顾颉刚突然萌生了逃学的念头,便“暗示”祖母:“今天雨太大了!”不料,祖母毫不思索地指着天空,命令说:“你想不去了吧!就是落铁,也得去!忆及此事,顾颉刚在《自传》中写道:“这斩钉截铁的几个字,我一世也忘不掉。
自从到了社会上服务,逢到大雨的时候,我妻在旁边劝道:‘不去了吧!’但我立刻说出祖母这句教训来:‘落铁,也得去!’祖母的面容十分慈祥,但却闪烁着一对锐利的眼睛,尤其是当你犯了过失时,仿佛看到你心里一般,使你不由得要惭愧而畏缩地低垂了头。”顾颉刚祖母了不起之处,是她的见识。顾颉刚从小喜欢读书,但在处理人事方面有些笨拙甚至胆怯。
祖母深为不满,常批评他:“一个人应当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像你这样的呆头呆脑,将来怎么可以做事!”又说:“忠厚是无用的别名,你一味忠厚,必归无用。”那时的苏州人富裕,因此养成了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的惰性。比如,一个人一旦取得了科举,就是乡里的绅士,能戴着顶子去见官员,全家及亲戚都觉得脸上有光和满足了。如果他还进一步想外出图更大发展,大家就会讥笑他:“他这个人仿佛不会死的。”若是考中科举,要去朝廷做官,亲友们会劝道:“‘伴君如伴虎’,何必去冒这个大危险!你有现在这点功名已经够了,再爬上去干什么!”若是读书得不到什么功名,呆在家里看看书、写写字、画画山水花卉,或者唱唱昆曲等,逍遥自在,老辈们也把他当作“佳子弟”,不加责备。可是,顾颉刚的祖母却与众不同,她鼓励顾颉刚去外面见世面。民国元年,顾颉刚中学毕业,社会党人陈翼龙在北京办社会党支部,招呼顾颉刚过去,顾颉刚担心父亲反对,便借口北京有一家报馆要他去当编辑,酬薪不错。果真,父亲知道后,来信不答应,但祖母却坚决支持,顾颉刚才得以离开家庭。后来顾颉刚考进了北京大学预科,祖母也
很放心地让他前去。亲戚们责备她道:“你们只有这一个孩子,为什么放他走得这样远?如说要进大学,那么苏州有东吴大学、上海有圣约翰大学,哪一个不可进呢!”祖母总是回答:“男孩子是该让他出出远门的。”祖母平时省吃俭用,在顾颉刚买书上却极为慷慨。从11岁开始,顾颉刚就天天出入书肆,一本一本地买书,一年下来就积累了五六百册。苏州人最重衣着
,哪怕锅里没米下,身上也要穿绸衣。顾颉刚的同辈人,从小就是夏穿纱、冬穿皮,非常讲究。但顾颉刚只有到小寒的时候才穿夹衣,到了大寒才得穿棉衣,一件羊皮袍也是直至结婚的那年才穿上。这就养成了顾颉刚艰苦朴素的习惯,也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底子。
顾颉刚的经历,让我想起另一个人物——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先生。沈昌文也有一位了不起的祖母。沈昌文的祖父早先靠在上海开饭馆发家,到了父亲那一
代,因为抽上鸦片,家业急剧破败下来。一家人为了躲避债主,不得不改名易姓。到沈昌文要读小学时,家境已经异常困窘。上什么样的学校呢?如果是附近的弄堂小学,省钱也省事;如果上好学校,意味着要
花许多钱。祖母主张一定让沈昌文进好学校,而且是上海最好的学校。于是费尽周折,家人把沈昌文送进了当时著名的“北区小学”。这所小学,是英国人办的,位于公共租界内,学费自然十分昂贵。
P30-3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