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尖上的文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草尖上的文明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9.56 4.3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岗龙

出版社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SBN9787553514635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30617420

上书时间2024-05-26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岗龙(多兰),男,蒙古族,1970年生,内蒙古扎鲁特旗人。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7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敬文教授。主要从事蒙古学和东方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独立出版《蒙古民问文学比较研究》《蟒古思故事论》《草尖上的文明》等专著,合作出版《蒙古民间文学》《东方民间文学概论》《(三国演义)在东方》《经典解读达·纳楚克道尔基》等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届中国民俗学奖等,2006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

目录
序言一:席慕蓉的信
序言二:到草原去深度旅行
牧草·牲畜——草尖上的游牧时间
  对骆驼弹琴
  银河是蒙古族人拴马的长绳
  金马驹和蒙古族人的财富观
  四季游牧的时间主题
  游牧以度四季,节日以求草原兴盛
  圣洁的初乳感恩大自然
  牛羊次第见,草尖之上的生活学问
  广阔而脆弱的草原:除了不停地迁徙转移别无选择
  逐水草游牧:人比牛羊还累,为了草原的休养生息
游牧·蒙古族人——漫长的草原时光
  长调般漫长的人生
  草原上的人生从摇篮开始
  金踝骨银踝骨,文化踝骨
  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好似白莲花
  草原上移动的最小火种:家庭
  同饮一条河水:艾勒和浩特
  游牧社会组织:为了草原,合久必分
  草场公共资源的享用:游牧民族习惯法对个人的约束
  蒙古族人的狂欢节——草原盛会那达慕
  修辞化的草原,艺术化的生活
  为简约的生活赋予无限的艺术
  每一位歌手都是歌的海洋
  马头琴与长着翅膀的黑骏马
  马头琴曲
  诗性民族的文学胸怀
  长河中的遗珠:蒙古族流传人文之光
  “苍狼白鹿”和蒙古族的迁徙传说
  游牧民族的部落史诗传统:战争和婚姻皆为草场和人口
  天堂草原是赞美出来的
  从敖包相会说开去
  萨满与翁衮
  飞翔的萨满
  当佛教在草原上遭遇萨满教
  山山水水都有自己的神灵
  无处不在的禁忌
  赐予生命和财富的火神母亲
  蒙古人
回望·沉思——献给游牧文明的,不是挽歌
  站在工业的天空下回望:草原与游牧文明
  草尖上的财富,在于不停地移动
  千年的误解:游牧文明并非落后
  适应草原的科技与创造
  现代教育和草原的焦虑
  游牧文明终结了吗?
附录:美、脆弱、焦虑——关于游牧文明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岗龙(多兰)关于草原文化的文化笔记。作为代表性的当代游牧文明研究者,陈岗龙(多兰)多年来一直关注当代人与草原文明的关系——尤其是草原丝绸之路中,游牧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书通过草原牧民的生活方式、节日与礼仪、人生轨迹、家庭社会、神灵世界、艺术文化、人文科学等细节,既展示了民间文化研究者严谨的思辨,也表达了游牧者对草原的赤诚热爱。本书不仅是介绍北方游牧文化的学术普及读物,向读者展示生动丰富的草原文化与游牧文明,同时关注草原文明的意义,也引导人们思考这一生活方式与生态文化的发展与未来。

精彩内容
 对骆驼弹琴生活在戈壁的蒙古族人对遗弃驼羔的母骆驼弹琴,悠扬哀伤的劝驼歌,使母驼感悟,变得安静、温柔,浑浊的大眼睛里流下了眼泪。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峰雪白的母驼产下了一峰可爱的白驼羔。但是,很不幸,白驼羔的母亲雪白的母驼被主人当作彩礼,送到遥远的地方去了,从此母子分离,天各一
方。失去母亲的白驼羔从主人的驼群中逃出来去找母亲,多次被牧驼人追回来,但感化了黑公驼,在其帮助下最终逃离主人的驼群。在途中,狼和老虎想吃掉白驼羔,但听到白驼羔的不幸遭遇后深深地感动,把白驼羔放走。白驼
羔在蒙古包一样大的巨龟的帮助下渡过了滚烫的毒海,找到了被关在三层铁房子里的母亲。但是白驼羔刚吃完母亲的乳汁,雪白的母驼就被主人派来的士兵用乱箭射死。白驼羔痛不欲生地离开了母亲的尸体,投奔了一位勤奋的好主人。故事情真意切,催人泪下。除了这类故事广泛流传外,草原上还流传着反映母子分离的哀怨凄绝、如泣如诉的悲歌《孤独的白驼羔》:寒冷的风呀呼呼地吹来,可怜我孤儿野地徘徊,年老的妈妈,儿想你呀,空旷的原野只有我一个人!
寒冷的风呀阵阵吹来,好似铜针刺我胸怀,东边望来西边看,只见那星星挂在天边外!
漆黑的夜呀阴森森,左看右望不见人,亲爱的妈妈你在哪里呀?
我痛苦嚎啕无处寻!
在戈壁地区游牧的蒙古族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劳动歌是劝驼歌,著名的长调民歌《孤独的白驼羔》就是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劝驼歌。
不少人都知道蒙古国青年女导演达瓦·边巴苏伦导演的电影《母骆驼的眼泪》,我认为这是一部人类学电影。
影片记录了蒙古国戈壁地区生活的普通牧民家庭举行的一
次劝母驼接受驼羔的劝驼仪式。 这一家人没有摩托车、
拖拉机,甚至没有电视机,主要交通工具还是骆驼。这家今年最后一峰母骆驼难产,主人表现出极大的担忧。母骆驼痛苦了三天三夜,驼羔的前腿先伸出来了。主人帮助母骆驼慢慢地把驼羔拽出来。一只雪白的驼羔终于来到了世间,由于生产过程的不顺白驼羔十分虚弱。经历了生产痛苦的母骆驼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驼羔,不让驼羔接近自己,拒绝哺育驼羔。刚出生的驼羔饿得可怜,渴望得到母驼的爱抚和哺育。白驼羔在母驼身边撒娇,可怜地寻找母驼的乳房,想吃母驼香甜的乳汁。可是母驼抬起高傲的头,无情地驱逐自己的驼羔。可怜的白驼羔悲伤地哭泣。主人几次把母驼和驼羔牵到一起,劝母驼接受和哺育驼羔。可是主人的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
可爱的白驼羔面临着饥饿和死亡。主人派两个儿子骑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