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特别版)
  • 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特别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特别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3.81 3.8折 90 全新

库存1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勉治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33400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0元

货号30727333

上书时间2024-05-26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海内外研究清帝南巡的第一部专著!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不只是野史与逸事,更是一场轰动当时、改变后世的政治剧!
深度探析清朝的统治机制,中译本首度问世!

目录
致 谢 1
绪 论 1
  家产—官僚制帝国:前近代国家形成的一种模式 8
  嵌入了民族意义(意识形态)的家产制 12
  清民族—王朝国家的系谱 15
  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形成 22
第一章 巡幸的历史与多重意义 28
  上古的出巡、狩猎与战争 31
  战国时期巡狩的“开化” 33
  作为君主—官僚间紧张关系突出表现的巡狩 36
  帝制官僚与对巡幸的贬斥 39
  帝制联盟与执着于季节性迁移 43
  明朝的巡幸 51
  结论 55
第二章 “法祖”:巡幸乃民族—王朝原则(1680年代和1740年代) 57
    进谏与因应之一:康熙皇帝最初的南巡(1668—1671) 59
      康熙皇帝恢复巡幸(1680年代):经典模式? 62
  乾隆皇帝恢复巡幸(1740年代):家族的传奇故事 68
  进谏与因应之二:汉御史的抗议(1758年12月) 80
    乾隆皇帝评论妥 帖睦尔(1767年):历史的回响 84
  结论 86
第三章 将朝廷置于马上:移动朝廷的后勤与政治 88
  皇帝的扈从与巡幸路线 88
  安排驻跸事宜:一种旗务 92
  作为武力象征的营帐 98
  以战争规模动员各省 106
  应对大众的南巡认识 107
  结论 119
第四章 安不忘危与帝国政治:战争、巡幸、武备 122
  乾隆皇帝推崇军事价值(1785年) 123
  忧惧八旗衰落(1670年代—1730年代) 127
  乾隆初年的军事危机(1730年代—1740年代) 130
  作为满洲人尚武习惯的巡幸 135
  领导层危机与八旗持续衰败(1750年代) 148
  南巡与准噶尔问题(1750年代) 151
  帝国与南巡中的耀武扬威(1762年) 157
  结论 164
第五章 “还淳返朴”:南巡与商业化时代精英内部竞争 168
  培植商业财富 169
  乾隆皇帝抑制奢靡的话语 181
  士人的焦虑与皇帝话语的“为我所用” 189
  结论 197
第六章 南巡的文化包容:推崇诗歌与迎合汉学 199
  召试 199
  推崇诗画以笼络精英 203
  苏州的文化经纪人沈德潜 207
  苏州紫阳书院与迎合汉学 214
  模棱两可的迎合 227
  结论 231
第七章 乾隆皇帝巡幸江南的诗歌写作与政治 233
  愉悦在前:皇帝的矛盾态度 234
  精英文化内部的紧张:十八世纪对“抒情论”的贬斥 241
  解读乾隆皇帝南巡诗作 246
  初相遇:在江北厘定“江南意” 247
  与金山相遇(一):引出景致与否认欲望 253
  与金山相遇(二):调和并抒怀月下长江 257
  日益深入:宣称勤政,拒斥愉悦 266
  正统话语:马上“观民” 270
  结论 278
第八章 大众认识与民族—王朝政治至上(1765—1785) 280
  乾隆皇帝水利认识的再考察 281
  政治至上(1770年代) 287
  对民族—王朝合法性的侵蚀(1765—1778) 291
  民族—王朝回应之举:恢复巡幸(1780—1785) 314
  结论 323
尾 声 最后的巡幸(1800—1820) 326
  民族与清统治的历史机制 331
附录 A 乾隆南巡的地方备办情况 337
附录 B 乾隆南巡全部支出的估算 345
附录 C 南巡召试的量化分析 358
征引文献 362
索 引 390
译后记 425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阐释帝国核心与江南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汉人无可争议的中心,它还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清廷如何才能在这一地区建构权威,合法进行统治?盛清时期清廷统治内地的切实条件和历史机制又是什么?本书在解决这些问大本营。清廷如何才能在这一地区建构权威,合法进行统治?盛清时期清廷统治内地的切实条件和历史机制又是什么?本书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探讨了盛清统治得以建构以及各种人物竞争于其间的政治文化。作者认为,南巡在十八世纪清朝统治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

精彩内容
乾隆皇帝的南巡,在当时,首先乃政治上非同寻常之事。南巡的消息在整个清帝国以及亚洲沿海和大陆都有反响。日本的德川幕府(1600—1868),从停靠大阪的中国商船上的水手那里得到情报,了解到了经由江南的乾隆皇帝的长期行程。 朝鲜使臣在他们的日记和官方报告中对南巡有记载。 内亚的首领和高僧——包括六世班禅罗桑巴丹益西(1737—1780)——自然会了解南巡的情况,因为有时候他们是乾隆南巡时的扈从。时至今日,南巡的景象依然能牵动大众和历史的想象。的确,每一位清史(1644—1911)乃至中国史的研究学者,多少都知道一点1751—1784年间的乾隆六次南巡。 同样广为人知的是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 然而,正如著名清史专家郭成康所说:“对南巡,人人都可以说两句,但是还没有人做过深入的研究。”我的研究,旨在从一个最基本的层面上,填补这一空白。
让我们先对乾隆南巡“说两句”。南巡旷日持久,乾隆皇帝及相当大规模的扈从花上三五个月的时间,巡历帝国最繁荣和最重要的地区之一——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见图1和表3.1)。从出巡路线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及扈从走陆路,经直隶、山东、江苏北部,到达清河县(今天的清江)的黄河和大运河交汇处。乾隆皇帝视察那里的堤坝塘堰等综合水利设施。渡黄河后,这一移动的朝廷向南,乘船沿大运河,前往主要的县、府等治所,如宝应、高邮和扬州。就在扬州以南的地方,御舟过长江并在常州、无锡、苏州等沿线重要城市停留,之后到达浙江。在浙江,皇帝一行继续向南,过嘉兴府,接着向省城杭州进发,在那里乾隆皇帝举行召试,检阅地方军队并游览城市景点,包括著名的西湖。在后四次南巡期间(1762、1765、1780和1784),乾隆皇帝前往海宁县视察沿杭州湾的海塘,然后去杭州。1751年,圣驾从杭州出发,渡过钱塘江,这样乾隆皇帝可以亲祭位于绍兴府、传说中的圣君大禹的陵墓,这是皇帝行程的最南端。(1751年后,乾隆皇帝再未前往绍兴。)返程时,皇帝一行北上,沿大运河到长江南岸的镇江府,然后向西,走陆路至前明的都城江宁(今天的南京)。这里乾隆皇帝又一次举行召试,检阅军队,参观该城的历史古迹。接下来这一移动的朝廷折回镇江,过长江,继续沿大运河北上,到达与黄河的交汇处。从1757年第二次南巡开始,乾隆皇帝及贴身扈从在山东—江苏交界处与皇太后一行分开,走陆路到徐州,视察该地区的重要水利设施。在返回大运河后,皇帝一行乘船继续北上至德州,最后回到北京。皇太后的船队返京时常常更为从容,通常比皇帝晚一些日子才回到京郊。
1751年首次南巡,乾隆皇帝在主要城市停留时间很长:杭州九天、苏州八天、江宁四天。除参加上述精心编排的大众欢庆仪式外,他还做了许多事情。其中,他视察水利设施、祭祀地方神祇、陟黜地方官员,接见地方名流,予以各种恩赏,招揽学术和文学人才,检阅军队以及参观景点和历史名胜。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