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注评(全本精译注评)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荀子注评(全本精译注评)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9 4.1折 4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校注:李波

出版社上海古籍

ISBN9787532582730

出版时间2016-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3743606

上书时间2024-05-26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全书一共32篇,是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荀子博采诸子百家之精义,在周、秦之际曾为儒者冠冕,名重一时。《荀子》一书主张兼法后王,兼顾义利,并重王、霸之道。这本由李波译注、评析的《荀子注评(全本精译注评)》对原著进行了译注和评析。

目录
前言
劝学
修身
不苟
荣辱
非相
非十二子
仲尼
儒效
王制
富国
王霸
君道
臣道
致士
议兵
强国
天论
正论
礼论
乐论
解蔽
正名
性恶
君子
成相

大略
宥坐
子道
法行
哀公
尧问

内容摘要
 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荀子》一书,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荀子的文章以善于说理见长,谨严绵密,议论风生。这本由李波译注、评析的《荀子注评(全本精译注评)》对原文作了详注和精译。

精彩内容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人焉,涂巷之人也[1]。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2]。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
,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3],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
,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4],地见其光[5],君子贵其全也。
【注释】[1]涂:通“途”。道路。
[2]桀、纣:分别是夏朝和商朝最后的君主,皆因暴政而亡国。盗跖(zhi):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一
位名叫跖的大盗。
[3]之:相当于“于”,以下三“之”皆同。
[4]见:通“现”,显现。
[5]光:通“广”,广大,宽广。
【译文】射出一百支箭,有一次没有射中,就不能叫做善于射箭;赶着车马走了一千里路,只差一步没有赶到,就不能叫做善于驾车;礼法不能融会贯通,仁义不能始终如一,就不能叫做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应专心致志,坚持如一。一会儿不学,一会儿学,那是街头巷尾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坏的行为多,便是桀、纣、盗跖一类的人。全面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又尽力去实行,然后才是一个好的学者。君子知道学习不全面不纯粹不能算作完美,所以反复诵读以求贯通,用心思索以求理解,舍身处地地去领会它,除掉自身有害的东西来保养它,使眼睛与它无关的不去看,使耳朵与它无关的不去听,使嘴巴与它无关的不去说,使心里与它无关的不去考虑。等到了极其爱好它的时候,就好像眼睛喜欢五色,耳朵喜欢五声,嘴巴喜欢五味,心里想拥有天下一样。因此权利不能动摇他,众人不能改变他,天下不能打动他。活着是这样,死时还是这样,这就叫做道德操行。有了道德操行然后内心自定,内心自定然后应物自如,能够内心自定,又能应物自如,这就叫做完美的人。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贵在德行的完美。
【评析】现代人了解荀子,多是源于他那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人类社会所有的道貌岸然,在荀子的面前一下子被剥落殆尽,不留渣滓。自私
、享乐、贪婪、妒忌……原来这些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然而,荀子点破“人性本恶”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劝说人们在后天的教化学习中不断修行、磨砺自身的德操与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不可以已”,直至“天见其明,地见其光”,成为坦荡、光明、磊落,有着深厚学识与完备德行的真君子。
而这也正是《劝学》篇旨之所在。
生命的年轮几度辗转,我们渐渐从不知天高地厚的顽童变作苦渡无涯学海的青年,随即又一步步迈入博见多闻、饱经风霜的中年;在阅遍人世繁华之后,蓦然回首,惟见暮色苍凉,黄昏的山头笼罩的是我们所有辉煌与黯淡的前尘过往,等候我们在余数不多的时日里将它们轻轻安抚,细细思量。从相同的人生起点到最后天悬地殊的各自归宿,荀子相信“君子生非异也”,而是后天的教化“使之然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潜夫论·赞学》)真正的君子面对万象纷纭的自然界与人世间,必然“善假于物”,懂得如何用自己深厚的学识使所有的困惑艰险迎刃而解;同样,当他们面对人情反复的社会现实,亦必然“慎其所立”,懂得如何凭借自身的道德操守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远离羞辱、避开祸患。
荀子十分强调追求理想时的专一信念,文中“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之语,深得后世学人之心。王安石所谓“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上皇帝万言书》),庄元臣“善学者穷于一物”,“穷之于一物者如破竹,一节破而百节皆开”(《叔苴子》卷四),同为此意。除了“冥冥之志”,钻研学问时的坚定恒心也十分重要,为此,荀子反复运用具有点睛之妙的“积”字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在持“性恶说”的荀子看来,“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者,然而可为也”(《儒效》)。有了专一进取的志向、坚定无悔的恒心,有了通晓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的儒家经典以及传道解惑的老师、析文辩义的朋友,还有什么样的“恶”不可以转化为“善”,甚至逆变为圣人的至德之心呢?所以朝朝暮暮的“惛惛之事”,最终都是为了练就明日的“赫赫之功”。在这一
点上,儒、道、释三家可谓殊途而同归。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写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样强调事功之成,积于毫微。而天台宗亦依《涅槃经》,把对佛学经籍的研习譬喻为“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的漫长过程,将其依次对应佛家修行过程中“不信不解,不变凡情”、“依教修行,转凡成圣”、“慕大耻小,得通教益”、“心渐通泰,得别教益”、“三周说法,得记作佛”的多重境界。事实上,所有智者的渊博通达,依靠的都是点点滴滴的累学之功。
《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气势夺人而又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排喻和对偶手法,层层深入地说明了“学”的重要性与具体方法。其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等等,都已成为尽人皆知的成语典故。在此,我们也可以从荀子犀利流畅、毅然决然的恳切言辞间,依稀想见当年他游学稷下“三为祭酒”之时气宇轩昂的飒然风姿。
P11-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