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岁拾零(精)/大家文丛/卓尔文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旧岁拾零(精)/大家文丛/卓尔文库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76 2.8折 45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林非

出版社深圳市海天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0721531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30135936

上书时间2024-05-2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遴选林非先生随笔40篇,分为四辑,取名《旧岁拾零》,大致涵盖了作者各时期所作随笔精品。辑一追忆成长经历,尤其是写早年乡居生活的几篇,*为动人:父亲因经营店铺不善,家道中落,又公然在外宅蓄妾;母亲则含垢忍耻,督励儿子勤苦攻书,这份充满牺牲精神的深厚的母爱是作者一生发奋有为的动力的源泉。读中学时,老校长选定的公民课本《孟子》给了作者诸多有益的启迪,使他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日后的治学、写作奠定了基础。辑二反思历史,对司马迁、鲍敬言、黄宗羲等历史人物,以及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清代文字狱等历史事件深入剖析,治学谨严,识见卓异。辑三属怀人之作,其中写大学时代的老师、女作家方令孺,以及写社科院文学所的师长、上世纪50年代以创作短篇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名动宇内的老作家陈翔鹤两篇,绘声绘色,音容宛在。辑四选游记10篇,如《武夷山九曲溪小记》《九寨沟纪行》《庐山的云》《岳阳楼远眺》诸篇,字字精妙,其中有多篇入选初、高中语文课本,可以说是本集的点睛之笔。

作者简介
林非,1931年生,江苏海门人。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散文学会会长、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名誉会长。著有《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等学术理论专著及散文集30多种。

目录
简短的自序
辑一
  两次发蒙
  《三国演义》的启迪
  明史的熏陶
  母亲的爱
  熟读《孟子》
  高尔基连累了我
  渡过长江去
  我和牛
  离别
  车声隆隆
辑二
  话说知音
  古代美女息妫的悲剧
  浩气长存
  询问司马迁
  《长恨歌》里的谜
  秦桧的铁像和文徵明的词
  从鲍敬言到黄宗羲
  清代的文字狱
辑三
  怀念方令孺老师
  荒煤,我心中的丰碑
  回忆陈翔鹤
  秋日访冰心
  吴世昌小记
  王瑶的“自传”
  悼江南
  在伯奇教授家里做客
  记丸尾常喜

内容摘要
 丁酉岁首,林非先生遴选随笔40篇,分为四辑,取名《旧岁拾零》,大致涵盖了作者各时期所作随笔精品。辑一追忆成长经历,尤其是写早年乡居生活的几篇,最为动人:父亲因经营店铺不善,家道中落,又公然在外宅蓄妾;母亲则含垢忍耻,督励儿子勤苦攻书,这份充满牺牲精神的深厚的母爱是作者一生发奋有为的动力的源泉。读中学时,老校长选定的公民课本《孟子》给了作者诸多有益的启迪,使他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日后的治学、写作奠定了基础。辑二反思历史,对司马迁、鲍敬言、黄宗羲等历史人物,以及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清代文字狱等历史事件深入剖析,治学谨严,识见卓异。辑三属怀人之作,其中写大学时代的老师、女作家方令孺,以及写社科院文学所的师长、20世纪50年代以创作短篇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名动宇内的老作家陈翔鹤两篇,绘声绘色,音容宛在。辑四选游记10篇,如《武夷山九曲溪小记》《九寨沟纪行》《庐山的云》《岳阳楼
远眺》诸篇,字字精妙,其中有多篇入选初、高中语文课本,可以说是本集的点睛之笔。
林非先生数十年以写作散文、随笔为课业,取法冰心,朱自清等近现代诸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风流蕴藉、婉转洗练的文风,笔底有着深厚的书卷气和书香味,这是他那一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博览群书、
审思明辨的特征。作者早年又曾从事诗歌创作,因而他的随笔又常常蕴含诗人的灵气,流淌着诗的韵味。

主编推荐

本书为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先生散文精品,其散文多篇入选当代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

 

林非先生数十年以写作散文、随笔为课业,取法冰心、朱自清等近现代诸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风流蕴藉、婉转洗练的文风,笔底有着浓厚的书卷气和书香味,这是他那一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博览群书、审思明辨的特征。作者早年又曾从事诗歌创作,因而他的随笔又常常蕴含诗人的灵气,流淌着诗的韵味。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两次发蒙我是五岁那年上的小学。在故乡荒凉和质朴的县城里,这所矗立着一座四层钢筋水泥大楼的学校,也
算得是个很洋气和宏伟的地方了。
记得生平头一回听课,坐在明净的玻璃窗底下,双手扶着红漆的课桌,恭恭敬敬地瞧着一位身穿西装长裙的女老师,听她铿锵有致地朗读着语文课本。从“人手尺刀”开始,渐渐地讲到了“早安”“你好”,于是她讲起新的文明礼节来。说是跟客人见面时,要握手或鞠躬,而反对当时在我们家乡很流行的作揖或磕头这种习惯,可以说是对我思想的头一回冲击。
那位老师使用的语文课本,虽然没有给我留下更多的印象,可是她不同凡响的气派,她所讲解的这种文明礼节,跟我幼小时见到和听到过的许多事情,实在是太不相同了,因此成为打开我思路的一次发蒙。
我朦胧地感觉到,这世界上会有多少时尚的东西,新奇的人物,我还从未见过呢。我不喜欢故乡那些死气沉沉的风习,我渴望着见到一种明朗和新鲜的生活。
刚念完小学一年级,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侵华的战火,烧到了我故乡的县城。在兵荒马乱中,我跟随着
父母,匆匆忙忙地逃到滨海的一个小镇上,寄居在一
位远房的亲戚家里,暂时过着平安宁静的日子。他家里聘请了一位须眉都已发白的老塾师,给自己的几个孩子授课。我正好也跟随着他们,坐在高大宽敞的书房里,听这位慈祥的老者串讲“四书”。
当我开始参加进去时,已经讲到《论语》的后半部了。只见他摇头晃脑,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悠然自得而又异常严肃地背诵着。我觉得新奇,更觉得好笑,可是在他和几位师兄们大义凛然的表情面前,丝毫不敢笑出声来,只好像和尚念经似地,跟着他们大声背诵起来。没有背了多久,一部《论语》就算教完了。听这位老塾师跟长辈亲戚商量说,《孟子》不能算是“纯儒”的书,其中有些言语,不太符合孔老夫子的教义,因此只选了几段给我们串讲,接着就开始教《大学》和《中庸》了。
等我刚生吞活剥地背完《中庸》时,日本侵略军已经在全县的范围里完全控制了局势,原来那几支属于国民党系统的游击队,有的偃旗息鼓,有的缴械投降,有的向西北方向撤退了。刚张罗起来的汉奸组织维持会,到乡下各处张贴布告命令逃亡的人们“各回原地,安居乐业,如有违抗,严惩不贷”。于是父母又带着我回到县城,无可奈何地做顺民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文化的提高,不愿做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心,也就日益觉醒起来,这自然是又过去几年之后的话了。
且说我这两次新式和旧式的发蒙,前一次只是产生了一些朦朦胧胧的感觉,后一次却是扎扎实实地背诵了许多经典名言。不管哪一种情形,都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发生了相当重大的影响。前者使我依稀地懂
得,应该冲破那些陈腐的习俗,追求一种崭新而又美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