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思想小史(插图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思想小史(插图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0.92 2.7折 39.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常乃惪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548443513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30414600

上书时间2024-05-2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常乃惪著的《中国思想小史》以中国思想的普及为出发点,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和短小精悍的篇幅,叙述了自原始社会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各历史时期思想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影响,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思想史的需求。自出版以来,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作者简介
常乃惪,1898—1947,字燕生,山西榆次人,毕业于北京高师,曾经在燕京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任教,并为中国青年党常委兼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著作涉及古今中外、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

目录
导 言 中国五千年来思想变迁的鸟瞰 001
第一章 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 001
第二章 宗教与伦理观念之进化 011
第三章 神权思想之衰落与人事观念之代兴 021
第四章 宗法社会思想之圆满的发展 029
第五章 贵族社会中的一般思想 039
第六章 学术的解放与思想的分化 051
第七章 各派思想之凋落混合及神秘思想之复兴 069
第八章 怀疑时代的曙光 077
第九章 佛教的输入 085
第十章 新佛教宗派的创造 095 
第十一章 唐宋间理学未兴前之新形势 105
第十二章 宋朝理学的起源及其成立之经过 115
第十三章 理学的大成和独占 133
第十四章 程朱学的衰落与王学的兴起 149
第十五章 理学的反动时期 165
第十六章 考据学全盛下的清代思想界 173
第十七章 思想的解放与今文家的活动 179
第十八章 欧洲思想与昔日之中国 187
第十九章 政治思想与实际政治运动 195
第二十章 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时代 203
第二十一章 新文化运动的成绩 211

内容摘要
《中国思想小史》以中国思想的普及为出发点,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和短小精悍的篇幅,叙述了自原始社会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各历史时期思想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思想史的需求。《中国思想小史》自出版以来,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此次出版的《中国思想小史》,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多个版本为底本,反复校勘十余次,并适当增加了一些插图和知识性注解,不仅完美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大师力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精彩内容
第一章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原始的中国民族并不是整个的,极概括地分起来至少也可以分为八九个不同的民族。各种民族占据的环境既不同,又因古代交通不便,彼此声息隔绝,无从交换意见,结果自然易于造成特殊的思想。这种思想后来有的澌灭无闻,有的日益光大,有的与他族思想相互混合,造成今日整个的中国思想,其情形各不相同。已经澌灭的思想,我们今日考证起来,尤为困难。大抵民族思想之发展迟速,内容丰啬,与民族所处的环境大有关系。原始的许多中国民族之中,其较有独立的思想系统堪令人注意者,仅有分布黄河流域的诸夏族,和淮水流域的东夷族。此外巴蜀民族虽有文化,而因与中国交通较迟,记载已多轶灭,无从考起;荆蛮、氐羌等族文化较低,表现甚少;闽粤、北狄、西藏诸族,距中原荒远,文化发展也较后,更无思想之可言。唯今日盘踞珠江上流山地之苗族,古代相传分布的势力较广,文化的开辟也较早,其思想内容也有可以注意之处,惜乎可考的记载也不多了。
在这许多民族之中,最可注意的自然是诸夏族,因为他是中国民族的主干,他的文化发达也最早,流传下来的也最多,所以无论是任何种类的中国历史都不能不以他的事件为主干。诸夏族的来源有人说是从中央亚洲迁来,有的说是中国土著,我们姑不具论,总之自有历史以来,这个民族业已盘踞在黄河流域的中部,即今河南省及山东省的西部,山西省的西部一带。这一带地势平衍,土脉肥沃,易于产生文化,但气候并不甚热,在古代水患也较多,故人民不能过于逸乐产生很高尚的思想,只有与生活有关的平实思想容易成立,故其思想多趋于稳健切实。这一块大平原之中,除了西方有山岭以与陕、甘一带的氐羌族(戎人)相隔离之外,南北东三面都无险可守,和异民族容易接触,南方则有苗族,后来的荆蛮不知与苗族是同种否,大约彼此接近,东方则有东夷,北方则有北狄,除北狄因环境不良,略无文化及思想可考见外,苗族及东夷的文化发展也都很早,都有独立的思想系统,可以与诸夏相交换。上古诸夏族的敌人,最初是苗族,其后是东夷。苗族自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尧胜南蛮于丹水之浦以后,逐渐失败南窜至长江流域,已失了与诸夏冲突的机会。他们的思想一部分被诸夏族吸收,变成中国民族思想的一分子,大部分犹遗留于江汉之间,直到楚国开化始挟之以与中夏思想相颉颃。东夷族与诸夏族之开化时期相仿佛,地势实逼处此,彼此冲突最多,融会也最深。今日所传的种种诸夏文化及思想之中,所含东夷族思想成分最多。上古诸夏族所传的圣人,如伏羲、神农、虞舜等,多不能谓为与东夷族无关。直到大彭霸于夏末,殷商代夏而兴,淮夷、徐戎叛于周初,徐偃王称霸于西周中叶,东夷族之势力犹倔强不伏,有与诸夏族代兴之势,可见其强了。治上古中国民族思想史者,对于苗、东夷二族与诸夏族的关系,是不可不注意的。
上古诸夏民族思想是怎么样呢?也是和其他原始民族一样,应该从神话一类的荒唐传说中去找的。中国的神话材料虽也不为不多,但于研究上古的思想上看起来,价值并不甚大,因为大部分的故事都是从战国以至汉朝才出现的。譬如神话最多的纬书,内有关于开辟及古代史迹的神话,但全系汉朝的迂怪儒家所捏造,并不足以代表初民的思想。其次如《淮南子》中神话也最多,《淮南子》所采多系当时社会的传说,与向壁虚造者不同,故较有价值,其中如女娲补天、姮娥奔月等故事,更值得令人注意。不过《淮南子》是代表道家和阴阳家思想的书,所采撷的区域,又是在江淮流域,则此种神话之来源与阴阳家不无关系,阴阳家的思想多与诸夏的传统思想不同,具有海国的气味,与其谓为代表诸夏族,无宁谓为代表东夷族。其他《庄子》《列子》等道家的书中的神话也可以同样性质视之。故真正代表诸夏族之神话仍只能于《诗》《书》《易》等五经中求之,就中《春秋左氏传》载神怪事较多,可以考见上古诸夏族神话之一斑。
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献子曰:“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勾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献子曰:“社稷五祀,谁氏之五官也?”对曰:“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勾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勾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昭二十九年《传》再看《国语》中的一段,更叙得清楚。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昭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以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谓之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
——《国语?楚语》以上两段中的神话观念,虽出自春秋时代的智识阶级之口,其中自难免含有后来进化的思想,但二人都是追述古代的情形,总有一部分是事实的。从这两段之中,可以看出上古思想之一斑。第一,古代人信民神是不杂的,有专门事神的官,谓之巫觋卜史宗祝,他们的位置很高,有支配人事的权力。第二,古代人信神的意思可由这些巫觋之类代达出来,所以生活很有标准,不至动摇。第三,古代人的宗教观念是多神的,他们所认为神者很多,其有无主宰统属不可深知,即有,关系也是很浅薄的,皇矣上帝的一神观念,是商周以后才发达的,上古有史之初,尚无此见解。第四,古代人之所谓神本具有人格,与人性相去不远,除了日月山川等自然物都认为有神以代表之外,凡人之有才能功烈,为生民所信仰者,死后即成神灵,受后人的祭祀。物之奇异不常者也有神性,也可以为神。以上这几种观念,本是原始民族所同具的。不过诸夏民族受环境的影响,思想至为平实,故其神的观念也至为简单,除了拜物,拜伟人之外,并无其他新奇花样。其所谓神,都是具体的人物,且系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不似希腊、印度及波斯神话之多代表抽象的哲理,这便是诸夏民族思想的特色,正可以表示出他们只是大平原中一个老实安分的民族,没有什么有余时间去胡思乱想的。
诸夏族原始的神话思想是这样的简单,所以今日流传的中国神话之中,外来的成分很多。大约如同盘古开天辟地一类的神话是从苗族中流传过来的,此外苗族的思想影响于诸夏者有多少,此时已无可深考。在古代对于诸夏思想影响最深者,要算东夷族。东夷族最古时期的思想如何,也已经不能知道,但从历史上有记载的时期起,东夷族神话思想,已经比诸夏族进步了。东夷族的散布区域是从山东半岛起,淮水流域全部都在他们的范围之内,其种族有莱夷、淮夷、徐戎等,血统大约彼此相近。东夷族的鬼神观念较为发达,诸夏族只重神而不重鬼,东夷族则鬼神并重,迷信鬼怕鬼的风气似乎很盛,用人于社是东夷的风俗,可想见其宗教之残忍好杀。大约一神的观念也是从东夷族输入的。因为上帝的观念是从商朝以后才兴起的,商朝是东夷民族,它的宗教是东夷的宗教。试看《夏书?甘誓》上夏人数有扈氏的罪状,启说他“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而《商书?汤誓》上商人数夏人的罪状,则有“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等语,可见对于神道的观念已经很有进步了。夏朝的历史记载流传到后世的很少,在仅有的几篇《夏书》之中,也看不出多少当时鬼神迷信的痕迹,到商朝则这种风俗显然可考。以殷墟甲骨文字为证,可以发现当时迷信鬼神卜筮的风俗很多,这种迷信,在夏时虽非没有,但绝不像商朝那样发达的。
从粗浅的多神观念的夏朝进化到一神观念的商朝,虽然也许是时代的关系,但种族的关系也不为少,研究古代中国民族思想史者,对于这两种关系都不可不注意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