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型社会:消费资本主义重启
  • 体验型社会:消费资本主义重启
  • 体验型社会:消费资本主义重启
  • 体验型社会:消费资本主义重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体验型社会:消费资本主义重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6.33 3.8折 6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斯蒂芬·迈尔斯(Steven Miles)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

ISBN9787504699404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31912417

上书时间2024-05-2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英]斯蒂芬·迈尔斯(StevenMiles)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消费主义生活方式》(ConsumerismasaWayofLife)、《消费空间》(SpacesforConsumption)。

目录
第一章 体验型社会 
第二章 消费、身份与体验
第三章 休闲与旅游业 
第四章 工作体验 
第五章 自我技术 
第六章 空间、场所和建筑的体验 
第七章 体育景观 
第八章 咖啡馆体验 
第九章 消费资本主义重启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有缺陷的消费者”真的找到了归属感吗?
工作真的能给我们提供消费所不能提供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吗?
我们利用体验、消费、品牌打造的“楚门的世界”,距离幻灭还有多久?
我们日夜不停地生产,却创造了一个让我们感到沮丧的消费世界。
我们“外包了我们的自由”,并“贬低了我们的个性”。
这是一个自我的时代,也是一个没有自我的时代。从某个角度看,这是一个自我实现大获成功的时代,一个人类成为崇拜对象和价值观终极来源的时代。然而,从相反的角度看,我们目睹了自我的毁灭。
我们生活在一个忙于寻找归属感的世界中,作为消费社会的公民,我们永远在获得满足的路上,而永远不会真正获得满足。
当代资本主义不再只是要求我们购买物品,还要求我们购买体验。作者斯蒂芬·迈尔斯分析了消费、工作、旅游、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探讨了消费文化如何殖民“体验”,揭示了“体验型社会”的内核在意识形态和心理社会层面存在的冲突。
本书是对体验型经济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日益精巧的日常渗透。

精彩内容
长期以来,身份的问题一直处于消费资本主义日常影响力的争论中心。消费之所以有意识形态上的吸引力,是因为消费品在个人如何探索和建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成功,至少部分依赖消费生活方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对这种影响的毫无察觉。换言之,消费是意识形态的:它表现为一种自然状态,而我们作为自愿的消费者,不知不觉接受了这一过程,事实上这无疑让我们成了它的同谋。我们再生产了一个很容易让我们感到沮丧的消费世界。体验型社会的出现加剧了这一过程。本书的基本论点是,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消费和身份之间的联系,而且加速了消费,使消费者更容易受到消费资本主义力量的影响。
然而,重要的是要牢记,上述转变只是漫长过程的一部分。一般来说,我们可能会思考这样一种可能性:随着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因素变得越发不可靠和不确定,消费方式已经越发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甚至心理“常态”的标志。我们也可以思考这样的观念,即消费体验在建构个人身份上发挥的作用,比消费方式和特定消费品更重要。但这种转变只能被理解为更深刻的演变过程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对自我意识的影响方式变得比过去更加复杂。在本章中,我将考察是什么建构了消费—身份的关系,随后将开始反思为什么今天有所不同,以及这如何改变了消费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力。
心理-社会自我乍一看,与性别、种族、性取向甚至阶级等明显更尖锐的因素相比,强调消费在身份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似乎是荒谬的。这个主张似乎确切无疑,但这正是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它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才如此重要。的确,我们的性别、种族或性取向当然是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至少,消费内容也会建构我们的身份。这不仅因为它是表现自我的方式,还因为消费方式可能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对自己的感知。正如科拉雷欧(Collareo,2003)指出的那样,自我意义建构的符号社会学和交际策略一直是社会科学家关注的问题。事实上,可以说消费方式在稳定自我方面,发挥着与过去的社群和家庭同样重要的作用(KnorrCetina,2001)。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在身份建构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消费能力不只是经济上的需要,也成了社会和文化上的需要。它成为个性化消费者与社会产生联系和归属感的关键点。而个性化消费者意味着有自由选择的能力。
身份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并不存在。尽管这个概念很复杂,但实际上可以用非常直接的方式定义它:“我们是谁,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或者就个人性格和自我意识而言,大致上是‘个人身份’;或者就被赋予身份的社会群体而言,大致上是‘社会身份’”(Moran,2015:12)。当然,重要的是要记住,身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概念。从一方面讲,身份主要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心理学家早就倾向关注“自我”这一概念。利里和坦尼(Leary&Tangney,2012)区分了研究人员使用“自我”一词的五种方式:作为整体的自我、作为人格的自我、作为个人信念的自我、作为能动主体的自我和作为体验主体的自我。但现阶段要指出的是,这些关于自我的概念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背景而独立存在。自我是心理-社会建构物。正是体验型社会在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凸显了它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但身份现在的含义与过去不同:它是一个以新方式使用的旧词(Moran,2015)。玛丽·莫兰(MarieMoran)的观点是,在今天,只有将身份嵌入其产生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中,才能充分理解身份的含义。因此,“身份”这个词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它意思的变化,而在于这个意思是如何根据这个词与社会变迁本质的关系而变化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体验型社会中消费与身份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稍后我将论述莫兰如何精确描述资本主义和身份之间的关系。在此之前,我想讨论安东尼·埃利奥特(AnthonyElliot,2016)提出的类似论点,即当代生活体验对社会身份和个人身份的深远影响。埃利奥特认为身份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和数字创新的背景下,资本主义世界生活方式的选择成倍增加,而这种转变与自由的观念有关。但与此同时,它们似乎具有威胁性或恐吓性: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社会变迁带来的风险无疑变得越来越个人化。显然,在社会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中,个人有更多的责任去探索自己的道路。此外,埃利奥特担心的是,在技术革命的时代,我们共同身份的本质,以及在这样的背景下它们将会受到何种影响的严肃问题,已经从公共话语中消失,而这是人文学科中科学和技术研究风潮直接导致的。埃利奥特接着描述了在如此不确定的世界中身份概念所呈现的复杂性。他说道:一个高度全球化、技术创新和后人类突变的世界彻底改变了身份的意义……如今人们越来越体验到日益增长的文化焦虑,他们的身份,或者说他们的核心自我意识,在面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挑战和困境时变得不再适应形势的需要。(Elliot,2016: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