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口常三郎画传/中外著名教育家画传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牧口常三郎画传/中外著名教育家画传系列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0.1 3.4折 5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洪宇//蔡幸福|主编:周洪宇

出版社山东教育

ISBN9787532885121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114907

上书时间2024-05-25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蔡幸福1966年8月生,湖北通山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和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先后在《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科学》、《教育导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等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融通与创新——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参与编写《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WTO与武汉》等著作。承担并完成的委托“十一五”重点课题“区域内校际之间差距研究”获湖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一等奖。近期与周洪宇教授共同承担日本创价学会研究项目“创价教育之父——牧口常三郎思想研究”,与周洪宇教授合编译有《牧口常三郎教育论著选》,即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周洪宇,1958年生于武汉。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教授。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著有《教育公平论》、《教师教育论》、《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等著作20余部。主编《千年梦想圆于建国百年——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丛书。先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多项重点课题,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美)等中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制定对台立法、建立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制度和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等被中央采纳。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改革开放30年基础教育影响力人物30人”、“全国有影响力的十位人大代表”。

目录
贫寒的船工之子
  诞生于船工之家
  人读荒浜寻常小学
  求知若渴的秀才少年
  北海道寻梦
初露锋芒
  考入北海道寻常师范学校
  独特的作文教学
  北海道教育界新秀
  出色的北海道教育会会员
  家庭事业双丰收
艰淮求索
  前往东京求发展
  处女作《人生地理学》问世
  潜心女子教育
  宏文学院任教
  主张社会改良
  活跃的乡土会会员
二十年磨一剑
  初任小学校长
  主持大正寻常小学
  得罪权贵,平调西町寻常小学
  再遭排挤,来到三笠寻常小学
  在白金寻常小学度过十年黄金岁月
  《创价教育学体系》第一卷出版
  结束小学教育生涯
西方大师的影响
  钟情康德
  认同杜威
佛教情缘
  与佛法结缘
  验证《法华经》
  成为坚定的佛教徒
事业升华
  拓展平台,创立学会
  不辞辛劳,广宣流布
  信仰所在,生命所系
  后继有人,影响深远
创价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石
  以价值为主线的哲学思想
  信奉大乘佛法的宗教思想
  主张大善的政治思想
以人为本的创价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创造“利、善、美”价值的人
  教育功能归根到底在于对受教育者生活加以干涉与指导
  必须对现行教育制度进行考量
  教育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生活来设计
  教育必须讲求“方便”、讲究自然
  半日学校制度可盘活办学存量,提高教育效率
  无标准选拔小学校长危害无穷
  教师是创价教育的表率
让人感怀的人格魅力
  博爱无疆的高尚情操
  追求创造的奉献精神
  质朴敦厚的善良秉性
  威武不屈的无畏品质
影响与评价
  牧口常三郎教育活动与思想在国内外的影响
  对牧口常三郎的评价
  研究牧口常三郎及其著作的相关文章
牧口常三郎大事年表
创价学会大事年表(从牧口常三郎到池田大作)
日本年号与西历年对照表(明治元年-平成二十六年)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周洪宇、蔡幸福著的《牧口常三郎画传》以画传形式详细但不失生动地再现了日本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创价教育之父——牧口常三郎(1871-1944)从贫寒的船工之子走向教育大师的艰难历程,简洁而不失原质地介绍了牧口常三郎博大厚重的创价教育基石、
以人为本的创价教育思想以及其博爱无疆、追求创造、质朴敦厚、威武不屈的人格魅力,客观且不失重点地展示了研究者心中的牧口常三郎形象,让人耳目一
新,感怀不已。

精彩内容
 诞生于船工之家明治维新让日本摆脱了被黑暗封锁的封建割据状态,一跃成为向世界开放的国家。走向开放的日本人,愈加意识到眼界的狭隘,试图努力引进西欧的先进文明,“脱亚入欧”。变革的过程虽不是一帆风顺,但日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牧口常三郎就诞生于这个脱胎换骨的时代。不过,他的诞生地却是面朝日本海的一个与现代化无缘的偏僻渔村。
1871年(明治四年)6月6日,居住在柏崎县刈羽郡荒浜村(今新泻县柏崎市荒浜)的船员渡边长松的妻子伊莱,生下了一个男孩,他们给他起名叫渡边长七。
当时的荒浜村,是刈羽郡约200个村庄中最大的村子之一。据1912年(大正元年)编纂的《荒浜村志》记载,1871年(明治四年),荒浜村共有461户人家,2263人。村庄自然景观优美,缓缓落入地平线的夕阳,每每把广阔的日本海染成一片赤红,庄严而神秘。
与海滩美景相反,荒浜村人居环境恶劣,难于生
存。这里风沙肆虐,就算在元月,沙子也经常埋到脚脖。从每年9月到次年3月末,每天沙尘漫天,吹散的沙子随风到处乱飞,沉积下来像隆起的土冢。随风舞动的白草,与荒漠中的枯草并无差异。
日后,牧口常三郎在处女作《人生地理学》第十
三章《海岸与人生》中,曾这样描述自己幼年成长的冢乡:构成沙滩的细沙,伴随着暴风四处飞舞,由沙子堆积形成的小丘到处移动,而且妨碍植物生长,除了抗风害能力强大的松柏一
类的几个物种外,大部分植物都难于成长。田地荒芜无法耕种,风沙危害生产,掩埋房屋,像恶作剧似的使居民陷入困窘。
恶劣的环境,自然不适合农业。除了适合沙地种植的甘薯外,难以期待收获其他衣作物。荒浜村的人们仅能依靠渔业和漕运为生。所谓漕运,就是用船运输海产品的行业,当时主要进行物物交换。
渡边长七3岁时,父亲渡边长松前往北海道打工。对穷苦得只能靠海谋生的荒浜人来说,外出打工并不稀奇。然而,渡边长松到达北海道之后音信全无,被撇在家的妻子伊莱和儿子渡边长七生活艰辛。两三年后,伊莱无奈改嫁给本村的柴野右卫门。1877年(明治十年)5月9日,6岁的渡边长七被村长牧口善太夫收养,从养父姓,改姓牧口。夫妇二人视养子长七为己出,疼爱有加。
与孩子分开的伊莱因思念被带走的儿子,以泪度日。村人同情她,经常偷偷把长七带出来,让她和孩子在一个叫上野堂的佛堂里见面。一天,心存焦虑的母亲抱着孩子跳水自杀。虽然被村里人发现保住了性命,但这竟成了母子二人的最后一次相见。
长七听话、机灵,而且很有孝心,不仅在牧口家非常乖顺,还经常照顾年迈的爷爷(爷爷件在原来的家里,离养父家很近)。
入读荒浜寻常小学1871(明治四年)年7月,即长七出生的那一年,日本政府设置文部省作为全国的教育行政机关,专门负责全国的教育改革工作。次年8月,教改的第一个法令——《学制》正式颁布。在此之前,日本并没有公办的小学,民间教育机构只有寺子屋和私塾。虽然新教育体制提倡达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但对于贫困的村民,他们只期望孩子能成为家里家外的劳动力。适龄儿童或在家照看弟妹、编织草鞋、搓捻绳索,或外出刈草牧牛喂马,有的甚至上山去劳作。加之国力所限,实施义务教育初期的教育费用多由人民负担等客观原因,日本当时小学的就学率不到50%。即使能够入学,绝大多数儿童只在学校读了一年或者一年半便中途退学。
P001-00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