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博专家郭若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博专家郭若愚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8.25 3.8折 4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郭伟亭

出版社上海书画

ISBN9787547911389

出版时间2016-11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3717095

上书时间2024-05-24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郭若愚(1921-2012),我国有名的文博专家、古文字学者。早年师从郭沫若、郑振铎、邓散木、阮性山等大师名家,学习古文字、文物考古、书画、金石篆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并在钱币、紫砂、红楼梦研究、文房四宝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好很好的研究成果。本书由其子郭伟亭执笔写作。

目录
引子
生平篇
幼年家庭
拜师学艺
解放后参加工作
退休以后
参加社会学术团体和受聘社会学术工作简表
论文著作篇
甲骨学
楚简文字
考古
篆刻
书法绘画
名砚
古钱币研究
紫砂壶研究
《红楼梦》研究
《落英缤纷》
郭若愚先生艺事活动简表
书画篆刻作品篇
书画绘画作品
篆刻
文选篇
临池述略
漫话不律
谈墨
竹刻史话
山东曲阜、泰安、济南、烟台之行
山西、内蒙考察记
锦溪记游
后记

内容摘要
 郭若愚(1921-2012)是我国著名的文博专家、
古文字学者。早年师从郭沫若、郑振铎、邓散木、阮性山等大师名家,学习古文字、文物考古、书画、金石篆刻等多方面的专业,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并在钱币、紫砂、红楼梦研究、文房四宝等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研究成果。郭伟亭编著的《文博专家郭若愚》从郭若愚的“生平”、“论文著作”、“书画篆刻作品”以及“文选”这四方面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位文博专家的生活、工作、爱好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其中还披露了其私人日记,用第一手资料还原了这位文博界耆宿的真实生活,值
得一读。

精彩内容
 生平篇幼年家庭郭若愚先生生于农历辛酉(1921)二月十一日,6岁(1926)时被过继到郭姓家庭。郭家祖籍据说是在上海南汇县六灶,后来迁到南汇县横沔(当时有祖坟)。
祖父郭佩香(生于1850年前后,清咸丰年间)由南汇横沔迁至上海,定居在上海市南塘浜区。南塘浜一带,过去四周均为种菜田区,有一条小河浜,河里有鱼有虾,河上有石桥。抗日战争前后,河浜相继被填平,后来成为南塘浜路(当时的住宅门牌号为南塘浜路37号,现在的地理位置为太平洋织造总厂)。郭佩香有三子二女(前妻姓氏不详,后妻张氏),长子郭阅生(前妻所生),长女名不详,二子郭美斋(嗣刘姓),三子郭福生,四女郭阿囡。郭佩香、郭阅生、郭美斋均务农,郭福生从小身体很弱,因此到上海做生意。祖父郭佩香逝世后,郭福生创立亿太汽车出租公司(具体年代不详,据说比当时祥生车行还早些),为大股东总经理,所有家属均有小股资金,男性家属大都参
加实际工作,均依靠亿太车行为生,最高峰时连外姓职工计达八十多人,并设有分公司与修理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因汽油来源断绝,汽车公司停业改为商场,此后由郭美斋(刘纪生)任经理。当时上海为沦陷区,经济萧条,商场难以维持,复业车行因无汽油,最后解散,所有家属都分散各自谋生,直至新中国成立。
郭若愚先生被过继到郭福生膝下。郭福生,又名郭士良,娶妻郭妙凤,家在上海格洛克路(今柳林路)荫余里。郭若愚先生还有一个妹妹名郭天英,也是领养的。郭先生原名郭若愚,后来父亲郭士良替郭若愚更名为郭秉镛。1928年1月他7岁时到达志小学读书,这是一个里弄小学,读了两年。9岁时他父亲又送他去龙华南洋中学补习科读书,学校实行寄宿制,他每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一上午到学校去,在那里他学完三、四年级。1932年1月18日,淞沪抗战爆发,补习科不能开学了,小学未毕业的他被父亲又送去上海“工部局立格致公学”读书,读了四年。后来他不想在格致公学读书了,原因是格致公学是英国人办的,有少数中国教员依仗英国人的势力欺负中国学生。
我真不愿意在那里读书,有一个姓顾的教师,说我不照他的音读“鉴”字,把我打了一顿,别的教师都觉得不平,我总不愿向爸说,因为妈总说我不是(摘自残页日记)。
1935年他家搬到斜桥的南市制造局路自己的住宅。
他父亲就去找自己的朋友南洋中学的校长王培荪,在王校长的安排下,郭先生先去老西门的精勤补习社读一年(1936年秋到1937年暑假。),随后再进南洋中学。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南洋中学不能开学了。为了躲避日本人的轰炸,这年他家搬到了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步高里。1937年下半年郭若愚先生没有去上学,由表叔张士良介绍到一位老先生那里学习书法,郭先生天天写字,非常用功,老先生很赏识他,说他有前途。
到了年底,父亲郭士良为他找了一门亲,替他完婚。郭先生很反对早婚,那年他才17岁,思想远没成熟,虽不愿意,但也只能听任父母摆布。虽说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可妻子邵佩玉聪明温和。婚后,两口子十分恩爱。岳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膝下有三个女儿,邵佩玉是最小的。
到了第二年(1938年春),南洋中学来通知要在北京路的盐业大楼五楼开学上课,于是他就去报到就读(1938年夏,初中毕业,当年秋进入高一)。他在课余期间,除了写字画画外还喜欢上了篆刻,心里想往艺术方向发展,同学们都称他“艺术家”。正在努力学习的时候,父亲却得了重病,1939年夏天便过世了。
之后,汽车公司交由表叔张士良代理,因母亲不让他去管,郭若愚先生只是名义上的经理。其实郭先生不喜欢车行,他父亲在世时,也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也可以另谋职业。平时家里的一切,都由母亲掌管,家里的重大变故使郭若愚先生的前景变得迷茫起来。
后来郭先生常常咳嗽,感觉是病了。郭若愚先生
存有1940年写的日记残页数十张,记述了当年患病的情景:(1940年1月31日)现在又开学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痊愈没有,虽然方公溥医生那里吃了已有数十帖的苦汁,他说我神虚,精神没有,身体虚极了,最主要还是要静养,可是我又搬到了这里,我最痛恨这里,是多脏、多烦、多可恶呀!
(2月1日)开学已三天了,我还要预备补考,自己的写字台上不能做,而且不好做,没有灯,小心叔又要睡,凳上又要摆衣服,荣兴的旁边有学生意,徐老
头又要记账,写的地方没有,心里焦急不定。看西医是否可以达到目的,照X光到底怎么一会事,没有决定,读书的心思也没有,身体似乎更不行了,足关节
肌肉酸痛,神经衰弱,意志恍惚,做事的能力没有了……简直不能读书了,我的前途在那里?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