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生活世界的变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非物:生活世界的变革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95 4.2折 55 全新

库存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21669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31718900

上书时间2024-05-23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韩炳哲(Byung-ChulHan),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神学,1994年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著作有《倦怠社会》《爱欲之死》《在群中》《妥协社会》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是当代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思想家。
译者谢晓川,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哲学博士,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目录
从非物到物 
从占有到体验
智能手机
自    拍
人工智能
对物的看法
    物中潜伏着的危险
    物的脊背
    鬼   魂
    物的魔力
    艺术对物的遗忘
    心   物
安    静
关于点唱机的附论

内容摘要
今天,我们不停地搜索,却没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们不断地交流,却难以建立持久的友谊;我们留下大量数据,却形成不了稳固的回忆……德语世界的哲学明星韩炳哲在新作《非物》中诊断——今天,我们正处在从物时代向非物时代的过渡!
在这本广受各界好评的作品中,韩炳哲延续以往写作风格,以干净利落的文风批判了我们信息时代的日常生活。从智能家居的崛起到智能手机的全球流行,快速流动的信息塑造出一种极具不稳定的生活风格,信息霸占了我们的注意力,为人类生活提供延续性的物,则褪去了往昔的魅力。信息之海似乎带来全新的自由,却也引发了新一轮的海啸,创造出全新的噪音、不安与控制。

精彩内容
在电话机发展历程的开端,它身边围绕着一种命运力量的灵韵。电话机的嗡嗡声响就像是人在给自己下达指令。在《柏林童年》中,本雅明描写了他作为孩子无助地受到这种设备的离奇力量主宰的情景:“在那段时间里,电话机被丢弃了出来,歪扭着悬挂在放脏衣服的箱子和煤气表中间,在后走道的一个角落里,在那里它的声响反而让柏林的住处变得更加恐慌了。为了平息这个动荡,我爬了很久,穿过昏暗而狭窄悠长的房间,已经不再有力气控制我自己,我把有着哑铃重量的双头听筒拉扯下来,把头压在两个听筒中间,听筒里传出的声音无情地主宰着我。没有任何东西能削减这个声音施加给我的离奇力量。这个声音窃取了我对时间、义务和决心的心念,让我的思考变得空空如也,我变得昏昏沉沉的,而就像灵媒(Medium)听命于头顶神明强令它的声音那样,我也听从了电话机里传给我的第一个最佳建议”。
灵媒是音讯(Botschaft)。昏暗走道里嗡嗡作响的电话【26】(它的听筒有着哑铃的重量)先行安排好了音讯的形态,赋予它某种离奇的东西。最初电话通话的嘈杂声因而是“夜晚的密语”。我们今天装在裤子口袋里随身携带的手机则不具有这种“命运的沉重”。它轻薄且便携。我们确实可以在字面意义上掌控着它。命运是某种让我们变得不可移动的陌生力量。作为命运的声音,音讯也极少允许我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智能手机的移动性则给予了我们自由的感觉。它的声响不会惊吓到任何人。移动电话的任何事物都不会让我们陷入无助的被动性。没有人会被他者的声音支配。
在智能手机上不断地上下点击和来回划屏仿佛成了一种宗教仪式般的姿势,它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和世界的关系。我不感兴趣的信息将会很快被划走。反过来,我所喜爱的内容则会被指尖滑动放大。我完全掌控着世界。世界是以我为尺度而建立起来的。就此而言,智能手机强化了自我关联的特性。我用上下点击的方式让世界服从于我的需求。对我来说,世界显现在完全可控的数字化表相中。
罗兰·巴特认为,触觉是“所有感觉中最为强力地祛除神秘化的感觉,它与视觉不同,视觉是最神秘化的感觉”。显著意义上的美是不可触碰的。这种美要求保持距离。面对崇高,我们敬畏地后退。在祈祷的时候,我们张开双手。触觉消除距离。它无法达到惊叹。它祛除了【27】它的对立物的神秘感,祛除了这一对立物的灵韵,将其世俗化。触摸屏扬弃了他者的否定性、扬弃了无法获取事物的否定性。它将触觉的强迫普遍化,让一切都变得可以获取。在智能手机的时代,甚至视觉也屈从于触觉的强迫,失去了它具有魔力的维度。视觉失去了惊叹。消除距离的、消费性的观看接近于触觉,它亵渎了世界。对这种观看来说,世界只出现在这种观看可以获取的特性当中。上下点击的食指让一切都变得可以被消费。订购商品或者食品的食指不可避免地将它的消费性特征传导到了其他的领域。食指所触碰的一切都变得具有了商品的形式。在使用Tinder的时候,食指将他者变成了性欲的对象。在他者被剥夺了他的“他异性”(Andersheit)后,他者也变得可以被人消费了。
在数字化交流中,他者越来越少具有当下在场的特征。我们通过智能手机将我们自己收回到与他者屏蔽隔阂的气泡中。在数字化交流中往往也会略去他者。人们不会特地给他者打电话。我们更愿意给他者发信息而非打电话,因为我们不会在文字上受到他者的控制。就此而言,作为声音的他者消失了。
用智能手机来交流是一种去身体化的、无视线的交流。共同体具有身体的维度。因为缺少身体性,数字化交流削弱了共同体。同样,视线让共同体变得稳定。数字化则让作为视线的他者消失了。【28】数字化时代的人们缺少共情,视线的缺席同样也要为此负责。儿童的联系人都局限在智能手机上,这就已经阻碍了他的视野。正是在母亲的视线中,儿童才获得了他的支持、自我确认和共同体。视线建构了最原初的亲近之物。有缺失的视线会导致人们自我关系以及人们与他者关系的紊乱。
智能手机不仅仅是电话机,而且它首先是图像与信息的媒介。这就让智能手机与传统的手机区分开来。在人们把世界对象化为图像的那一时刻中,世界才变成了能够为人所获取和消费的世界:“图像具有(……)某种人们在习语中表达的含义:在图像中,我们了解某物的情况。(……)进入图像来了解某物的情况意味着:在存在者所处的周遭事物中,将存在者本身确立在自己面前,并且以此要将存在者作为被确立起来的东西,在自己面前持续地拥有它”。智能手机通过把世界生产(herstellen)为图像,它确立(stellen)了世界,这即是说,它获得了世界。因此,摄像头与屏幕发展成了智能手机的核心要素,因为它们强力促进了世界的图像生成。数字化图像将世界变成了可以获取的信息。智能手机是一种海德格尔意义上的“集置”(Ge-stell);作为技术的本质,这种集置在自身中汇集了那种让人们可以获取事物的“确立”活动(Stellen)的全部形式,比如订购(Bestellen)、设想(Vorstellen)和生产(Herstellen)。未来文明的步伐将会超越世界的图像生成。这一未来的步伐在于从图像中生产出世界,即生产出一种超实在的现实性。
作为客体的物构成了世界。“客体”(Objekt)这个词源于拉丁文动词obicere,【29】它的含义是迎面对立放置、迎面对立投放或者反对。这个词本身就具有对立的否定性。在词源上,客体是某种与我相对峙的、和我迎面对立放置并且反对着我的东西。数字化客体没有拉丁语动词obicere的否定性。我所经验到的数字化客体不是对立的东西。智能手机之所以是智能的,原因在于它具有反现实的特质。它的平滑表面就已经传达出了一种没有对立阻碍的感觉。在其平滑的触摸屏上,一切都显得那么顺手和讨喜。可以通过点击或者手指触发来达到和获得一切。借助它光滑的表面,智能手机具有了光滑润手的数字化按摩石(Handschmeichler)功效,这种数字化的按摩石为我们永久解锁出了“点赞”。数字化媒介虽然有效地克服了时空中的对立,但是对立的否定性却是经验的关键。数字化的无对立特性、智能的周遭环境导致了世界和经验的匮乏(Welt-undErfahrungsarmut)。
智能手机是我们时代的头号信息设备。它将世界还原为信息,由此它不仅让许多物变成了多余的东西,而且也祛除了世界的物化。智能手机上的物特征也因为信息的缘故而退居后台。人们不会特别感知到它的物特征。几乎很难依据外表来区分智能手机。我们完全通过智能手机来观看信息的场域。类比来看,钟表虽然也为我们提供了与时间有关的信息,但钟表不是信息设备。而是一种物,也可以说是一种饰品。物的特征是钟表的核心组成要素。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