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之谜/西湖全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湖之谜/西湖全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0.3 4.5折 45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相强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ISBN9787806338933

出版时间2006-11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1019217

上书时间2024-05-23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山水景象之谜
西湖成因众说纷纭/3
折桥不断谜底难“断”/7
长桥不长说来话“长”/10
孤山不孤似“孤”非孤/12
双峰插云“插”字藏谜/15
水上古怪话“湖光”/18
“雪湖”迷人之谜/20
跨虹桥上“双虹”奇观/22
“三潭”如何印月/24
南山北山洞成因大不同/27
飞来峰能从天外飞来吗/29
秦始皇何处望钱江/32
秦皇缆船虚虚实实/35
中秋月光巧穿岩/38
初阳台上能看“日月并升”吗/41
黄龙“洞”何处寻/43
空谷传声自有缘由/45
“南屏晚钟”为何回声悠长/47
曲院凭什么能酿御酒/50
虎跑泉缘何名列天下第三/52
吴山大井因何号称钱塘第一/55
百井坊巷有“百井”吗/58
龙井“龙须”何由生/60
追捕“摧残”陶庄的“杀手”/62
钱江潮“发怒”为哪般/64
人文景观之谜
钱唐县旧址何处寻/69
谁筑白堤至今是谜/72
谁为苏堤六桥取芳名/74
“汉三老碑”身价难测/78
为什么说钱王祠是应运而生/81
“苏东坡石像”的假假真真/84
“感花岩”苏诗如何解读/87
南宋皇城御苑寻寻觅觅/90
“八卦田”是“籍田”还是“郊坛”/92
韩世忠建翠微亭用意何在/95
“四奸”铸像为何屡屡“死而复生”/98
西泠印社为何建丁敬造像/101
楼外楼“生辰八字”大疑案/103
云栖竹径为何称御道/106
“吴山第一峰”谁题书/109
康熙“不慎”错题了“雲林”吗/111
康熙“受骗”御题“三潭”吗/115
“凤月无边”谜中有谜/118
冷泉巧对“巧”意何在/121
“水泊梁山”为何酷似西溪风貌/125
百年越剧首演地在蒋村吗/129
六和塔千年不倒揭秘/131
为汁么要建造雷峰塔/134
雷峰塔何时遭火劫/137
让人眼花缭乱的“落照”、“西照”和“夕照”/140
老雷峰塔为何独缺对联/143
玉皇山“姓”佛还是“姓”道/146
灵隐之隐“隐”在哪里/148
玛瑙寺为何不建在玛瑙坡/153
宋高宗推崇泥马有隐情/155
名人名居轶事之谜
葛洪到过西湖葛岭吗/159
褚遂良为何躲不过“暗箭”/163
骆宾王隐居杭州的虚虚实实/165
林邇归隐孤山之因/168
朱淑真词集为什么称“断肠”/170
济公活佛是僧还是神/172
张浚张俊谁忠谁奸/174
谁说陆游晚节不忠/177
“蟋蟀宰相”凭什么横行一时/180
陈端生为何撰《再生缘》弹词/182
龚自珍仕途不畅有谜/184
陈夔龙因何归葬杭州/186
章太炎魂归南屏的缘由/189
秋瑾埋骨西泠的前前后后/19l
李叔同为什么突然出家/193
“风雨茅庐”的宅名有何深意/196
丰子恺旧居寻踪/198
“尽此一报”题刻的由来/200
谁是东山别墅的主人/202
为什么说秋水山庄如“惊鸿一瞥”/204
西泠桥畔“寂庵”不“寂”/207
若榴花屋无匾存谜/209
“青白山居”常年空关析疑/213
韬庵怎与昆曲结缘/215
风物美食之谜
张小泉剪刀的成名之路/219
王星记扇子缘何脱颖而出/221
都锦生织锦成功的奥秘/223
天竺筷子“天生”不寻常/225
西湖龙井茶“出世”在何年/227
龙井茶虎跑泉为啥称双绝/231
乾隆封过“十八棵御茶”吗/233
西湖莼菜的祖籍在何处/236
杭白贡菊的“根”在何处/239
韬光金莲是何方“圣花”/241
“桂子”真的“月中落”吗/243
苏堤桃花为何格外出名/245
杭州缘何选桂花为市花/248
香樟为何能成为杭州市树/250
古树为什么集体“爱上”云栖/252
古时杭州虎影缘何多/255
金鱼故乡在杭州吗/257
“腊八”喝粥是啥格道理/259
错听一字烧成“东坡肉”/261
“宋嫂鱼羹”叔嫂共创/263
见糕生计大败兀术/265
“龙井虾仁”创意传奇/267

内容摘要
 西湖之谜,或出自造化的神秘安排,或生于历史的纷幻变迁,或充满人世的悲欢离合,或演绎传奇的曲折情节……无论是哪一类的“谜”,都有着
别具一格的吸引力,很早就令人注目,引人入胜,费人猜度,时至今日依旧让人们津津乐道,兴味陡增,理所当然地趣化和深化了西湖的自然或人文内涵。
《西湖之谜》这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轻松地进入到西湖特定的谜景和氛围之中,拨开笼罩在种种谜团上面的“迷雾”,尽可能找出其中内在的、符合或接近客观实际,且合乎情理与逻辑的“谜底”。通过对西湖之谜的介绍、破解和存疑,揭橥和传播西湖湖光山色的科学、文化底蕴,让大家在休闲阅读的状态下,了解和掌握西湖山水方方面面更深层的知识,获取西湖胜景自然和人文科学丰富的“营养”,享受在西湖探幽寻胜时神秘、新鲜和丰富多彩的乐趣。
《西湖之谜》还尝试对西湖一些未解之谜,给出更少不失为一家之言的“说法”,让读者产生追寻和“捕获”更多谜底的欲望,同得天独厚的湖光山色一起,期待着那些千古悬疑早日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精彩内容
 断桥不断谜底难“断”唐文宗大和年间(827—835)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诗中,有一名句“断桥荒藓涩(合)”,说明唐代对白堤(孤山路)东端第一桥已称“断桥”。
尽管历史上对斷桥不断,有不少解释,但众口纷纭,莫衷一是。一个很实质性的问题,唐代(或唐以前)对这座既不断的桥,又最早取名为断桥的初衷,至今尚未有引人信服的解释。
一种说法,大概是从孤山而来的道路至此桥而断,故称之“断桥”。上述张祜的诗勺,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另一种说法,本称“段桥”或(“段家桥”),后讹为“断桥”,故元代诗人钱思复的《西湖竹枝词》中,有“阿姐住近段家桥”,张仲举也有“段桥春水绿初柔”等诗句。
再一种说法,断桥原名“短桥”,与湖斜对岸的长桥相对,是根据宋代词人吴礼之《霜天晓角》中“长桥月,短桥月”的同语而来。由于“短”“断”谐音,渐渐“短桥”成了断桥了。
还有一种说法更为离奇,因为好朋友在这座桥边分手,折柳赠别,友谊暂告中断,故名此桥为“断桥”。明代史鉴《折桥分手》诗,有“断桥无数垂杨柳,总被行人折渐稀”的描述。
也有人认为所谓“断桥”,并非桥真的断了,更没有那么多的别名,而是残雪未全融,使人产生一种幻觉:大雪纷飞,桥顶桥堍都堆满了雪,当太阳普照吋,桥顶上的积雪先融,露出一段桥面,而桥堍地势低下,仍白雪封
面白皑皑一片,由湖上望去,中段黑,两头白,桥好像“断”了一截,就有了“断桥”之名。
说法甚多,且都有理由。但细加分析,仍然难解谜团。
若路至桥断称桥为“断”,那末孤山西端路至桥而断的桥,理应也要称“断”,却称“西泠”。由此可见,路至桥断称“断”的说法不能成立,至少理由不充分。
至于断桥本名段桥或短桥,因“段”、“短”与“断”谐音,讹为“断桥”。对此说法,早在明代地方史学家田汝成已予否定,“元时,钱思复《竹枝词》,有‘段家桥’之名,闻者哂之,以为杜撰”(《西湖游览志·断桥》)。田汝成说得很清楚,“段家桥”之名是凭空捏造的。
残雪使人产生“断”的幻觉之说,粗看似乎言之有理。然而,桥都有桥栏,且高出桥面。桥面被大雪覆盖,肯定厚度超不过桥栏的高度,哪能在“湖上望去,中间黑,两头白”,好像桥“断”了一截呢?这也是凭空想象而已。
既然,这些解釋都不能成立,只能是断桥不断,谜底难“断”。
长桥不长说来话“长”乘K14公交车驶离清波门站,就是“长桥站”,可这儿下车后,怎么也
看不到长桥的踪影。难怪一些初到杭州的细心外乡人,看到车站旁边仅数米长的短桥,就会不解地问:“长桥为啥不长?”几年前,南山路整治工程中,为弥补长桥有名无实的“空白”,在长桥公园沿湖不远的水域中建起了一
座别致的长桥。其实,历史上在这儿确确实实有过一座“长桥”,不过,这座历史长桥并非像西湖内的其他桥,而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水闸。
那么历史上为啥在这儿建水闸?水闸哪能又说成是长桥?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当时西湖水是从何处得到补充说起。西湖水源补充,来自四周山水注入,并以其中八股山水为主。内中一处称“长桥水”,它由南山诸山的山水汇集成三股,由此流入西湖。为分流三股山水,在此筑起具有三个桥“门”的“长桥”,除主桥门外,还有两个分别称“澄水闸”和“南闸”的“桥门”。澄水闸主要分流由凤凰山等一带来的山水;南闸分流方家峪方向来的山水。三门相连,“桥”长里许。“倒衔碧水半轮月,横卧晴空百尺虹”,这就是昔人对古长桥的描述。当时桥上还筑有壮丽的桥亭,桥旁种植桃柳,景色娇艳不在苏堤、白堤之下。
宋代后,由于山水减少,湖面下降,河道淤塞,正如《西湖游览志》所
载:“其后浸淫填塞,两傍皆名居矣。”“长桥”就成了“短桥”了。宋末士人董嗣呆的《长桥晚步》佐证了“长桥”的变迁。
南港虚名驾石梁,寺楼钟鼓几斜阳!
相传亭跨危基壮,谁见桥横古道长?
澄水闸荒沙草碧,清波门近市尘黄。
凤凰山在阑干外,玉抹烟屏鹭一行。
诗中许多词句都说明宋末此“桥”已徒有虚名了。明代士人陈赘也写过一首长桥诗:“前朝叠石架为梁,影落清波几夕阳!世事如今虽已改,桥名依旧尚称长。”由此可见,不长的“长桥”桥名沿袭至今已近300年了。沧海桑田人世之思,给人们多少启迪,不过长桥也称“双投桥”,它与西泠桥、断桥一样,都与一段爱情史有关。
相传南宋淳熙左三间,有一位叫陶师儿的姑娘和后生王宣教相恋,但姑娘的后母从中挑拨离间,不让陶女与王生相好。有一天,王生约陶女游西湖,到了夜晚,他们把船停在长桥附近的荷荡内,然后两人竟相抱投入西湖中,双双溺水而亡。
出于对殉情而亡的王生和陶女的怜惜,杭城不少人士赋词凭吊。其中南宋士人吴礼之赋《霜天晓角》悲痛曰:“连环易缺,难解同心结。痴呆佳人才子,情缘重,怕离别。意切人路绝,共沉烟水阔。荡漾香魂何处?长桥月,短桥月。”直到元代还有士人冯士颐作《竹枝词》追忆这段爱情悲剧:“鵁鶄鸂鶒日相从,好个南峰与北峰。再看双投桥下水,新开两朵玉芙蓉。”词中“双投桥”一说,也许成了长桥另一个名称由来的依据。
P7-P11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