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国文珍品文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道德经/国文珍品文库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0.28 0.4折 8 全新

库存2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忠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806263938

出版时间2006-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元

货号0951640

上书时间2024-05-23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内容摘要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它的文字简洁、辙韵强劲,因此,还被称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

精彩内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如果把重轻看作是根与枝叶的关系),那么重就是根,轻就是枝叶;(如果把静和躁看成是君臣关系)那么静就是君,躁就是臣。因此君子作竟日之游,都要备齐辎重相随。这样,虽然遇有参观景点喧闹拥挤难觅休息之所
,也能像燕子那样有个自己的窝,超然于喧闹拥挤之外。作为万乘之国的国君又怎么能为满足自身的喜好,而轻易涉险去做游猎之事而置国事于不顾呢?轻率行事则能失掉自身赖以生存的根本;浮躁行事则能使国君失掉王位。
【评点】对此章的理解古今的大学问家们都认为:老子在此章旨在论述重轻、静躁的关系,当代有些大理论家更是明确地说老子在讲辩证法,在讲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认为老子所讲的矛盾主要方面是重和静,并据此而批判老子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弄颠倒了,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运动,动是矛盾主要方面,静是次要方面。我认为对此章的理解大可不必做那么玄奥的理解。在此章老子只不过是借谈重轻、静躁的关系,对老子之世的一些老
子认为有违天道的人之行为的劝诫。在老子之世自然科学对物质的分解认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出现,老子只就物质的自然整体存在去考察事物的变化,不可能去做化学的解析物理的精微测试。老子所能考察到的仅是物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并据此做他那个时代的哲学思考,他从物之终极结果都化为无出发。形成了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观。老子认为凡属轻率、
浮躁的行事都是有违天道的,而慎重和自然无为则是符合天道的,这一思想在《道德经》中几乎处处可见。
此章老子对重、轻,静、躁的含意是什么没有做出解释,但从下文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老子实在说的只不过是慎重和轻率的关系。慎重而可致宁静,轻率而可致浮躁。慎重是抑制轻率发生的基础,所以慎重是根,根不动,枝摇而不损根本,即“重为轻根”的含意。宁静是抑制浮躁的君王,所以能守得住宁静,浮躁也就难于发生,即“静为躁君”的含意。这就是老子所论的重轻、静躁的关系,讲的是人的修养功夫,而并非是讲哪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讲的是慎重的好处。“终日行”,做竞日之游,是带否辎重的时间限定,出游时间在一整天或一天以上就都应有辎重随行;“辎重”,外出或行军所携带的后勤物资;“辎”,有帷盖的大车,可载物也可睡卧;“荣观”,繁华拥挤的旅游景点;“燕处”,像燕子那样有窝而处。“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是对当时各诸侯国君沉湎于游猎玩乐的抨击。“万乘”,古时作战以兵车为单位,万乘指兵车之多国家之大;“以身轻天下”,游猎之事是一种浮躁和轻率之举,沉湎于游猎之中就是以治理国家的大事为轻,就是违背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天道。“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是讲违背天道的严重后果。
P42-4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