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第一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艺术第一眼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3.34 3.7折 8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佳和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8633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89元

货号31381449

上书时间2024-05-22

谢岳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徐佳和,本名徐翌晟,一路学霸,直至保送入作家辈出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长中作家、评论家群星璀璨,奈何大学里光顾着释放被压抑十几年的青春激情,并没有全然浸淫在作家的斑斓文采中。被《光荣与梦想》鼓舞,出了校门一心投入新闻事业。兜兜转转,终于在《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中安顿十余年,成为首席。现任职于《新民晚报》。

作为写作者,一路学霸的徐佳和追求以文学方式描绘当代艺术界各色人等,以小说笔法重构艺术界点滴往事。她坦言自己并非艺术专业出身,所有艺术知识积累全在日常阅读,利用多年来流连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艺博会直面艺术珍品真迹的机会,与各路艺术专业人士的直接交流,希望开辟一条通向艺术认知的小径,与读者一道轻步踏来。

目录
《艺术第一眼》目录

5 序(郑重)

12 他们来过
14 费尔南多?博特罗:如果我的艺术谁都说好,那太无聊了
20 李禹焕:我的空白里,有声音
26 关根伸夫:用艺术的力量让行人感到幸福
34 迈克尔?克雷格—马丁:艺术教育未必要培养一个艺术家
40 马克?吕布:记录中国,从一个世界急速奔向另一个世界
46 扬?索德克:我有一张坏蛋脸,可作品都关于爱情
52 乔—彼得?威金:拍摄残骸,模糊历史与现实、生与死
58 马克?内维尔:摄影都是谎言,我想通过说谎讲出真相
66 陈传兴:影像就像火山灰一样生长
74 奥奎?恩维佐:如果没有不同的声音,双年展将会如何?
82 长谷川佑子:人景互动是最美的公共艺术
90 马雷克?巴特里克:艺术评论,就应是批判性写作
98 贾可?雷诺阿:如果晚生50年,雷诺阿会去拍电影
106 埃里克?辛纳:若他在世会因受限制而兴奋
118 亨里克森:自拍先驱蒙克,摄影对他意味着什么?
126 郭莱德:“西方眼光”下的水墨收藏
136 罗伯特?惠特曼:FBI艺术侦探谈艺术犯罪与侦查

    148 往事钩沉
150 连环画手稿原作背后的故事
154 陈逸飞辞世十周年,合作画家追忆往事
163 “假画大案”与上海画家的“美国梦”
177 张静江家的厨子如何成为20世纪海外最大的中国古董商
191 竹建筑双年展里的乡愁何时落地?
202 1993年,中国艺术家在意大利的奇遇
212 中国“达达”在哪里?

    220 我来画像
222 章明:90岁女建筑师爬上脚手架,听见老建筑的“语声”
228 陈家泠:从大本营出发,永远在路上
234 宗福先:为人民写作,不会感到恐惧
240 邓明:为百位文人画像,寻找他们的真实面貌
244 金宇澄:我画的小说插图,是细节的补充
250 翟永明:画中的人物,镜头背后的诗人
256 余启平:披上人间烟火的袈裟
260 韦力:甘愿为藏书之魂踏遍天涯
266 吴梅森:他的抽象水墨需要人“聆听”
270 宋迎春:藏画,藏知音,藏故事
274 柴一茗:一个恋物癖和他的“纯真博物馆”

    280 我有“艺见”
282 谈论女性艺术家,我们究竟是在谈什么?
285 如何走进上海外滩的“内心”?
290 新闻摄影可以不那么“美”吗?
295 摄影群众等于摄影市场?
299 看得懂的艺术和看不懂的文章
302 眼里的重量和心里的重量
305 为什么有的艺术展只能热一天?
308 隔江相望的鲁本斯和莫奈
313 不必把画廊逼向“江湖”
315 谁在充当朝鲜艺术的“乌里?希克”?
319 让商业的归商业,让大众的归大众
323 除了美,书店还能有什么?
326 当代艺术作品可以摸吗?
328 深入公园里的艺术中心还能做什么?
331 在美术馆里疗愈你我
334 打通艺术品消费的最后一厘米
337 原版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340 时尚消遣,何必以艺术的名义

345 后记

内容摘要
入选百道好书、世纪好书“双料好书”的《艺术第一眼》,为资深记者徐佳和的当代艺术评论集,却更似一部行云流水般的文艺随笔,由知名报人、文博学者郑重先生亲自作序。全书约28万字,多幅图照,图文并茂地向广大读者展现当代世界前卫的艺术风貌。分为四部分:一、他们来过。作者与亲历上海的艺术大师平等对话,在交流中碰撞出东西方艺术的精神火花;二、往事钩沉。文中所涉的艺术往事和故人,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拨开云雾,尽力还原事实的本来面貌;三、我来画像。作者以其独特的眼光,细致描绘了中国艺术家的生活原貌。他们有的是画画的作家,有的是摄影的诗人……他们不安分,不服输,有颗敏感而跃动的心;四、我有“艺见”。基于当时的艺术之怪现象,作者时时进行客观地观察与审视,所提出的“艺见”。
作为艺术、思想、现实熔铸的结晶,该书荟萃当代众多有影响的东西方艺术家、画家、摄影大师、世界知名美术馆馆长、策展人等。他们成长的国度、经历各不相同,但无不是时代敏感者、艺术传播者。他们阐述的艺术理念及独有的人格魅力,至今仍影响着中国艺术界。本书勾勒了他们的上海之行以及他们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勾勒了上海艺术家在异乡对于艺术的艰苦探索、对于家乡的深情回望。因作者的职业关系,许多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脉络细节在采访中渐渐梳理清晰,使我们对各种艺术流派和学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更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涵与神韵。书中并附精美插画及配诗,平添艺术气息。
《艺术第一眼》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主编推荐
一、《艺术第一眼》甫一出版就受到业界关注,先后入选2022年“百道好书榜•艺术类”(4月)、“世纪好书”4、5月合榜。

二、《艺术第一眼》所访谈的重要艺术家之多之全,理论之丰富,思考之邃密,犹如精心构建的文化迷宫“导览图”。读罢可对各种艺术流派和学说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更深刻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涵与神韵。

三、虽为艺术评论集,《艺术第一眼》却更似一部行云流水般的文艺随笔。不必正襟危坐,就能轻松愉悦地进入当代艺术殿堂;不必直面或怪诞或严谨的艺术家,就能体验与他们对话的畅快淋漓。

四、不同于一般艺术评论集的理论分析。《艺术第一眼》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经典访谈、往事钩沉,又有人物画像、独特“艺见”,体现了作者作为媒体人在艺术行业内全面犀利的观察眼光和扎实的艺术理论功底。

五、设计典雅,法式精装;层次繁复,版式疏朗;开本适中而大气。

精彩内容
马克?吕布:记录中国,从一个世界急速奔向另一个世界1957年1月1日,纪实摄影大师马克?吕布得到了中国的签证,他一天都不愿意耽搁,就在当天从香港地区进入了内地,香港这边的警察不愿意开车送他过去,冷冷地说:“要去,你自己走过去。”马克?吕布回首望了一眼永远比内地旗杆矮一截的香港地区的英国国旗,大步跨过了边界。1957年,风云变幻。而1957年的第一组中国报道,也是奠定他殿堂级大师地位的一次东方之行,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二次为期5个月的长途旅行。从那时起他先后多次访问中国,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他和这个国家的不解之缘就此开启。他拍下了毛泽东、周恩来,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
2010年,为了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回顾展》到沪的马克?吕布已经88岁,在从机场进入上海市区的车上,他迟缓却清晰地回忆起50多年前第一次进入中国的那个场景:“从广州到北京,坐火车要2至3天。南京长江大桥还没有建起,火车到了江边,我们还要坐船渡江。在重庆,第一次坐上了中国的飞机。”2010年,《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回顾展》,展出了马克?吕布的近120件摄影作品,多为黑白照片,穿插少量近期创作的彩色作品,还有数张从未公开发表过的珍贵作品。他因此而来到上海。
2010年,马克?吕布真的有些老了,法语与英语的边界从他的脑海到唇边的反应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让老人看起来疲惫不堪,却对窗外的上海的景致兴致盎然。多年前的回忆时不时地跳出来镶嵌到当下与本人的谈话中:“我发现我爱上了这个地方,虽然不会说中文,而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外国人是不允许和中国人随便说话的,但是我非常喜欢以那种方式和角度观察这里。”作为玛格南图片社(MagnumPhoto)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他拍摄过周恩来、毛泽东,参加过法国抵抗运动,拍摄过1968年巴黎的“5月风暴”,成为越战中唯一获得准许进入越南拍摄的摄影师。1990年之后几乎年年访问中国,老人也见证了中国社会从一个世界急速奔向另一个世界的过程。对于早年的“左派”经历,马克?吕布并不以为然:“我现在是一个坚定的独立派。”.摄影是记录.不同于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马克?吕布用直觉摄影,见证了越战的残酷、中国特殊年代文化的倒退。在马克?吕布的镜头下,观者所能感受到的不是世界的平静。马克?吕布的黑白影像里,尽管呈现了很多人性与世界丑恶的一面,但这位大师拍摄这些作品的意图不带有任何偏见,用他的话来说:“只喜欢拍摄很细节的东西,因为上帝是存在于细节中的。”此次展出的照片中,有他偷拍的一张毛泽东鼓掌的照片,从技术上而言,光线、构图都不能称为完美,甚至是一幅很糟糕的摄影作品,然而这是他唯一留存下来的毛主席会见波兰总理时的图片记录。还有他1957年拍下了在中央美术学院里面被写生的裸体女模特,1966年最后的裸体写生课。那时的中国,面对相机镜头,还充满了警觉、戒备与神秘。
与马克?吕布同时代的摄影大师之作品,以黑白照片居多,一方面因为当时摄影胶片的成像技术仅限于此;另一方面,当大多数人习惯把世界以黑或者白来区分的时候,在这些大师的影像里,还能看到介于黑白之间的灰。
马克?吕布作品的背后,是漫长的旅途——印度、伊朗、越南,以及对全人类的同情心。他最著名的照片之一是《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匠》,拍摄于1953年的巴黎。这张照片描绘了一个正在粉刷建筑物的工人,他的造型就像是栖息于塔间的舞者。马克?吕布的照片中常出现单一的人物。在安卡拉,中心的人物剪影映衬着工业背景;在法国,一个男子躺在地上。垂直的构图强调了风景、树、天空、水,还有风吹拂过的草丛,所有这一切,都围绕着人物而展开。
还有一张摄于1967年华盛顿的照片,当时,美国侵越战争越打越难缠。美国气急败坏,决定与南越军队联合向柬埔寨进攻。面色阴沉的总统尼克松在电视上说:“我们将不允许敌人躲在有利的庇护所里把上千个美国人杀掉。”这种战争叫嚣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反应是意料之中的,学生掀起了空前的抗议示威浪潮。十万多名学生直捣华盛顿,把白宫变成了一个武装兵营。面对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学生毫不畏惧,他们手捧鲜花,祈求和平,有的学生还采来一束束鲜花,插进士兵的枪口。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家们为了自己及其集团的利益,屡屡惹是生非,使得世界战乱不断,不得安宁。血气方刚的学生,有知识,有见解,有骨气,有热情,在各个国家都是保卫和平的中坚力量。
.摄影是光.马克?吕布1923年出生于法国里昂,14岁就从父亲那里得到一部简单的柯达相机。在他8岁的时候就拍摄了生平的第一张照片。当时他正在玩耍,一对夫妇站定在他的面前并请他拍一张照。这个羞涩的小男孩犹豫地举起相机,颤抖着按下快门。他感到自己做了违禁的事。即使现在,作为知名摄影师的马克?吕布,依然有一点儿这样的感觉。莱卡相机M6型,35毫米镜头,以轻柔顺滑的快门拍下他的敏锐捕捉,莱卡的快门是轻柔而谦卑的,像马克?吕布的心。几十年的拍摄生涯,他坚持只使用现场光,让他的镜头保持着视觉的温柔。步履不复稳健的老人,轻声说:“我不是一个政治人物,我面对那么多人时不会说话。”“摄影”在他的眼里,就是光,而他喜欢云、雾、阴影,即使没有阳光也还能够适应,家乡里昂的阳光在他的记忆中依然是最美丽的阳光。
卡帕(Capa)在玛格南图片社为他接风时,发现他很害羞,就对他说:“到伦敦去,在那里可以找女人,学英语。”马克?吕布于1954年抵达英国城市利兹,但是,他既没有找到女人,也没有学会英语。这座灰色的工业城市笼罩在哀愁的气氛中,似乎仍旧停留在19世纪,这使他想起了自己的出生地里昂。于是他回到了伦敦,将胶卷交给一位摄影编辑。然而,那位仁兄二话没说,就先说了下面这句话:“卡帕过世了。”大惊失色之下,马克?吕布又返回了巴黎。然后,他把所有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利兹、胶卷,以及那里的梦中情人。
1943年至1945年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工程师,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在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当个业余摄影师。1951年他遇到布列松,布列松非常欣赏他,但是却不希望他离开工作的工厂。1953年,他加入了布列松等人创办的玛格南图片社,两年后成为正式成员。1956年他访问中国5个月,1957年和1965年又两次访华。当越南战争爆发后,他进入越南,从越南和美国两个方向记录战争的残酷。这段时间他在亚、非、东欧的许多国家旅行摄影。1979年退出玛格南图片社。20世纪90年代以后几乎年年访问中国。
马克?吕布拍摄照片时不喜欢跟其他记者去抢最好的位置和角度,遇到暴力、血腥、折磨人的场面,他宁可闭上眼睛、盖上相机的镜头……政治记者式的摄影,其实并不适合马克?吕布的真性情。马克?吕布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他将镜头对准了日常生活,注视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将多年拍摄上海的照片做成了一个小型影像作品,其中的马克?吕布常常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偷偷拍下身前的一组被拍者和拍摄者。那些站在“美好景象”布景前的纪念照,间接地透露出当时世俗的理想和审美趣味,也间接地告诉人们那个时代象征“美好”的事物究竟是什么。以纪实摄影闻名的马克?吕布再三申明他反对“纪实”,“一张照片,并不比任何一个人在公共汽车里随便说的一句话更重要”。
马克?吕布(MarcRiboud)摄影师。1923年6月24日生于法国里昂。1952年加入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其成名作是摄于1953年的《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匠》。1957年起多次访问中国,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留下很多经典照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